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

(2024-01-03 20:40:07)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ChatGPT的问世,获取信息变得便捷和智能,在这个信息过载时代,人们面临的挑战已经从“如何获取信息”转变为“如何处理、理解和利用信息”,学校教育正从“学知识”向发展核心素养转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方案”)以及各学科课标的修订,为学校开展素养导向教育提供重要的引导和支撑。其中一个亮点是,为解决分科教学带来的学科割裂可能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新方案提出要“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各门课程原则上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不过,对于大部分中小学校教师而言,什么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过程中有哪些挑战及如何应对?这些都是迫切需要探讨的话题。
新方案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跨学科学习是整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以解决真实问题、产生跨学科理解的课程与教学取向。据此可以认为跨学科学习有三个特点: 一是以产生跨学科理解为目的,植根于学科思维,实现学科整合。相比学科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生的基础、体验和兴趣,围绕某一主题,以某一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方式。二是可以有效地弥合分科教学造成的人为知识壁垒,促进学科之间融合,使学生能够以更全面和整体的视角理解与掌握学习内容,促进深度学习并发展核心素养。同时鼓励学生像科学家、工程师一样进行探究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三是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等。相比活动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能够将学习内容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跨学科主题学习体现了课程改革由“直接设课”跨向“深层治理”的新思路。“新方案”通过一体化课程设计,将跨学科主题学习融入学科课程而推进综合学习,并让综合实践活动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这些举措的深层逻辑是将跨学科理念浸入课程系统内部,用核心素养推进课程目标的改革,用大概念整合课程内容,用大单元、跨学科主题学习革新教学方式,最终实现课程教学有效作用于学生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实现全面素养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并不是学科教学的补充,而是与大单元教学一起携手开启新的教学模式。
跨学科主题学习有不同的类型
大家对于跨学科的类型有不同的认识,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学科分为“多学科”“跨学科”和“超学科”,也有人将其分为学科类和活动类的跨学科。学科类跨学科主题学习是立足某一学科,围绕特定主题,整合并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与方法解释现实生活中问题。跨学科学习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立足于学科。跨学科主题学习并不脱离学科本身,仍注重对学科知识、方法、态度和价值的理解,并将理解延伸拓展到其他学科中。二是学科关联整合。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将有意义的相关学科知识加以组织与整合,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和构建,并形成跨学科思维。三是利用真实情境实现高阶拓展。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学生在真实情境和任务中探索,以达成深度理解和创造性联结,超越识记和简单理解的低阶学习目标,指向应用、分析和综合等高阶目标。四是强调合作和实践。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常态,小组合作中的沟通与交流、同伴培训、领导力等品质是核心素养中的关键内容。
活动类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以活动类课程为主导的学习活动。活动类课程要想摆脱浅表化的学习,就需要在活动中嵌入适合的学科内容,以核心概念作为认知支架支持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这类跨学科主题学习通常以某个复杂的社会性议题为核心,抛出问题进行头脑风暴,在教师启发下展开讨论,展开调查与实验。活动类跨学科主题学习没有特定的学科限制,它以某一活动或事件为中心,它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而是致力于让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起真正的联系,基于现实世界的问题建立起新的统一的解释性体系。在知识整合方式上,学科类主要从所选取的学科中提取相关知识,并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围绕中心主题进行讨论和解决。活动类则可能需要调用各种学科的知识,同时强调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比如组织活动、模拟实验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