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2013-05-01 10:20:52)
标签:

杂谈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者提出三个可能性原因来说明行为影响态度。   

    自我展示理论:没人愿意让自己看起来自相矛盾。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表现出与自己行为一致的态度。为了看起来一致,我们也许会假装表现出某种态度,虽然那意味着有些做作或虚伪,但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那是值得的。

    认知不协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即我们的态度改变是因为我们想要保持认知间的一致性。该理论假定当两种想法或信念(“认知”)在心理上不一致时我们就会感到紧张(“失调”),因此,当我们决定说或做一些事时,我们会带有一定感情。该理论的提出者Leon Festinger的研究表明,为了减少这种不愉快的感觉体验,我们经常会调整自己的想法。不协调理论主要用来解释行为和态度之间的矛盾关系。这二者我们都能意识到。因此,如果我们感觉到不协调,也许有些虚伪,我们就会产生改变自己的压力。

    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由Daryl Bem提出,它假设当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会做出类似的推断。当我们的态度摇摆不定或模糊不清时,我们就会局外人的位置上,从外部观察自己。当人们能自由行动时,我们就可以近距离观察他们的行为以洞悉他们的态度。类似地,我们也这样洞悉自己的态度。倾听自己的言语,则可以了解自己的态度;观察自己的行为,则可以提示自我信念有多么坚定,尤其是当我们无法将自己的行为简单地解释为外部约束的时候。我们自由地做出行动正是自我揭露的过程。

    理由不足(insufficient justification)效应即最小的刺激能够最有效地促使人们对一个活动产生兴趣并乐于继续做下去。认知不协调理论对此做出了一种解释:如果外部刺激不足以证明我们行为的合理性,我们会通过内部心理活动证明自己自己行为的合理性以减少不协调。自我知觉理论则提供了另一种解释:人们通过关注周围情景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自我知觉理论还会得出更进一步的结论。与报酬总会增强动机的观点相反,该理论认为不必要的报酬有时会带来一些隐性的代价。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会让他们将其行为归因于报酬,这样就会削弱他们的自我知觉——因为兴趣而去做。这就是过度合理化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正如自我知觉理论所暗示的,没有预期的报酬并不会破坏内在的兴趣,因为人们仍然可以将他们的行为归因于自己的动机。如果因工作出色而获得的赞扬能让我们觉得自己更有能力和更成功的话,这确实能增加我们的动力。如果我们能恰当地给予报酬,这也许同样可以提高创造力。

    当个体很明显是为了控制别人而事先付出不相称的报酬时,就会发生过度合理化效应。关键是报酬意味着什么:如果报酬和赞赏是针对人们的成就(那会让他们觉得:“我很善于如此”),则它们会增加个体的内部动机。而如果报酬是为了控制人们,而且人们自己也相信是报酬导致了他们的努力,那么这会降低个体对工作的内在兴趣。

    如果我们为孩子学习提供充分的理由,并且给予他们报酬和赞赏,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有能力,我们也许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继续学习的欲望。当存在其他多余的理由时,孩子自我驱动的行为就会减少(Deci & Ryan, 1985,199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过度自信倾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