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麦子许培良

标签:
散文随笔 |
进入炎夏六月,又频频地响起了布谷鸟声。一大早,我从家乡出发,乘着电动自行车,向着支教的乡村学校欢快地驶去。夏日昼长,太阳渐渐地升起来了,一抬头,便会感受到夺目的阳光。乡间的小路是水泥硬化的路面,很是平整,行驶其上,感到平稳而爽快。小路两侧矗立着翠绿挺拔的白杨树,展示着乡村大地上无限的生机。
最令我注目的是,小路两旁那金黄色的麦田,在晨风的吹拂下,滚动着如海一般的麦浪。我缓缓地行驶着,心中似乎与麦浪共舞。那金灿灿的籽粒饱满的麦穗,是那么的诱人眼目!这又让我浮想联翩——麦子啊,麦子,年复一年,从上一年的深秋播种,你熬过了严寒酷冬,又沐浴了春的煦暖和初夏的阳光,终于迎来了今天辉煌的时刻,这让我怎能不为之感动呢?!
我兴奋地行驶着,时不时地举目远眺,发现几位老农早早起身来到自己的麦田。他们站在麦垄间,双手抚摸着亲爱的麦子,抑或间歇地拔着什么,大概是在祛除野麦或野麦蒿吧?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小麦就是土地的“产儿”,小麦维系着人类的生存。因此,我们要感谢这片黄土地,更要感谢黄土地上不辍劳作的万千百姓。
记得小时候,每当到了小麦收获的季节,我常跟随父母亲到田间学着干活,每当小手与小麦亲密地接触,都会产生一种敬畏感。我摩挲着顺滑的麦穗,亲吻着麦穗的清香,我幼稚的童心简直被融化了。微风拂来,麦浪翻滚,自己也仿佛变为一棵麦子,融入匍匐前进的麦浪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感觉真是美好!
或许从那时起,我就将自己看作一棵麦子。我认为,惟有扎根大地,吸足水分和养分,经风雨见世面,才会茁壮地成长起来,才会收获成功的喜悦。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考上一所大专院校,离开家乡去了异地求学。从此,与家乡有了暂时的告别。可是,我的心中却一直装着麦子,装着一生辛劳不止的父母亲。我认为,只要心中装着麦子,无论走到哪里,生命的花朵都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大专毕业后,我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从此,我与家乡的麦子又有了零距离接触。每到深秋小麦下种之时,我都会到田间帮着父母亲干点什么,整整田埂,补补麦苗,施肥浇水,几乎样样活计都有我的参入。对此,父母亲是很欣慰的。
记得父亲曾对我说过,我与麦子是有感情的,希望我一生都不要忘记麦子。麦子虽生长于乡野,却能滋养我们生命的成长。父亲是20世纪50年代的初中毕业生,那时,在村子里从学问上讲,还是比较渊博的。随着自己知识的日渐增长,我渐渐懂得父亲话中的深刻内涵。
数十年来,我像一棵麦子扎根在广袤的田野上,怀揣着父母亲的厚望,经风雨冒严寒,不屈不挠地成长起来,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了这片热土地。如今,金黄色的麦浪又涌动起来,此时此刻,我的心潮恰如翻滚的大海,麦子啊,麦子,你是我心中最美丽的诗篇!
作者简介:许培良,男,汉族,生于山东平度,中学副高级教师,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 “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中国妇女报》《中国德育》《中国教工》《中国火炬》《山东教育》《云南教育》《辽宁青年》《老人春秋》《山西老年》《湛江日报》《民主协商报》《教师报》《学习报》《松原日报》《中老年时报》《浙江老年报》《燕赵晚报》《燕赵老年报》《山东工人报》《老年生活报》《新晚报》《青岛日报》《青岛晚报》《潍坊晚报》《半岛都市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散文作品《魂牵梦萦慈母泪》入选国内数处中学语文阅读试题和作文阅读训练。现供职于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唐田中学。
通讯地址: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唐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