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听赏与思维导图的趣味结合
(2022-07-23 16:35:59)
标签:
艺术教学 |
小学音乐听赏与思维导图的趣味结合
——以湘教版三年级下册《铁匠波尔卡》为例
一、案例主题
以三年级音乐听上课《铁匠波尔卡》为例,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教孩子们在短时间之内了解并记忆歌曲活乐曲的创作背景、演唱形式、演奏风格、音乐情绪等知识,让学生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愿意学习到主动参与,真正地喜欢上音乐听赏课,主动学习音乐,学会鉴赏音乐,并且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听赏音乐的愿望。
案例背景
在我五年的音乐教学生涯中,每个学段的教学我都有所涉及,尤其是在三至六年级的中高学段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不仅不喜欢上音乐听赏课,更重要的是不知道要如何鉴赏音乐,在音乐听赏课中,我发现几点具体问题:
第二点:学生总是答非所问,笑料百出。
在音乐听赏课中,孩子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总是不尽人意。例如,贝多芬和莫扎特等古典音乐家说成是现代的美国作曲家,分不行当代与古典,搞不清音乐家的国籍;把小提琴说成是中国的民族乐器,长笛和竹笛经常混淆不清,搞不清中西方乐器的分类;交响乐队与中国民乐乐队都有哪些乐器组成完全不了解,音乐书上涉及到得哪些乐曲属于交响乐队演奏,哪些乐曲属于中国民乐乐队演奏,回答问题的时候也是笑料百出、不尽人意。
第三点:要提高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设计简单而有趣味的音乐笔记——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用简单的图示和简略的文字描绘知识的构架,让人能一目了然看懂知识内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探究式”学习,通过“探索——自主建构”、“交流与学习”的方式,赏析音乐的速度与节奏、创作背景、曲式风格、乐感处理和作曲家的简介等角度,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摘抄加深印象,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案例过程
片段一:创设问题情景,实时启发教学
以湘教版三年级下册《铁匠波尔卡》为例,让学生听音乐主题,模仿打铁的动作,根据节奏,参与律动。
片段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介绍作曲家生平
介绍《铁匠波尔卡》的作者约瑟夫·
施特拉斯与其父亲的音乐家的故事,施特劳斯父子毕生创作了很多圆舞曲和波尔卡,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蓝色多瑙河》等,让学生用思维导图先记录音乐家的相关知识。
片段三:聆听全曲,试分析你都听到了哪些乐器?
播放全曲,带着问题聆听音乐,孩子们竖起小耳朵,认真听辨乐器。当然,在聆听之前,简单介绍一下《铁匠波尔卡》属于管弦乐曲,再介绍管弦乐曲是由管类乐器和弦类乐器组成,把知识点铺垫好,孩子们回答问题才能更有自信。
片段四: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和音乐体裁
《铁匠波尔卡》的音乐体裁属于波尔卡,是18-19世纪欧洲盛行的一种写作体裁,曲风活泼欢快,可提现人物形象,音乐描绘了铁匠趁热打铁的人物场景。
片段五:完成思维导图,小结。
一堂听上课结束后,同学们轻松而愉快地完成了思维导图,再次听赏全区,从中更加深了对乐曲的理解。
案例反思与策略
在音乐听赏课中,用“思维导图”的趣味教学法来教授学生完成听赏活动,我认为效果明显。在三年级一年的教学中,用这样的教学法来完成的课堂作业,不仅没有没有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大大的启发了学生对音乐听赏课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也实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主动参与教学,主动赏析音乐。我的学生通过音乐听赏与思维导图的趣味学习后,都很期待下一节音乐听赏课会带来什么好听的乐曲和丰富的音乐知识,极大的提高了对学习音乐的渴望,看到孩子们一天天增加了对学习音乐的渴望,也增添了我教学的幸福感。
前一篇:湘艺版小学音乐教材分析
后一篇:湘教版二年级上册《贝壳之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