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琐忆许培良
标签:
散文随笔 |
生活暗淡的岁月里,依然绽放着人生的灿烂。1973年秋,在炎热的暑期过后,我开始上了村小学一年级。
学校设在村中央大街的北边,千年古槐的西侧,教室是一座始建于清末的茔房改造而成的。教室共有3间,房屋上方分布着清一色的瓦片,密密麻麻的,像一层层鱼鳞,在日光的照耀下,泛着淡青色的光。
那时村里人口极为密集,足有七八百人之多。我们这批适龄学童共有28人,年龄大小分布不均。大的有10周岁,小的有7周岁,我是8周岁,算是居中吧!任课教师是一位年方二十七八的妇女,姓窦,民办教师。她担任班主任,兼任语文、算术、音乐和劳动等课程教学,全天候负责,属于包班教学。
我依稀记得,语文课上刚开始时,跟着老师念的句子是:“我爱北京天安门”、“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接下来就是学习汉语拼音:“a、o、e、i、u、ü......”,再往后就是学写简单的汉字:“上、下、大、小、天、地......”,由于老师遵循了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我们感到学习很轻松,也没有什么压力。算术课上,开始的是认识和书写数字,老师课堂上用一些木棒和石子作教具,将“1、2、3、4、5......”,教得很深刻,很生动。再后来,我们就学习简单的整数加减法运算。虽说窦老师是一位民办教师,没有什么高深学历,但知识传授得通俗易懂,我们都很信任她、喜欢她。
窦老师多才多艺,音乐课上得也别开生面,饶有趣味。记得,她曾组织我们现场表演过现代革命京剧——《红灯记》。此前,她先将剧本的大致内容津津有味地讲给我们听,但在找“演员”时发生了困难,正面人物像李奶奶、李玉和、李铁梅和磨刀人,我们都愿意装扮,而反面人物像鸠山、王连举却难找。不过,戏剧最终还是进行了下去。这件事及早地给我播下了爱憎分明的种子,以至于让我终生难忘。
那个时代,虽说我们边学习边劳动,但学校已开始加强文化课学习,形成了“教育回潮”的趋势。因此,我们既有平日学习检测,也有期末考试及评价。由于我自幼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学校里又听老师的话,善于动脑思考,学习又很勤奋,所以在班级里成绩尤为突出。记得,年终期末班会上,窦老师让我介绍学习经验时,我总结了如下两点:“一是热爱学习,二是学习认真”。
岁月是一条长长的走廊。由于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教育根基,不断求学上进,最终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考入大学,因此改写了自己的人生方程。
作者简介:许培良,男,汉族,现居天津,祖籍山东。退休教师,副高级职称,自由撰稿人,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求真理爱阳光,用挚情描绘生活画卷,文学作品刊发于《中国妇女报》《教师报》《燕赵晚报》《湛江日报》《松原日报》《青岛日报》《中老年时报》《老人春秋》《山西老年》等国内数十家报刊杂志。
通讯地址: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城力高阳光海岸欣海苑1-1-1302
联系电话:1379325987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