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慈善始于家庭

(2011-03-01 07:48:27)
标签:

教育

(本文为《21世纪最佳子女管教法》一书的第一章第四节)

 

上一节所描述的,是一个创新的财商教育法,名为启正财商教育方案。培养孩子量入为出、储蓄及稳健投资的习惯,以及知足常乐的价值观并不是这个创新教育法的最精彩部份……
第三点:对儿子根植善心,鼓励发起善行,借此汇集良师益友,为儿子的人生带来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谈论财商教育,父母最提出的一个疑问:重视财商教育会否令子女变得唯利是图?
父母们有这样的担忧可以理解。因为不少人误解财商教育是指导人们把金钱财富放在人生首位,培养守财奴及教育如何把个人利益最大化。然而,真正成功的财商教育,应定义为教育人们善用个人及社会资源,为身边的人以致整个社会谋求最大的幸福。

成功的财商教育,必须把重点放在培养三项习惯之上:储蓄的习惯,投资的习惯及施与的习惯。三者缺一不可,并且不能偏颇,保持三者平衡。

美国有一古老谚语:慈善始于家庭。这句话意味着,对家人尽责是为人的首要义务,然后要观察四周是否有需要帮助的人,给予他们帮助。大多数人都是从亲人身上会第一次施与。随着他们施舍经历的增多,他们可能会开始放眼整个国家、甚至世界。

不少父母没有参与义务工作或进行慈善捐款的习惯,可能是因为工作繁忙,也可能因为担心捐款用不到有需要的人之上。不过,为了子女健康成长,值得父母改变习惯。启正财商教育方案特别针对这方面进行设计。我们可以自行发起一些慈善及义务工作活动,由活动设计,筹划至执行过程都让孩子一起参与,既让孩子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也确保资源真的能用在有需要的人身上。這樣的模式稱為「慈善式教育」。

让小孩子去参与设计、统筹及执行这类型活动,会否是孩子的能力范围以外,难以实际进行呢?从国外的一些经验总结,我们发现,慈善式教育是让孩子积累经验、成长、以至成才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我们看看以下几个实际案例︰

2004年,洛杉矶6岁男孩扎克因同情飓风受灾孩子而自发性进行家访式实物募捐,结果引起很大的回响,玩具公司拨款5万美元成立小红车基金,由扎克主持。到2009年为止,扎克总共投入了2,000小时进行募捐,募集的资金和物品惠及120万名美国及非洲贫困儿童。5年的时光,让扎克从一个只知道敲门募捐的小小孩童,变成一个懂得复杂的资金和物资管理、跟众多援救组织都有联系的基金会行政总裁,成为加利福尼亚人的骄傲。成为一个小有规模的机构的行政总裁,是多少成人都未必有机会及能力达到的成就,却让一个11岁的小孩办到了。过程也没甚么太大的秘密,不过是靠一份善心,一份执着,一步一脚印的实践而来。而扎克的妈妈也不是甚么富翁,名人或者学者,她不过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单亲妈妈,他能成就自己的孩子,唯一秘诀就是尊重孩子的想法,容许孩子自由发挥。

2000年,4岁并患有癌症的小女孩亚历克斯为筹募支援研究治疗儿童癌病的款项,决定经营柠檬汁滩筹款。他的善举触动了不少人,也刺激了不少小孩子模仿现在,像亚历克斯这样的孩子已经有了几千个,他们身患癌症,却在治疗的间隙坚守着自己的柠檬摊位,在很多中小学和大学已经有上万名亚历克斯基金会的志愿者。

2009年,12岁的英国小孩威尔舍,应瑞士里纳特老人的请求,为他酷爱糖果的妻子设计一款适合糖尿病人享用的糖果作为结婚30周年纪念日的礼物。经过威尔舍的努力,名为“无声的甜”的糖果诞生,它是全球第一种专为糖尿病患者设计的糖果。英国皇家新项目保护局特地找到威尔舍,替这种糖果申请了全国大项目保护专利。威尔舍成了闻名全英国及到全球的明星,美国《华尔街日报》为他做了专访,称他为“改变世界的20名儿童之一”。

1992年,一个12岁的加拿大女孩,自己筹钱去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要求在正在召开的联合国峰会上,代表关注环保儿童组织发言。短短5分钟,她的发言让坐在听众席上的各国领导、科学家及其他重要人物,有的露出尴尬的表情,有的似乎被什么击中,有的开始抹眼泪,更多的人低下了头,他们无法直视女孩那清澈的目光。

2006年,14岁的汉娜因为父亲的一句无心之言,突发其想,希望父母把房子卖掉,把一本价值捐作慈善用途。父母开始很惊讶,但后来他们认真考虑了汉娜的想法。随后的好几个月里,汉娜一家人聚在一起讨论了很多次,从讨论中他们获益很多,开始明白彼此的价值观。结果,他们一家卖掉了在亚特兰大的舒适大房子,然后买了一套小了一半的房子,把余下的80万美元捐给了一个解决非洲饥荒问题的慈善机构。这家人在一本名为《一半的力量》的书里讲述了他们的故事,这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很多读者被他们鼓舞,决定做一些类似的事情。

为了支持子女的异想天开而卖掉半套房子,看似疯狂,然而现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费的早教、补习、兴趣班及专上教育开销,加起来恐怕是不止贡献了半套房子。但如此大费周章,我们依然无法确定子女将来会因此而幸福快乐。如此看来,到底谁的半套房子花得比较乎合效益?到底谁才是真正疯狂呢?

相信一般人都认同,所谓成才是指长大后事业有成。而对事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四项因素包括社会经验,责任感,见识及人脉发展能力。助人为乐,舍已为人,看上去不能为一个人带来很直接的竞争优势。然而,在慈善式教育启蒙下,孩子能更深层认识责任感是甚么,增加了见识及经验,人脉发展能力也会比一般人强。

《不要一个人吃饭》一书介绍了新世纪交际规则,总结出106条培养人脉的技巧,首四位如下︰
1、帮助他人成功
社交的本质就是不断用各种形式帮助其它人成功。共享出你的知识与资源、时间与精力、朋友与关系、同情与关爱,从而持续的为他人提供价值,同时提高自己的价值。
2、努力让自己的付出多于回报
因为你会为别人提供价值,别人才会联系你。所以多考虑别人而不是自己。
3、不要保留
不要以为友谊是有限的。这是投资,会越滚越多。
4、成功的关键是慷慨大方
在社交中通行的不是贪图便利,而是慷慨大方。


由此可见,培养孩子乐善好施的习惯是有多大的好处。人脉发展方面的好处,不止在子女长大成人后产生作用,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上,也起意想不到的关键作用。
孩子一天天的长大,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会渐渐的降低,朋辈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为保障子女有正向的发展,父母需要把握影响力最充裕的时机,为子女培养足以影响一生的良好习惯及正面价值观,并营造一个高素质的人际环境。

父母们为给子女营造一个高素质的人际环境,除了不惜效法孟母三迁外,最主流的做法是拼命争取让子女进入名校或贵族学校。然而,进入贵族学生是否就能保证子女结识到足以影响一生的良师益友?也许不过是聚集了一群被父母宠坏了的富二代?而且,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交友的渠道已不限于现实生活圈子。子女成长中能交到益友还是损友,不是单靠选择良好的居住及校园环境可以决定。

透过慈善式教育,我们为孩子真真正正创造出一个充满良师益友的优质人际环境。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看一个人先看他的朋友,朋友的品质便是他人格的折射。子女会交些甚么朋友,除了受生活环境影响外,最主要还是受价值观所影响。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价值观可以使人靠近。

对子女开展慈善式教育,我们为子女所培养的价值观,会变成一块吸引良师益友的磁铁。父母与子女的收获将远远大于付出,是众多教育方法中成本效益最高的方式,充份体现“施比受更为有福”的奥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