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本教研之听评课的粗略思考

(2025-07-19 12:35:27)
生生合作共进,师生合作共进,师师合作共进,是学校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要提升学校这一新的增长点,听评课是个有效的载体。听评课是个老之又老的话题,也许正是对其习以为常,听评课这一师师、师生间的有效的互动教学活动,才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学校里的“任务式”被动听评课,则是听评课的功能被弱化的重要原因。目前无论是教研组层面还是学校层面,教师听评课集中关注的是上课教师,听课教师无备而去,匆忙参与,听评课的主题大而空,甚至是无主题,改进策略止于纸上谈兵,缺少后续的行为跟进,造成听评课活动难以深入、有效地开展,光说不练。常见的现象:有的教师去听别人的课做自己的事,或者几个人低声讲话,能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就已经很认真的。这样有效吗?浪费了时间(听课者与被听课者)、破坏了和谐(得不到尊重)、滋长了惰性(认为听课活动就是走过场)。长期以往校园文化无法形成,学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
从听课者的角度说,同行的课堂是收获信息的重要渠道。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纸质的、电子的、平面的、立体的、静态的、动态的,但都无法与课堂相比。因为在课堂上,了解别人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发现别人的不足,提升自身的理念;接触别人的理念,融会自己的思想。不同年龄,不同风格,不同知识背景,不同资历层次的教师都可以通过课堂得到新知与感悟课堂的现场感获得全面性最直接的教学问题。许多听课的反思性收获往往是在听课的第一时间得到的,因为感触最真切、最深刻,最有价值。
从被听课者的角度说,同行的听课是对自己专业成长的促进。不管你出于何种目的,课堂上有人听课和没人听课还是有不同的,同样被听课者在课堂的准备上也是有所不同的。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法的运用,从预习的安排,教学流程的精雕细刻,从教学辅助资料的印制,到课件等媒体材料都会进行全面细致的加工。备课时还会考虑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如何体现,本人的教学风格该如何凸显,课堂上的亮点怎样体现才能打动听课者,这种发自教师内在的促进专业成长带来的是教师教学自信,不是评课时一些“溢美之辞”所能比的,而教师的教学自信良性循环是推动教师专业进步最实在最强劲的动力。可以说某个时段被听课频繁的教师一定是这个时段进步最快的教师,而不少教师专业水平的停滞不前,也与多年无人走近他的课堂大有关系,所以听课的演练进行得越多,教师的专业成长越快。
听课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做法是值得反对。传统的听评课活动在评课阶段,一般是执教者先讲教学反思,无非是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教学得失,然后是听课教师开始“尽情赞扬”执教教师的优点,只是提出一二点值得改进或商榷的地方,因为缺乏深入的思考,研讨过程中教师的发言随意性也很大,评价的语言也就不痛不痒,很难有深刻的见解。必须一提的是评课如何抛开碍于情面,一味说一些虚假的好话,这样活动的意义会大打折扣,长期以往,虚伪的教学风气和人际交往氛围就会得到滋长。另外课后及时回忆与补充,整理与分析,梳理自己的零碎思考与感受,使之在自己的基础上系统化、条理性,写出听课反思,提炼一些共性的上升到理论层面,让这一“低成本,高效益”的教学活动带动学校教师的整体素养的全面提升。
校本教研的听评课活动,可以借鉴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合作学习模式,实行听课教师的组内分工,把不同的观察任务落实到人,各有侧重,保证研讨的深入与全面,另外一定的任务驱动可以保证听课老师听课过程的专注与投入,使听评课走向对教学问题的诊断,让点评走向改进后的课堂再实践。
校本教研活动的时间是宝贵的,我们不可能周周聚在一起研究,不要试图通过一次或几次听评课就解决一个疑难问题,而是要追求通过一次次研讨活动加深对一个“小”问题的认识,最好能够把一个“小”问题贯穿于一个学期甚至一学年,这样才能真正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最终达到共识,从而改进教学行为。
教的人尽义务,就能和学的人发生一种很宝贵的友谊。——陶行知
每天做你在学校最重要的事,你就成为学校里最重要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