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读罗翔《圆圈正义》《法治的细节》
(2022-07-19 21:55:59)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这是《法治的细节》中《审判苏格拉底》一章中所引用并展开的内容。我年少时就听过这句话,但好像是另一个版本: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一过。大概意思不变。虽然知道的早,但真正让我开始省察或者审视自己,却要从读罗老师《圆圈正义》《法治的细节》这两本书开始。你看,知道和做到之间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罗老师语)。在书中,罗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如何审视自己的偏见、傲慢、自恋,如何审视人性的幽暗,如何审视法治的缺陷。纵然,这两本书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如说教意味过浓,部分章节内容对于非法学专业人来说过于乏味,还存在重复啰嗦之嫌。但这些我都能理解,因为谁让他是罗“老师”呢。老师不都是语重心长、谆谆教导、苦口婆心的么。我一直认为,一本书或者一个电影、一个作品,能够让人看后还能记起只言片语,就可以算是成功;如果让人看后还有反思,那可以算是好的作品。所以,这两本书真的算是好书,至少对于这个阶段的我而言。审视完这两本书,接下来就是审视自己了。
一、读书四重境
《法治的细节》中《在读书中超越有限的今生》一文,是罗老师在世界读书日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在文中,他把读书分为在书籍中逃避世界、在书籍中营造世界、在书籍中理解世界、在书籍中超越世界四重境界。反省自己,这么多年来也算是爱书之人,也读了不少书,但在读书四境中却只能勉强算是四境中的低二境,即在书籍中逃避世界、营造世界。依仗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少年时起就沉湎于武侠小说、玄幻小说、穿越小说,在虚拟的世界中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但对于真实的人间疾苦却不甚关心。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法自拔,只喜欢抽象的人,不喜欢具体的人;沉迷宏大的概念、叙事,拒绝具体的细枝末节;时常热血三分钟感动,却难得一时坚持。这些可算得上是最大的毛病。
二、写作的初心
《圆圈正义》中序言《代序:法律人的热点写作》,罗老师对写作的目的和结果进行了辨析:写作带来名声无可厚非,但为了名声而写作不仅不道德,而且玷污了写作这门技艺。这不禁让我想起,早在初中时代,或许是少年渴望获得关注的心理,我曾经很迫切地希望出名,尤其是希望自己像郭敬明、韩寒那样少年写作成名一时风光无两。那时,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一度让我很焦虑。我越是迫切地想写出什么东西尽快出名,越是写的狗屁一通,全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最离谱的是,当时我还沉浸在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怨天尤人的情绪中,一度狂妄无边到自称“大陆第一狂人”。现在想想,真的是在玷污写作。原来,从一开始我的初心就是错的。
三、傲慢与偏见
在《法治的细节》中《我的青铜时代》访谈记录里,罗老师说:“人应该谦卑,走出自己自大自恋那种偏见的洞穴。若非命运的庇护,你早就没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罗老师的温和、谦卑。是啊,比起一无所知,那种自以为无所不知也许才更致命、更要不得。就像《三体》中所说:毁灭人类的,不是无知和弱小,而是傲慢。生活里,我喜欢与人争辩,好争输赢,并一度自诩雄辩,喜欢炫耀知识的优越性来获取虚荣,自认为自己尚智却反而沦为智力的奴隶而不自知。躲在自己圈定的井口观天,听不得别人的一点批评。这些都是自身存在的傲慢与偏见。
以上,算是我读完《圆圈正义》《法治的细节》两本书对自己的审视。愿自己能够像罗老师一样,保持谦逊的心,在每一个今天,尽好自己的本分,不悲伤、不犹豫、不彷徨。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