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节忆母亲许培良

标签:
散文随笔 |
时光如梭。恍恍惚惚中,母亲离开我们已有4年之久。在三八节到来之际,我忽然在梦中与母亲再次相见,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思念之情呢?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母亲是一位非常勤劳的农村妇女,她的勤俭持家之美德,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20世纪70年代初,农村生产力水平很低,农村家庭的物质生活普遍比较窘困。那时,我们家中姊妹多,父亲又因公患上严重疾病,维持家中生计的重担,完全落在母亲柔弱的肩上。
这一时期,母亲不仅劳碌于农业生产中各种艰辛的劳动,而且还偷空忙闲地去田间沟壑挖野菜、拣冻红薯和打柴,夜间常常燃亮昏黄的煤油灯盏,修修补补缝缝,直至黎明的到来。母亲常说:“困难再大也不可怕,总得想办法去解决它!”就是这样,母亲凭着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硬是将一叶飘荡不定的家庭之舟,划入平静而温暖的港湾。
母亲一生可谓命运多舛,但她凭着顽强的意志挺了过去。母亲因长期操劳过度,不幸于1976年春患上良性乳腺肿瘤。这一时期,走投无路的母亲,曾想到死......在亲朋的催促下,不得已去了青岛的医院进行救治。永远铭刻心怀的是,那年清明时节,母亲离开村庄时,缠绵的细雨下个不停。那时我正读小学三年级,送母亲到村中央处的大槐树下时,母亲谆谆教诲我说:“孩子,你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好好读书,以后读出个出息来。”母亲的话,我默默地记在心中。望着母亲渐渐远去的背影,泪水禁不住打湿了眼眶......
在特定的情境下,人的意识往往是最强烈的。数年后,我之所以成功地考取大专院校,与母亲的那番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幸的是,大约40天过后,母亲康复出院回到家中。那时我们姊妹有5个,人口多,又挣不出工分,生活很是不易。为了维持家庭生活的正常运行,亟需营养补给的母亲,却像往常一样,不辍地劳作,几乎连轴式地运转着,这需要母亲有着怎样惊人的毅力和巨大的心血付出啊!母亲这段非凡的人生经历,让我及早地成熟起来。我真正理解并景仰于母亲,或许就从那时起。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大专毕业参加了教育工作,家庭生活日渐一日地好转起来。在母亲的操持下,我们姊妹几个相继成家立业,过上了独立的生活。母亲的心事少了许多,日子也开始闲了下来。我们深知母亲从前吃的苦楚太多太多,因此,做儿女的也都非常尽孝,母亲开始过上了含饴弄孙的幸福生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残酷的命运再次降落到母亲身上。2004年早春,母亲不幸又患上脑血栓,身体处于严重的偏瘫状态。在我们做儿女的精心伺候下,母亲幸福地度过了16个春秋,这让我感到无限欣慰。
母亲身体虽然瘫痪了,心态却是很豁达的。这期间的母亲,给予我们更多的是生活上的指导与精神上的鼓励。譬如春天到来,老屋里的小菜园该播种什么,什么时候该施肥浇水,什么时候该除草驱虫,孙子孙女们要好好学习,我的工作要追求上进,等等,可谓是悉数详尽,无微不至。那时我想,只要有母亲在,心中就拥有强大的支柱。
我多想日月不老,让我们陪母亲度过更多美好的时光,但生老病死是一个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临近生命的黄昏之际,母亲依然能背过我的电话号码和我的专著的名字,这是一种怎样潜意识的刻骨铭心的爱啊!2020年2月23日晚8时20分,母亲带着对世界、对子女的无限留恋,永别了她热爱的人世间,享年85岁。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育子女恩重泰山,留美名光耀千秋。母亲走后的4年里,无论是白昼还是睡梦中,我时常会想起她梦见她,回忆起有着生命共同交集的岁月里,母亲那慈祥的面容与欢声笑语......在我心中,母亲是平凡的,然而又是伟大的。她的恩情与美德,将永驻我心中!
作者简介:许培良,男,汉族,生于山东平度,中学副高级教师,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 “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中国妇女报》《中国德育》《中国教工》《中国火炬》《山东教育》《云南教育》《辽宁青年》《老人春秋》《山西老年》《湛江日报》《民主协商报》《教师报》《学习报》《松原日报》《中老年时报》《浙江老年报》《燕赵晚报》《燕赵老年报》《山东工人报》《老年生活报》《新晚报》《青岛日报》《青岛晚报》《潍坊晚报》《半岛都市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散文作品《魂牵梦萦慈母泪》入选国内数处中学语文阅读试题和作文阅读训练。现供职于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唐田中学。
通讯地址: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唐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