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泥鳅的旧时光许培良

标签:
散文随笔 |
20世纪70年代,那时我们整个农村经济还十分落后,我又生活在一个姊妹多的大家庭里,度日更是感到艰窘。这一时期,我们常在父母亲的带领下,去田野间沟壑中拣冻红薯挖野菜,以此来维持正常的生计。尤为难以忘怀的是,我们抓泥鳅的那段少儿时光。
我家百年老屋的旁边,有一个不甚大的水湾,因其形状似一把镰刀,所以被称之为“月亮湾”。月亮湾因常年雨水冲积,导致淤泥丰厚。在化肥稀缺的年代,每逢秋冬交替之际,村子里青壮年劳力常要撩湾泥,将湾泥作为农田的辅助性肥料。
撩湾泥之于我们少儿,是一种非常幸运的事情。因为此时月亮湾里繁殖着的一大批泥鳅,就会被湾泥携带到岸上,它们在陆地上乱蹦乱跳,吸引着我们前来捕捉。泥鳅的肤色是黑不溜秋的,身上还分泌着粘液,单单用手很难掐住,这时需要用小铲子或小铁锨辅助。将捕获的泥鳅装到水桶中,才算是稳妥了。
泥鳅是很狡猾的一种鱼类。有些藏在湾底的泥鳅,只要还有水团,它们依然会窜来窜去,凭空手去捉是无可奈之的,这时只有凭借渔网才能捕获。父亲是捉泥鳅的高手,他自织了一张小渔网,只要见到泥鳅有游动的迹象,便迅速将其罩住,再马上将渔网翻转上提,一般泥鳅是跑不掉的。有些泥鳅钻在淤泥中,那怎样去寻找它的踪迹呢?这种情况下,可以细细端详淤泥上面是否有凹点,若有,就对着凹点用铲子深挖,也常会捉到肥大的泥鳅。
将捕获的泥鳅带回家,放到盛有清水的大盆中,散养几天,直到泥鳅将腹中的杂物全部吐出后,就到了可以烹调的时段。那时,母亲是村子里烹饪高手。她将清洗好的泥鳅放到另外的盆子里,用剪刀剪开泥鳅的腹部,除掉其中一些内脏,再清洗几遍,然后撒上食用盐,浇上些许醋和烧酒,搅拌后放到通风处,稍加搁置一段时间,即可进行下锅烹炒了。当我们闻到缭绕的香气盈满厨房时,泥鳅就算是做好了。全家人围拢在餐桌旁,大快朵颐地享受着母亲带来的厨艺,因之填补了贫困年代中生计之所需。
岁月如风般飘逝,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物质生活已日益丰盈起来,父母业已离世数年,可那些捉泥鳅的旧时光却一直挥之不去,当年的场景时常徜徉于心海中。
作者简介:许培良,男,汉族,现居天津,祖籍山东。退休教师,副高级职称,自由撰稿人,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求真理爱阳光,用挚情描绘生活画卷,文学作品刊发于《中国妇女报》《教师报》《燕赵晚报》《湛江日报》《松原日报》《青岛日报》《中老年时报》《老人春秋》《山西老年》等国内数十家报刊杂志。
通讯地址: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城力高阳光海岸欣海苑1-1-1302
联系电话:13793259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