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信里的温暖时光许培良

标签:
散文随笔 |
最近我看到一篇关于旧书信的文章,斐然的文采,陈年往事的琐记,让我感到颇为共鸣,于是,禁不住忆想起自己青少年时代与书信打交道的岁月。
我开始学写书信,可以追溯到上小学阶段。那时,家中有几位生活在城市里的远方亲人或亲戚,像祖父工作并定居于烟台,老姑定居于大连,舅姥爷定居于青岛等,在交通工具与通讯手段落后的年代里,相互交流与沟通都离不开书信的往来。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经常看到父亲写书信的背影。每每夜晚到来,倘若家中收到来自远方的信件,父亲都会及时回复。昏黄的煤油灯盏下,父亲工工整整地写着回信......我自幼是一个很好奇的人,于是便凑过去看,可是因识字有限,根本看不懂书信的内容。
有一天父亲对我说:“你想学着写信吗?我可以教你。”“好的,当然想学啦!”我撅着小嘴甜甜地回答。父亲接着说:“要学会写信必须具有一定的基本功啊,如字要识得多还要会写,语句要通顺流畅,表情达意要到位,还要懂得书信的格式呢!”
那时,由于自己学历很浅,我就多向字典学习,父亲也很用心教我。如书信的正文中,第1行要顶格写:某某您好!第2行要先空出两个格,再写要表达的具体内容,若事情较多,最好分成几个小段,每一小段表达一件事,直到把要说的事情写完。正文的结尾还要写几句概括的话,让收信人读后加深印象。
正文写完后,下面还要分成两行写上:“此致”、“敬礼”等字样,以表达写信人的敬意。之后,可以另起一行写上祝福语:如“祝您身体健康,生活幸福”。最后,要写上写信人的姓名、时间和地点,至此信件的内容就算全部完成了。
还有一个环节,那就是关于怎样使用信封问题。父亲说,信封的上端要写收信人的具体地址,如“烟台市芝罘区西南村河南崖1号”;信封的中间位置要写收信人的姓名,如“许福成”;信封的下端要写寄信人的地址,如“山东省平度县门村公社窦家疃村”,信封内容大致是如此的。
上述事情全部完成后,要把信纸折叠起来装进信封中,封口要用胶水粘合封闭好,再去当地邮局,将信件交给工作人员或直接投递进绿色邮箱中。接下来,就是期许收信人能及时收到信件,并盼望能早日得到回复,也好及时沟通双方间的情况交流。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我终于熟练地掌握了写信的技能。据父亲说,大凡收到信件的亲人或亲戚,常夸我写得有文采,写得好呢!
从上个世纪上小学阶段到本世纪初,我投出的信件中,包括后来的写作投稿,已有数百乃至上千封。对于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仍然记忆犹新。如当时反复用过的地址与姓名:“大连市沙河口区正仁东1街8号,陈化云”,“青岛市章丘路12号,戴升福”,“济南市南圩门外街8号,《山东教育》杂志编辑部”等,迄今依然能脱口而出。
在从前车马很慢的时代,是书信架起了人们沟通的桥梁,成为传递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纽带。当代社会已进入高速交通与即时通讯时代,极大地便捷了人们的信息交流,但毋庸置疑的是,它也不同程度地改变甚至颠覆了人们的认知与情感,带来一些不利因素与影响。因此,当下碎片化的信息不能不激发我对旧书信时代的怀念。
现在每当我打开那些尘封数十年的旧信件,都会感到那是一次次心灵的旅行,那是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交流,是自己青春岁月里的梦想、追求与感动。那些纸页已经泛黄的旧信件,犹如老酒般醇厚,愈久愈能散发出浓郁的清香,它们又如冬日里炽热的火光,永远温暖我心房。
作者简介:许培良,男,汉族,现居天津,祖籍山东。退休教师,副高级职称,自由撰稿人,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求真理爱阳光,用挚情描绘生活画卷,文学作品刊发于《中国妇女报》《教师报》《燕赵晚报》《湛江日报》《松原日报》《青岛日报》《中老年时报》《老人春秋》《山西老年》等国内数十家报刊杂志。
通讯地址: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城力高阳光海岸欣海苑1-1-1302
联系电话:13793259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