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楞严经白话直解卷七(2)

(2022-04-01 00:45:13)
标签:

悟显法师

楞严咒

教育

佛教

楞严经

分类: 悟显法师讲述_法宝
楞严经白话直解

 悟显法师 讲述

 卷七......


以上是讲楞严咒十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这十种是自利的利益,以下是讲利他的利益。

 

复次阿难。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忆念斯咒。或能身上带此悉怛多般怛啰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求长命者。即得长命。欲求果报速圆满者。速得圆满。身命色力。亦复如是。命终之后。随愿往生十方国土。必定不生边地下贱。何况杂形。

 

个,能随所愿:

 

佛说:「若有女人。」没有生男女,没孩子想要求孕者,能「忆念斯咒。」就是你能背诵,或是身上戴着楞严咒,则能「生福德智慧男女。」「求长命者。」求长命就得长命,「求果报速圆满者。速得圆满。」也就是所求满愿,「身命色力。亦复如是。」求身体健康,得到身体健康,「命终之后。」还能「随愿往生十方国土。」不会生于「边地下贱。何况杂形。」杂形就是异类。

 

祖师说:因为称真如法性,心境一如,所以永离邪曲。这是利他行的第一个「能随所愿」。

 

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饥荒疫疠。或复刀兵。贼难斗诤。兼余一切厄难之地。写此神咒。安城四门。并诸支提。或脱阇上。令其国土所有众生。奉迎斯咒。礼拜恭敬。一心供养。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灾厄。悉皆销灭。阿难。在在处处国土众生。随有此咒。天龙欢喜。风雨顺时。五谷丰殷。兆庶安乐。亦复能镇一切恶星随方变怪。灾障不起。人无横夭。杻械枷锁。不着其身。昼夜安眠。常无恶梦。阿难。是娑婆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二十八大恶星而为上首。复有八大恶星以为其主。作种种形出现世时。能生众生种种灾异。有此咒地。悉皆销灭。十二由旬。成结界地。诸恶灾祥永不能入。

 

第二个:能灭灾难。

 

这是讲「国土州县聚落。」村庄有饥荒,包括闹瘟疫或是有刀兵,或是「贼难斗诤。」哪怕是「一切厄难之地。」有种种厄难,或是有一个或是两个,或是都有,就是有饥荒,有疫疠或是都有,所谓「都有」,是又有饥荒疫疠又有刀兵,那这样是很惨的,所以说一切厄难之地,就是讲这个地方同时有一切的厄难,这是业障重到极处。「写此神咒。安城四门。」以前的城是四个门,现在城门都拆掉了,就剩古迹了。包括你放在政府单位里面都可以,因为它能代表地方。包括「支提。」「支提」就是塔,可供养处,「脱阇」就是幢,悬在幢上也可以。「令其国土所有众生。奉迎斯咒。礼拜恭敬。」让这国中的众生能够礼拜恭敬「一心供养。」所以为什么唐朝的人有那么大的福报,因为武则天、李世民这些人其实是学佛的,虽然李世民说他是老子的后代,但是他终究是信奉佛法,还是恭敬礼拜佛法。像李世民的痼疾,就是因为打仗,老毛病了,治不好,杜顺和尚教他大赦天下,他这病就好了,所以他算是信佛的。要是不信佛,这和尚叫他大赦天下,他怎么可能照办,所以都还是有信佛。武则天是真信佛,而且是非常信,所以说唐朝最好最兴盛的时期,其实就是武则天的时候。经文这里讲让国民能够奉迎楞严咒,「礼拜恭敬。一心供养。」包括所有的国人,「各各身佩。」「安所居宅地。」家家户户都能供佛,都能够供楞严神咒,「一切灾厄。悉皆销灭。」

 

所以「在在处处国土众生。」有这个楞严咒,「天龙欢喜。风雨顺时。五谷丰殷。兆庶安乐。」包括「能镇一切恶星随方变怪。」星各有方,所以叫「随方」。反常叫「变」,异余就是不同于其他,就叫「怪」,是怪异的意思。「随方变怪」也可以说是妖怪。有楞严咒在,所以「灾障不起。」这些恶星,妖魔鬼怪,它能够震慑得住。而且「人无横夭。杻械枷锁。不着其身。」前面讲过,憨山大师说他遇过一个梵僧持楞严咒声音猛厉,他说咒要这样念,他是在驱遣鬼神,去赶走灾星及诸鬼怪。

 

所以说念楞严咒能够镇恶星,包括妖魔鬼怪,都可以。使「人无横夭。」「横夭」就是短命。「杻械枷锁。不着其身。」「昼夜安眠。」能没有恶梦,因为有些被鬼附着的,他会作恶梦。

 

所以佛说:「阿难。是娑婆界。」这个娑婆世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二十八大恶星而为上首。」「八大恶星以为其主。」「二十八恶星」就是四方各有七星,七乘以四等于二十八,其中有八个恶星,在《楞严经长水疏》里面讲是「金、木、水、火、土、罗睺、计都、跟彗星」这八个,是最主要的。当出现在这世间的时候,「能生众生种种灾异。」那众生就要倒大楣,要受灾,但是只要「有此咒地。」共业里面就会有别业,因为你有楞严咒,「十二由旬。成结界地。」一由旬: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小者四十里。「结界」就是有护法善神来呵护、来保护,就能销灭灾殃「诸恶灾祥永不能入。」为什么叫「灾祥」?主要是要讲「灾」,不讲「祥」。「祥」者,吉凶之先兆,所以叫「祥」,「灾祥」当然是讲「凶兆」之意,主要在讲「不祥」之意。所以说「诸恶灾祥永不能入。」就是能够灭灾难。所以为什么说有灾难的时候要佩戴楞严咒,其实平常就应该要佩戴,因为它有这样的功德。

 

这是讲「能利他」的第二个。

 

是故如来宣示此咒。于未来世。保护初学诸修行者。入三摩地。身心泰然。得大安稳。更无一切诸魔鬼神。及无始来冤横宿殃。旧业陈债。来相恼害。汝及众中诸有学人。及未来世诸修行者。依我坛场。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净僧。持此咒心。不生疑悔。是善男子。于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来便为妄语。

 

所以如来宣示楞严咒,保护末法想发心修行入「三摩地」的人,想修行入正受的人,「身心泰然。得大安稳。」没有一切诸魔鬼神,乃至无始来的冤亲债主,「旧业陈债。」来向你讨债,你用楞严咒他就不来。所以「汝及众中诸有学人。及未来世诸修行者。」能够「依我坛场。如法持戒。」依楞严坛场修行的法式,「所受戒主。逢清净僧。」你能够向清净的比丘,也就是具大乘戒正知正见的出家人,求学佛法,「持此咒心。不生疑悔。」善男子不是只有指男众,也包括女众,只要学佛都称「善男子」。「于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来便为妄语。」这里讲的「心通」,就是见性。所以只要你能够如法修行并持诵楞严咒,必然能够开悟。如果不如是,十方如来就变成妄语;如来没有妄语,就表示这是真实之语。

 

《正脉疏》讲不犯四种过,就是:一坛差,二戒缺,三师秽,四疑悔。「坛差」是说你要如法依坛场,你没有依坛场那不行。没有如法持戒,你缺戒不行。没有逢清净僧,师秽那不行,「秽」就是不清净。于咒生疑悔,这也不行,这是讲你能够做到这四个就能够得到楞严咒、《楞严经》的利益。

 

有一种没有做好,现生就比较不容易取证,障道因缘就多了。

 

说是语已。会中无量百千金刚。一时佛前合掌顶礼。而白佛言。如佛所说。我当诚心保护如是修菩提者。尔时梵王。并天帝释。四天大王。亦于佛前同时顶礼。而白佛言。审有如是修学善人。我当尽心至诚保护。令其一生所作如愿。复有无量药叉大将。诸罗剎王。富单那王。鸠槃茶王。毗舍遮王。频那夜迦。诸大鬼王。及诸鬼帅。亦于佛前合掌顶礼。我亦誓愿护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圆满。复有无量日月天子。风师。雨师。云师。雷师。并电伯等。年岁巡官。诸星眷属。亦于会中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安立道场。得无所畏。复有无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陆空行。万物精祇。并风神王。无色界天。于如来前。同时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无魔事。

 

这是讲「诸神守护」。

 

话说到这里,「会中无量百千金刚。一时佛前合掌顶礼。而白佛言。」就是他们发心保护如是修菩提者,梵王、天帝释、四大天王等,一个一个来在佛前向佛发愿保证,说:凡有人这样修学,他一定「尽心至诚保护。」「令其一生所作如愿。」再来就是「药叉大将。」药叉就是夜叉,也就是捷疾鬼。「罗剎」就是可畏鬼,他会吃人,吃人鬼。「富单那」就是臭恶鬼,主热病鬼。「鸠槃茶」就是魇魅鬼。「毗舍遮」就是噉精气鬼。「频那」就是猪头使者。「夜迦」就是象鼻使者。这些是鬼王,这一类里面的王,这些前面都讲过。还有鬼帅,有王就有帅。也在「佛前合掌顶礼。」「我亦誓愿护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圆满。」

 

再来还有无量的日天子、月天子,以及风师、雨师,风、雨、云、雷、电,为什么加「师」?这是尊称。那电伯,为什么称「伯」?就是尊重他比较年长一点。「年岁巡官。」就是司年值岁,监察人间所有善恶之巡官,如十二宫神之类的。

 

在《大方等大集经》卷第四十二佛说到:「是九月时,射神主当……十月时,磨竭之神主当其月……十一月,水器之神主当其月……十二月,天鱼之神主当其月……正月时,特羊之神主当其月……二月时,特牛之神主当其月……是三月时,双鸟之神主当其月……四月时,蟹神主当其月……此五月时,师子之神主当其月……此六月时,天女之神主当其月……是七月时,秤量之神主当其月……八月时蝎神主当其月。这段经文是节录出来,原来是隋代高僧,那连提耶舍大师翻译的《大乘大方等日藏经》,之后收录在《大方等大集经》中这个就是十二星座的由来,在敦煌石窟当中第六十一窟的炽盛光佛图,也有画出来,这个图我在现场看过,画的就是类似年岁巡官的这个十二宫神,也就是类似现代人看到的十二星座。

 

「诸星眷属。亦于会中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安立道场。得无所畏。」包括「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陆空行。万物精祇。」「山神」就是主山神,如五岳。「海神」就是主水神,如四渎,四渎就是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名为四渎,四渎就是发源注往海的大河,但是淮河、济水后来被黄河改道,所以淮河下游淤塞后就进入长江,济水算是黄河下游。现在济水也没有,四渎就是讲的长江、黄河、淮河。四渎,古代就是这样子。所以这个是主河神、主水神。土地就是土地神,坚牢地神之类,水陆空行这是讲三居,或是水或是陆或是空中的一切的神祇。「万物精祇」就包括主药神,主林神、主稼神主管苗稼的,《华严经》都出现过,就是万物精灵。上面是有形,下面是无形,主风神就是风神王,再来无色界天,就是四空天,「于如来前。同时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无魔事。」

 

这咒心即是法界心印,所在之处诸神皆会守护,就像大将军的虎符,虎符作为信物,虎符一到,命令即刻执行,所有的人都必须听从将军命令,世间的虎符尚且有这样的力量,何况诸佛如来不可思议威神力。所以你持楞严咒,释迦牟尼佛的功德,可以感十方鬼神天神的拥护,这比你请什么保镖都要厉害多了。

 

这是诸神守护。

 

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会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辈所修功业。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随此咒。救护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场。及余经行。乃至散心游戏聚落。我等徒众。常当随从侍卫此人。纵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终不可得。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发心乐修禅者。世尊。如是恶魔。若魔眷属。欲来侵扰是善人者。我以宝杵殒碎其首。犹如微尘。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这是讲「菩萨守护」。

 

「首楞严大定」又叫「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五十五位最后的「等觉」俱用金刚心来断惑,因为根本无明最极微细坚固,非金刚心不能破。一迷真心起无明,这就是「生相」,所以叫「生相无明」。从无明而发业润生就有生死,所以变一心而为八万四千烦恼,造生死业;今此神咒乃金刚心中所流出,所以能直断根本无明,变烦恼而为护法。迷时是为染业,今天逆流就变成守护,所以才有八万四千恒河沙金刚藏王菩萨来守护,「在大会中。即从座起。」金刚藏王菩萨跟世尊说,我们这些金刚藏王菩萨都是菩萨示现的护法,「久成菩提。不取涅槃。」早已成就,常随楞严咒,「救护末世。」「末世」就是现在末法的时候,「修三摩提正修行者。」救护真正要修行的人。

 

「如是修心求正定人。」无论这真修行的人是在道场,乃至经行,或是「散心游戏聚落。」包括他外出去旅游,「我等徒众。常当随从侍卫此人。」我们金刚藏王众都会在旁守卫护持。「纵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终不可得。」就算是魔王要侵扰,终究是没有办法害到他的。「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若有小鬼神,他们没有办法靠近这个善人,这等于是有结界的,因为持咒有功德、有光明,鬼神没有办法靠近这个善人,因为他的光太刺眼,还有就是身旁有护法神守护,等于是保镖,不会让你靠近。这里还有加但书,除非是「发心乐修禅者。」想要发心学佛的鬼神,才可以靠近。

 

世尊,「如是恶魔。若魔眷属。欲来侵扰是善人者。」有恶魔或是魔眷属,包括鬼神,来扰乱的,他会用宝杵敲他的脑袋,碎如微尘,也就是把他打死。「恒令此人所作如愿。」不会让恶鬼恶神来干扰他。魔有侵扰者则碎其首犹如微尘,显示楞严神咒的咒力,一念能碎无明,不假余力,所以守护之功妙极于此,所谓妙圆密行也!

 

这个是讲「菩萨守护」。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得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这是阿难问了一个问题,问修证位次以显三观之用,你修「一心三观」它有什么作用?这是从位次上显三观具有能断能证的功用。「干慧之地。」就是后面会讲的「欲爱干枯。根境不偶。」就是心不取境,了妄即真,也就是天台的「五品观行位」。什么是「干慧之地」?「四十四心。」又是什么?菩萨四十四行,前面是四十心,信、住、行、向,再包括四加行,是第四十四,然后「登地」,云何名为「入地」?「诣何方所。名入地中。」怎么样才算是「登地」?怎么样才是「等觉」?阿难请佛来开示。「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就是两目直视于佛,就是「瞪瞢」的意思,「瞻仰」就是仰慕如来开示。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提。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华严》以信为行本,「三贤」前面是总依信位,所以就不再别开,所以通有四十二位,这一部经特别讲「十信」,总共有五十五位,所以说「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从干慧地最初之因,到涅槃至极之果;由初信至四加行,就是四十四心,加最前面「干慧地」及十地就是五十五位。

 

按照《楞严经》义趣「等觉」就是因圆之果,所以就不算到里面去了。「合掌刳心。」「刳」是剜物见空。就是所谓的铲去知见。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

 

这里要讲修证位次,先讲一真法界为生死涅槃之因。佛告诉阿难:「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这就是讲一心真源永离诸妄。

 

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就是因为最初一念妄动而有生,所以叫「因妄有生。」因为有生,所以有灭,生灭叫做「妄」,把「妄」灭掉就叫做「真」,所以说「灭妄名真。」转烦恼成菩提,故有「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什么叫「二转依号」?就是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这「二转依号」。这是讲凡圣二路皆不离迷悟,所以说本来非有,就是「妙性圆明」本来没有世界及众生。

 

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这是讲要返妄归真,不用别求,你只要识得众生世界颠倒之因,便是真三摩地。所以佛教我们在妄以明真,而不是舍妄来求真。这就是大乘,《楞严经》教你「在妄明真」。

 

以下讲十二类生。

 

为什么会有这十二类生?就是因为有无明。这里有一个问题,他说:阿难本来问从干慧地到等觉五十六位修行的次第,为什么如来先回答十二类生?祖师回答:这一部经是专依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凡圣迷悟的根本,因为真心本性没有迷悟,没有凡圣,又怎么会有修证?但是因为最初一念妄动而有无明,因此妄有颠倒的十二类生,如果你能识得颠倒的根本,了达本自无生,那就是上面所说的「二转依号」,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也就是成佛了。从这里我们就知道:迷悟不出一心,凡圣本乎一念。今天因为一念妄动而有了这十二类生,难道不能以一念无生而圆成五十七位吗?「五十七位」就是从前面的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加上后面的等觉跟妙觉,总共是五十七个位次,《楞严经》讲的是六十个位次,加上前面三种渐次,总共是六十个位次,《华严》是讲四十二位。它这里要显示的是迷悟本属一体,真妄它依的根本,元是如来藏心,是妙真如性。所以先指十二类生为发心的因地,你舍此众生也没有所谓的如来修证。为什么讲「生佛平等」,这「平等」不是说众生的业跟如来的果德平等,是讲心体平等,在业用上是有差别的,业用是不一样的。讲生佛一体、生佛平等,都是依「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以为迷悟凡圣之根本,是这样子的。

 

所以在问修行位次以前,先讲十二类生,这十二类生也就是众生,让我们知道众生元是依一心而转变,最早是从无明而熏成染法,下面总标二颠倒之因。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这就是常讲的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佛说:阿难,什么叫做「众生颠倒。」

 

「由性明心。」「性明心」就是一真法界妙圆真心为迷悟之大根本,这就是「性明心」,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性觉妙明」,但是起了无明,就变成「性明圆故。」什么叫「性明圆故」?就是前面所说的,「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必然要「有所」才能强明,也就是这一念无明。于本性当中起了一念妄明之心,要来明于觉体,所以叫「性明圆故」,这「因明发性。」是说既发出来妄了之性,它必然有妄相所对,所以说因明而发性,「性」乃妄相,即前面讲的「因明立所。」那「所」字,就通含虚空世界、众生、业果这三种相续,这里是单就众生的正报。以无明熏变生死之状以为诸妄之根本,所以但言性而不言相,单指它的体而言,则显众生世界乃由无明熏变而起的,所以叫「因明发性。」因明发性就是发众生的妄性。

 

再看,「性妄见生。」什么叫「性妄见生。」就是「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就是由所发之妄相,遂起能见之妄见,这就是众生世界宛然,而生死之轮回就从这里开始,所以才讲「从毕竟无而成究竟之有」。

 

下面四句是显示虚妄没有自体。「此有所有。」此有就是无明,所有是讲众生及世界。「非因所因。」什么叫「非因所因」?就是说无明跟众生世界本来没有所因与之为因,意思就是讲无明是妄起,众生世界也是妄起,所以说「非因所因。」非因所因就是没有原因、没有因素,而妄成有,虚妄显现出众生世界。「住所住相。」什么叫住所住相?第一个「住」是讲众生,「所住」就是世界,这里讲众生与世界全体都是虚妄。「了无根本。」是显示众生世界没有根本。一真法界本无所住之相,「本此无住。」建立了虚妄众生、世界,就是所谓的「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这「一切法」哪来的?真如体性上并没有,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是起了无明以后才妄有,这无明也是虚妄的,众生与世界都是虚妄的,所以说「住所住相。了无根本。」这能住的众生与所住的世界,观其根本是本来没有。能有的及所有的实际上是「非因所因。」「非因所因」就是众生、世界、无明这三个本无所因与之为因,意思是「虚妄而有」,就叫「非因所因。」从这样幻现出十二类生。这里就是从众生的颠倒身心来明「从真起妄」,要显「妄元无因」,所谓「达妄元虚」,即凡心而见佛,所以五十六位依十二类,也就是依众生而立,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这个道理就从《楞严经》这里可以看得到的。佛要讲菩提以前,他先讲十二类生,让我们了妄即真。

 

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迷失本来圆明湛寂的真如自性,所以生虚妄之妄相,所以叫「迷本圆明。是生虚妄。」而此妄性无体,本来没有所依,所以说「非有所依。」但了妄无依则真常顿复。所以你不用更起修为,因为众生本空,不容有心来求复,「求复」就是你起心想要返本还源。为什么?因为「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你才有想要求真之心,想要求明心见性,这一念心早就已经堕在生灭了,就不是原来的真如自性,因为一真法界中不容起妄见,举心即错,动念即乖。以生灭心求复真常之性,则真常之性亦成生灭,这就是《圆觉经》上讲的「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经文讲「非真求复。宛成非相。」

 

众生本无,何有「生、住」?生住尚无,何有「心、法」?这里讲的「非生非住。」一定包含「非异非灭」,讲生、住,必涵盖异、灭,这是心法。言生、住,涵盖异、灭;那「非心非法。」这是涵盖身跟受,因为你有心法,那就有身跟受。讲义上讲:意谓本无生灭众生。于本无中而妄见有「生、住、心、法」之众生相。故总言非,但以无明生相未泯耳!

 

讲「心法」就涵盖着「身受心法」,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指众生的正报,所以说本无生灭的众生,于本无中妄见有「生住异灭」的众生相,今天佛告诉我们这个众生相是虚妄的,所以说「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

 

这里讲为什么你会见到众生相?就是「无明」产生的,于本无中妄见有生住异灭,有身受心法,这里一总俱非。因「无明生相」还没有消除,所以你见到有生住异灭,见到有身受心法。于虚妄的身中,虚妄的发生当中,出生当中「生力发明。」经文的「生力发明。」就是「六粗相」中的「智相」跟「相续相」,前面讲「无明业相」、「能见相」、「所见相」,「生力发明。」就是从无明业力当中起业用,所以叫「生力发明。」六粗当中就有「智相」跟「相续相」。「熏以成业。」就是「执取相」跟「计名字相」。「同业相感。」就变成「起业相」跟「业系苦相」。如果你了无明本空则生死顿绝,观行最重要的就是要了「妄元无因」。所以,众生颠倒的本因是什么?是因根本无明而来,是根本虚妄。所以说「妄性无体。非有所依。」

 

无明发起的三细六粗相,所产生的众生颠倒,观其根本,本无所因,这就是这一段的意思。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上面是讲「众生颠倒」,这里是讲「世界颠倒」。佛告诉阿难:什么是世界颠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这「是有」就是无明妄心,「所有」就是众生虚妄根身。因为无明是依真心而得建立,本来没有众生的分段生死,但因吸揽四大外色,也就是抟取少分四大而变成根身,所妄既立,则明理不踰,所以有「分段妄生。」这「分段」就是指「分段生死」。所以才有分段生死虚妄出生。「因此界立。」因为妄心无体,非有因为之所因;妄身本空,所以无有住为所住之世界,所谓「无有住」就是讲它的体是虚妄的,所幻现出来就是所住的世界。从无住当中妄执以为住,因此妄心生灭「迁流不住。」形成三世之妄相。于「无住」当中你偏要立个「住」,就成「三世」的虚妄,所以叫「因此世成。」由「方」跟「世」,「方」就是方所,「世」是三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以不思议熏变,变化众生成十二类生,这是唯识讲的不思议熏变。那你就知道这「十二类生」本是一念无明妄心之所熏变。

 

这世界是怎么来的?是无明妄想熏变而来的,这就是「世界颠倒」,观其根本,仍旧是虚妄的。所以说「非因所因。」本来就没有能生之因,是「因明立所。」才造成有虚妄的出生。本来是无住,你起无明了,则虚妄变现出来,立了一个所住。有所住,就有生住异灭,妄心生灭不停,于无住中妄执为住,妄心迁流不住,所以说「迁流不住。」因迁流而有过去、现在、未来之虚妄三世,所以「因此世成。」这「世成」就是三世成立。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成立,「方」与「世」和合,就变化众生成十二类。这一段其实很重要。

 

「众生颠倒」再来是「世界颠倒」,然后虚妄成十二类生,其实这十二类生是能够圆圆满满成佛的,所以佛在要讲五十六位的时候,他先讲十二类生,告诉我们「菩提属于众生」,所以众生只要识心达本,就能够成就。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

 

下面接着要讲「熏变之相」:因为妄心住于妄身当中,无明不断地内熏,就是无明不断地起作用。「内熏」什么?忆识诵习之习气猛发鼓动于心体。因为无明已经起了,产生虚妄的「有生」,接着就忆识诵习,「忆识诵习」就是妄识,虚妄习气在那里发动,鼓动于心体之中,则妄有缘气于中积聚,假名为心,「缘气」就是妄想攀缘气分,所以叫妄有缘气于中积聚;就是一念无明起,然后有妄识,妄识不断地鼓动,这就是「妄想缘气」,假名为心。

 

所以,「因动有声。」你有妄想,妄想是妄动,因为有动则虚妄有音声相,这「声」乃妄想之风,不是指外境,这里要讲清楚。「因此动念则随其本习容现尘相」,因为你有动念则有声,所以随其本习容现虚妄的色尘,所以叫「因声有色。」「习境」既然现前,「习境」就是妄习熏习力产生色境现前,因此妄境又返熏自心,所以叫「因色有香。」这「香」就是指妄境的气分。实际上就是用「色声香味触法」来形容这世界是虚妄的,他也讲到根本,也让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就是妄想熏习力,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所产生出的虚妄声、色、香、味、触、法六尘之六乱妄想。

 

「香」就是妄境熏习的气分,因此缘气又返触其心,而心亦趣境,所以说「因香有触。」详细说就是:因为有妄境,然后有虚妄的妄境气分,妄想缘气又返触妄心,心又趣境,所以「因香有触。」一个是攀缘的心,一个是所攀缘的境界,所攀缘的境界又能够诱发你妄心去攀缘。一个是本来它就想攀缘,产生虚妄的相,虚妄的相又能够牵引你再去攀缘,因为它有妄境的气分,所以说「因香有触。」心境相触则绵着其味,爱而不吐,所以叫「因触有味。」「有味」就是贪着、取境。因此味着,则知为「法尘」。你攀缘、攀取落谢下来的影子就称之为法尘,所以叫「因味知法。」

 

这是总显一念妄想,由习气内发而为六尘,不是外尘境界; 这里讲色、声、香、味、触、法六乱妄想,是讲一念妄想起,习气内发而为六尘,不是指外面的色尘。只是用六尘来形容习气内发的情况,但不是指外尘境,你不能说是它产生出的次第。所以说「故不次耳」!

 

六乱妄想熏成业性以为生因,不出身心之外,所以说十二区分以为受生之果;所以产生这十二类生。下面总结:因六乱妄想生灭不停,所以众生世界但以声、香、味、触习染之六尘,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为一旋复」就是这一念妄想为十二类生之因,所谓「熏以成业」,不待更造而生死苦果念念随之。意思是你即使不造业,你这妄想还是在那里,所以说不待更造而生死苦果念念随之,这是说众生的妄心在熏变的时候,攀缘取境、妄动,是用声、色、香、味、触、法来形容,所以即使十二类生还没出现,你这个妄心已经在那里躁动。这就是讲不思议熏、不思议变,「不思议熏变」是讲它习气内发熏变,造成的生死之因,所以说「穷十二变。为一旋复。」就是你一念心在那里妄想轮转,所以有十二类生的区分;产生轮回颠倒之因,这个就是六乱妄想生灭不停。

 

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这是总标十二大类,正示轮回之状:前面经文讲到说「知见每欲留于世间。」就是贪着这个世间,随业而受身,所以叫「业运每常迁于国土。」乘此各具旋复轮转颠倒相故,所以有十二类生之苦果。古大德说「卵惟想生。」所以这「卵」就放在最前面,那么「胎因情有。」再次就是胎生了,「湿以气合而感」,「化以离形而应」,「卵胎湿化」。这是讲义里面讲到,其余八类各以情想熏变而成;这是指众生日用现前之情状,不是从道理而推,什么叫「从理而推」?就是有人他会认为这个世界它是先有卵生的,然后才有胎生,人是从爬虫那里来的,爬虫那里里面还有卵生,所以它会误以为说这十二类生里面,最根本是从卵生,你这个想法、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所以他说不是从理而推论过来的,只是顺它的经文讲的「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是这样顺着经文过来的。「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这就产生十二类生。这些都是经文,所以你前面的经文你要是不熟,我在这里讲你就听得很辛苦。十二类生是这样来的,这只是顺着经文的顺序,不是说是先从卵而生,再从胎而生湿生化,不是这样看的,这个要清楚。因为有些人很着相,他认为我这里先讲卵生,那卵生是十二类生里最先出来的,其实不是的,他只是随业受身而已,但是讲经文你总得先有第一个,这点一定要清楚,不然会产生误解。

 

再来看十二类生,第一个:

 

一、卵生:

 

阿难。由因世界虚妄轮回。动颠倒故。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沈乱想。如是故有卵羯逻蓝流转国土。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这是讲「卵生」。

 

所谓「轮回」就是讲生灭妄想。虽云四生受形之因各别,大体上分为十二类,都是妄想熏变所成。为什么这里「卵惟想生。」放在第一个?这是讲诸类都是六乱妄想因,最开始因为一念妄动,习气内鼓以为妄想之根本,故曰:「因动有声」,这是产生十二类生,这是因为一念妄想而产生的。所以取「卵惟想生。」因为妄想而生,所以就给他放在最前面了,实际上根本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都是一念妄想所成。不光卵惟想生,胎也是惟想生,都是一样的,不会离开一念妄想而生,只是刚好经文先讲到卵。十二类生都是最初一念生灭妄心妄动,习气内鼓而为妄想之根本。为什么卵生叫虚妄轮回?就是习气妄动,动颠倒故。因起最初一念生灭心,认此「动念」为心,所以叫「动颠倒」。以生灭为心,以动为境,心境和合,妄心攀缘妄境,习气内发,妄有缘气,所以叫「和合气成。」生灭不停,所以叫「飞沈乱想。」经文讲:「八万四千飞沈乱想。」因此「故有卵羯逻蓝流转国土。」这「卵羯逻蓝」翻作中文叫「凝滑」,就是「妄想」吸此而成形,故有鱼鸟龟蛇之类。

 

他说妄想初起之因是因动有声,从习气熏变开始,所以把卵生放在前面,不是众生之初先有此类,这是祖师大德讲的,你不要搞错。大家要搞清楚,不是众生生起之初先有卵生,只是他谈「卵惟想生。」刚好既顺着经文也符合经义,所以就把他放在最前面,这个一定要知道。因为众生很愚痴,他就在找人是怎么来?他以为人是猴子变来的,那猴子怎么来?又以为是爬虫类来的,那爬虫怎么来?你知道的,就是那一套;众生是很着相的,他认为是这样子来的,那是愚痴、着相。所以一讲十二类生,为什么这里一再强调,从前面就强调到这里,就是怕你误认为第一个先讲卵就是大家都是从卵生,所以他说只是习气熏变之时,把卵生放在最前面。从情想偏重而言,所以故胎因情有,其实卵生未尝无情,也是有情。胎也是有妄想,也是有妄想缘气于中积聚,你要说「胎因想生」可不可以?也可以。只是说胎里面在妄想当中偏重情见,所以叫「胎因情有。」那情是不是妄想?也是妄想。

 

二、胎生:

 

由因世界杂染轮回。欲颠倒故。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这是讲「胎生」。

 

欲习熏起,所以叫做「杂染轮回。欲颠倒故。」以染欲相交、爱欲相交,所以叫「和合滋成」情有偏有正,所以叫「横竖乱想。」「竖」的叫正,「横」的叫偏,所以叫「横竖乱想。」流爱为种,纳想为胎,所以叫「胎遏蒲昙。」这个「胎遏蒲昙」乃是胎中二七之相,「人畜龙仙。」都算是胎生类,龙也有卵生,仙也有化生,仙也有胎生的,所以这里是讲举其业重者而言,不是说「人畜龙仙。」一定只是胎生,人也有化生,像「奈女」,奈女是名医耆婆的妈妈,奈女就是化生的,她在奈树上化生的,那是化生的人,有一部经叫《奈女耆婆经》。所以人不是只有胎生,人也有卵生在《大毗婆沙论》讲到:「人卵生者。昔于此洲有商人。入海得一雌鹤。形色伟丽奇而悦之。遂生二卵。于后卵开出二童子端正聪慧。年长出家。皆得阿罗汉果。小者名邬波世罗。大者名世罗。」人也有湿生的,在《俱舍论》讲到:「人有湿生者,如曼驮多、遮卢、邬波遮卢、鸽鬘、庵罗卫等。」《大般涅槃经》上也说到:「一切众生有四种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是四种生人中具有。如施婆罗比丘、优婆施婆罗比丘、弥迦罗长者母、尼拘陀长者母、半阇罗长者母,各五百子同于卵生,当知人中则有卵生。湿生者,如佛所说:我于往昔作菩萨时,作顶生王及手生王,如今所说庵罗树女、迦不多树女。当知人中则有湿生。劫初之时,一切众生皆悉化生。」

 

佛在这里如此说,也因为这个世界大多数人都是胎生,所以他举一个多数大类这样子。总的来说人有胎生的,人也有化生的,奈女就是化生的,人有卵生的,也有湿生的,现在研究人类是怎么来的这些专家,建议他们可以多看看佛经,不要一下就否定佛法,如此方能一探人类究竟的本源。

 

三、湿生:

 

由因世界执着轮回。趣颠倒故。和合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如是故有湿相蔽尸流转国土。含蠢蠕动。其类充塞。

 

这是讲「湿生」。

 

附合习气而熏起,所以说「执着轮回。」就是合于习气,这就是一个形容他是习气怎么样在造作,形容他的轮回;就是因为他习气执着,所以叫「执着轮回。」「执着」者就是希求附合,执取势力,妄生茍合,如同世间人逐气寻香,趋炎附势,或是趣势附利,所以叫「执着轮回。趣颠倒故。」像世间趋炎附势,就叫做「趣颠倒。」「有气焰处即便合之」,就是有他贪着的,他就合上去,所以叫「和合暖成。」心无定向,故曰「翻覆乱想。」一下想到这个,一下想到那个,有气焰之处他就合之,所以叫「暖成」。哪一个是他所想要的,他觉得有他所要的,他就依附在上面。

 

这里讲「故有湿相蔽尸流转国土。」「湿相」就是讲湿生,「蔽尸」翻作中文叫「软肉」,就是蠕动,这是湿生之类众生成形之开始!所以叫「含蠢蠕动。其类充塞。」

 

四、化生:

 

由因世界变易轮回。假颠倒故。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这是讲「化生」。

 

「化生」是什么?诈习熏起,所以叫「变易轮回。」就是「附离而感,望势即变其所守」,失势就改变其本心。或假权贵而变姓名,托势力以为己有,所以叫「假颠倒故。」,「假」就是藉由的意思。

 

触势而变,所以叫「和合触成」「触势而变」就是这个势力没了,他马上就转。「新故乱想。」是弃旧迎新,就是喜新厌旧。「羯南」翻作中文叫做「坚肉」,「化相羯南。」就是化生,乃化生受胎之始。如蚕化为蛾,脱行为飞;雀化为蛤、蜣蜋化为蝉,这些都是转蜕飞行。

 

雀,雀就是小鸟,其类不一,你要说黄雀也可以,雀入大水,进入水变成蛤(蛤音隔)。在《国语》里面讲到:「雀入大海为蛤」,就是小鸟进入大海化为蛤,就是转蜕飞行。一般现实中看到,比较知道的就是「蚕化为蛾」,如毛毛虫变成蝴蝶,这是转蜕飞行,所以叫做「和合触成。」要说化生,牠就是化生,还有一种化生,就像天人的那种化生,他没有入胎、出胎,也没有受卵生的苦,他是直接就出现。经文这里讲的「化生」指的是「转蜕飞行。其类充塞。」像「蚕化为蛾」是最清楚。

 

五、有色:

 

由因世界留碍轮回。障颠倒故。和合着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这是讲「有色」类。

 

凝习熏起,叫「留碍。」什么叫「凝习」?就像外道以日月星辰为父母,吸日月精华,就是外道讲的「餐霞饮露」(吞饮日光,超尘脱俗,修炼成仙。)外道餐霞饮露就以为是修养真性,心理对于餐霞饮露就是修养真性,产生坚固之意而不化,障蔽妙明,所以叫「障颠倒」。就像外道修行,凝习熏起,这不是正确的修行方式,因此障蔽妙明,所以叫「留碍轮回。障颠倒故。」「留碍」就是他贪着,以日月星辰为父母,这是障蔽妙明。他们修的是外道禅,凝想日久,精光昭著,所以叫「和合着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什么叫「精耀乱想」?「大」而为日月星辰,在「物」为萤火蚌珠之类,所以叫「精耀」。但以色相而显现,所以叫「色相羯南。」就是有色。「羯南」翻作中文叫硬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休咎」就是休征跟咎征,「休征」就是吉祥物,「咎征」就是不吉祥的,所以叫「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六、无色:

 

由因世界销散轮回。惑颠倒故。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散销沈。其类充塞。

 

这是讲「无色」类。

 

惑习熏起,销碍入空,叫「销散。」所以说「由因世界销散轮回。惑颠倒故。」「惑颠倒」就是惑取虚无,就是着空。「昏昧无知」叫做「暗成。」不断地造业,攀缘妄境,所以叫「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所谓幽潜神识,暗昧心灵,叫「阴隐。」「无色羯南。」就是空散销沉之类。所以说「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散销沈。其类充塞。」「无色羯南」这一类是无色。那既然是无色,为什么叫「羯南」?羯南不就有色相吗?这里是指无业果色,是以定果色定名。「空散销沉」:是对「四空天」说,第一个「空」指空处,灭色归空故;「散」指识处,就是遍缘散乱故;「销」就是指无所有处,就是销除七转识故;实际上也没真销除。「沉」是指「非非想处」,也就是「非想非非想处」,意思是一样的,沉沦空海故。包括「舜若多神」、「旋风魃鬼」,都是无色类,所以叫「空散销沈。其类充塞。」

 

七、有想:

 

由因世界罔象轮回。影颠倒故。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这是「有想」类。

 

忆习熏起,若有若无,所以叫「罔象。」「罔」就是迷惘的意思,一下有一下无。奉事神明,邪着影像,叫「影颠倒故。」忆想神明,潜结状貌,所以叫「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什么叫「潜结乱想」?就是志慕灵通,潜神圣迹,结想状貌。所以是「有想羯南。」或幽而为鬼神,或昧而为精灵。什么叫「神鬼精灵」?「神鬼」就是包括岳渎城隍,还有魑、魅、魍、魉;「精灵」就如山精、海精、风精,还有祠庙土地,「其类充塞。」

 

你想着这些神明,就变成「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这是「有想」。

 

所以你想要想佛,不要想鬼神,想鬼神到时候就变成鬼神了。

 

八、无想:

 

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这是无想类。

 

就是痴习熏起,妄计无情有命,金石坚牢,固守愚痴,所以说「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这「痴习熏起,妄计无情有命」就是错认为石头也有命、草木也有命;这在以前就有。像有人会说吃草就杀生、吃菜就是杀生的这一类人,他那只是世间人为了不要吃素,想吃肉,所以他就胡说八道,他不是真正在修行,他那是愚痴,妄计无情有命,「金石坚牢」,石头寿命很长几劫都不坏,所以说「金石坚牢,固守愚痴」,所以叫「愚钝轮回。痴颠倒故。」

 

「顽成无知,精神枯槁」,他妄心冥顽不灵,「和合顽成。」因为他愚痴心,冥顽不灵。「枯槁」就是像石头一样,愚钝无知,所以叫「八万四千枯槁乱想。」他认为金石坚牢,不断地坚固他这个乱想,看似好像不动念,但其实还是乱想,没有智慧,所以取「无所知」为乱想,就是以无所知当作「乱想」的意思。就像望夫成石、华表生精,想至「无情」,所以叫做「无想羯南流转国土。」

 

「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就像我们中国的传说「望夫成石、华表生精」是真的有。

 

《博物志》里面讲,晋朝的司空张华,字茂先。他跟一个年轻人谈论,这年轻人是狐狸精化身的,他在要见张华之前有问过依附在华表上面的「精魅」,华表也有鬼神依附在里面,华表上的精魅劝这狐狸别去,但狐狸不听。

 

张华跟这年轻人谈后,觉得这个人怎么什么都懂,怀疑他不是人。张华用狗测试却无效,就后来想到要拿千年之木点火照烛,所以他就拿燕昭王陵上的华表柱,华表虽然已烂掉,他把千年的木头拿来点燃,华表上面确实有个精灵,就是之前跟狐狸精讲过,叫他不要去跟张华对辩,现在完蛋了。张华就点燃木头,最后这个精魅被烧死,去照这个年轻人也被烧死,现出原形,是只花斑狐狸。这就是讲「华表生精」,这里简略说说。这在《搜神记》里面有记载,在《晋书》里面也有。这个人他不是一般的小民,他是晋朝的司空,叫张华,张茂先。在历史上也算是个人物,《博物志》就是他写的,这本书也很有名。所以才知道这年轻人是狐狸精,伏于昭王的墓中,与华表的精魅一起,最后点燃华表,两个一起烧死。详见《晋书》。这是以前的记载,叫「华表生精」。

 

「望夫成石」大家应该都知道。

 

九、非有色:

 

由因世界相待轮回。伪颠倒故。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这是「非有色」类。

 

就是「伪习熏起,递相假待,造作诈伪」,所以叫「相待轮回。伪颠倒故。」「相待」就是相互欺骗,「递相假待」,就是互相造假欺骗。所以叫「相待轮回。伪颠倒故。」

 

「习染成类,因依求食」,什么叫「习染成类,因依求食」?他的习染变成了这一类叫「非有色类」。「因依求食」,他是依附别人而求食的,就像他是靠诈骗来骗取人家财物,来得到食物,得到他生存的钱财。「和合染成。」这是一个染的行为,「八万四千因依乱想。」所以叫因依求食,他是需要去骗人,需要诈伪。就像世间造假的,造假的印章、假的古画,而后造谣欺骗,或是连结朋党,骗财自活。所以说「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就如同水母无眼,需要依赖虾来求食,原形不露,所以叫「非有色相。」待色而成形,这叫「成色羯南。」就像水母一样。「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这是依业而感到报应之相。本来是非色相,假借外物,成己之色。因为过去造业需要依他去骗人,就是假借外物,所以他感得的果就是「假借外物,成己之色」,他不能自用,待物而用,就像水母,以水沫成身,牠的体就跟豆粉一样,像我们做粉条,如豆粉凝结,水母就像那个样子,「以虾为目。」就是要藉由其他的生物,牠自己才能看见行走,才有办法生活,所以这个是「非有色」这一类。

 

「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就像「诸水母等以虾为目。其类充塞。」所以叫非有色相,就是水母因虾而得行,虾因水母而有托,互相依赖,就像蛲蛔依人,像寄生虫之类的。这就是所谓的非有色,比较明显的就是水母,这是让我们知道大概是这样。

 

这是一个大类。

 

十、非无色:

 

由因世界相引轮回。性颠倒故。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咒诅厌生。其类充塞。

 

这是讲「非无色」类。

 

「非无色」类是怎么来的?诱习熏起,音声相诱,叫「相引」。「相引轮回。性颠倒故。」因为「习与性成」,就是靠音声去引诱别人,就像世间写淫词艳曲的,写淫词歌曲的来挑逗人家。就像「相如琴心」、还有「御沟红叶」,包括邪术、咒术这些都算,所以叫「和合咒成。」包括邪咒、邪术、淫声、淫词、淫曲,「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因为是用唱,所以叫「呼召。」所谓「相如琴音」就是讲司马相如以古琴「凤求凰」,挑动卓文君的故事。而「御沟红叶」,「御沟」就是流经宫院的河道,「红叶」是讲传情,比喻男女奇缘。唐朝在洛阳有一个人叫孟棨(音:起),他在《本事诗》里面记载:顾况在洛阳游苑当中,在流水上得大片的梧叶,上面有宫女的题诗,次日顾况也于上游题诗于叶上,泛于波中,与宫女这样传情,所以叫「御沟红叶」。

 

本非有色就是非无色,非无色的众生,因呼声召唤,引发神识,所以非无色相,引之不已,所以有轮回。「性颠倒」,其性是颠倒的,迷惑自性,因为随符咒调遣,有一些鬼神是符咒可以驱使的,你念咒他就来,因为他迷惑颠倒所以随符咒调遣,与真如相违背,迷失自心,主要就是讲「迷惑」。所以「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包括淫词、淫曲都是呼召,你要唱,咒也是要唱的。依此惑而起业,都是邪咒呼召,而显灵异,所以叫「和合咒成。」就是他的业,就像人间不明正理的,大家认识互相诱引,纠结一群人,听从命令一起去干坏事,就是「呼召乱想。」「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这是依业而感报,于是有咒诅而灵异者,称仙称道,所以叫「咒诅厌生。」透过咒语驱使他去害人,包括蛊毒。随厌祷而作祟,厌祷鬼你驱使他,他会去作祟,为妖为怪。听人驱役,「报吉谈凶」:鬼神你问他这件事情是好、是坏、是吉、是凶?他会跟你讲,就像扶乩、樟柳鬼那样子。所以说「咒诅厌生。其类充塞。」这是非无色相。

 

十一、非有想:

 

由因世界合妄轮回。罔颠倒故。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彼蒲卢等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这是非有想类。

 

就是欺习熏起,非合而合,就是罔冒欺人以为不知,所以叫「合妄轮回。罔颠倒故。」「合妄轮回」就是诈骗。欺人不知,罔颠倒故,「罔」就是让人家在造轮回业,把人家骗得团团转,罔颠倒故。本非同体,所以叫「异成。」他跟你本来不同心,你把他骗过来。诚恐人知,所以叫「回互乱想。」怕人家把你揭穿,你每天都在想:我怎么骗人才不被人家识破,所以「诚恐人知」。「八万四千回互乱想。」「回互」是什么?保护自己。或像世间的托孤继嗣,忘本父母而托他人,或是抱他子以为己子,把人家小孩骗过来,变成自己的小孩,或是骗人小孩去卖。所以感螟蛉之类。

 

螟蛉负踝赢,「蒲卢」就是踝赢,就叫细腰蜂,在《诗经》里面讲到: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这是古代的说法,为什么?因为古代没有现在的昆虫学,他不知道细腰蜂。从昆虫学上其实那个就是牠的小孩。古代的人没有研究到那里去,他认为牠是去抓人家小孩当自己小孩,所以叫「螟蛉子」,就是这个意思。比喻作养子。所以叫「彼蒲卢等异质相成。」所以感螟蛉之类,就讲这一类的,抱他子为己子,或是忘本父母而托他人,所以叫非有想以成想,「成想羯南流转国土。」古时候认为这螟蛉就是青桑虫,蜾蠃就运泥作房,负青桑虫把牠纳为己子,牠就想这个是像我,七日就化成牠的小孩。

 

桑虫本非有想,欲成蜾蠃之相,所以因其咒故,遂成其想,是为「异质相成。」本来牠不认识你,你不是牠父母,但是你给牠洗脑,让它认为你是牠父母,牠也懵懵懂懂的被你洗脑,大概是这样的意思,所以叫「成想羯南。」「想」是因为你去将牠洗脑,用洗脑比较好懂。这是说螟蛉之类。

 

你不要认为「螟蛉传说」是古人对昆虫学没研究,就对此产生否定的结论,而要是从他代表的意思来看,大概就是这一类的众生,要取其意思,不要在这里钻牛角尖。

 

十二、非无想:

 

由因世界怨害轮回。杀颠倒故。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这是「非无想」类。

 

「世界怨害轮回。」是因为恨习熏起,所以有怨害。由「怨」而害,所以叫「杀颠倒。」子成而父母皆遭其食,这是最怪的事,就是忘恩负义,所以叫「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这个是最离谱的了。

 

就像鸱枭附块为儿,鸱枭就是猫头鹰,「附块为儿」,猫头鹰以树洞为巢穴,上边弄一个横梁,牠自己准备生产孵蛋,起先是大猫头鹰去外边给打食,但是因为打不到食物,之后也就飞不动了,牠在窝里没有吃的,小猫头鹰又孵出来了,也没有吃的,这个时候牠用嘴咬住窝上准备好的横梁就不松口,底下的毛都脱了露出肉来,小猫头鸟饿的难过,牠就吃牠母亲的肉,把牠母亲身上的肉都吃完了,这小猫头鹰吃了自己母亲的肉,也存活了,翎毛也长全了,也会飞了,这是指畜生道,为了生存,而没了伦理,不光猫头鹰,有些家禽,在饥饿的时候,也会互相食噉,也有听过狗吃人肉的,因为主人死了,狗在家没东西吃了,就吃主人的肉,所以猫头鹰只是其中特例,也有畜牲是善根好的,有伦理的,就是看习性,业习厚薄而定,所以不是所有猫头鹰都是吃父母的,这点要知道,就是讲在极端无法生存时,有些会违背伦理,但是有些不会,会违背伦理的,这一类我们就称为非无想类。

 

破镜兽及毒树果,因为在我们中国古代有破镜兽一说,这破镜鸟应该是翻译有点问题。按道安法师《檄魔文》里面讲的「枭獍竞起」,破镜鸟的「镜」就是指破镜兽,这是中国古代有一种破镜兽,破镜兽以毒树果喂牠的小孩,小破镜兽长大了却反过来吃了自己的父母,所以说「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这是依因感果之相,所以必由前世受人至恩至爱,而反负恩仇害,怨对相值,报此仇恨,所以故有此生。「非无想相,无想羯南」者:就是当初抱为其子,就是有恩爱之想,所以说「有想」,后来父母竟反遭其食,就是恩爱断绝,所以叫「无想。」

 

「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本来是有恩爱,所以说「有想」。可是因为他父母反遭其害,所以叫「无想」。

 

要看清楚,前面叫「非无想相,无想羯南。」非无恩爱之相。当初他去养牠小孩,那就有恩爱之想相,所以说「非无想相。」但是后来父母皆遭其食,所以恩爱断绝,所以视为「无想」;当初「有想」,但后面又「无想」,所以叫「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这是出乎意外,居然会反食自己的父母,如土枭等,及破镜兽以毒树果来喂养牠小孩。小孩长大反食父母,这虽然是报怨,但还是杀父母,属于逆罪,动物杀父母也是逆罪。

 

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这是总说十二种类。

 

祖师大德讲:「妙净明心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是故世界众生但因妄想而有也。」

 

上面是讲无明熏真如成染法为十二类生的根本之因。

 

所以归其根本还是无明妄想所成,那是十二种类,而不是特别指哪一种生物。十二种类的生起缘由,他是因为一念无明产生的乱想而造成的,而不是说从哪一类先生的,那你就是寻枝摘叶、舍本逐末,那是大错特错,就像世间的愚痴之人一样,着相不见性,不要说见真如了,连妄性他都见不到。所以他着相,在那里找,以为人是从猴子变来的,还有美国的科学家讲人从猪变的,各种说法都有,其实都还是着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