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年集许培良

标签:
散文随笔 |
在我国北方,一进腊月门就有了年味。乡村的集市,犹如一股股袅袅的香气,将周遭的一切熏染成被幸福包容着的港湾。
去年秋天伊始,我踏上了去乡村学校支教的路。我所支教的乡村学校,被周边几个小村庄包围,每逢农历一、六的日子,就是这儿的乡村集市。我喜欢这里的集市,工作闲暇,我常常步行去赶个小集。无疑,这为自己的业余生活增添了情趣。
走出校门,西行约50米,再南行约100米,就是乡村集市的位置所在。腊月到来,集市的贸易愈发繁盛起来。站在村北街口向南望去,纵横交错的街道上,卖小百货的、卖鱼肉蛋的、卖蔬菜水果的等各类商品,都很有序地排列分布着。
我漫步其中,欣赏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不时地咨询着商品的价格,倍感舒心愉悦。若能逢上自己喜欢的美味佳肴,便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我非常喜欢优质品种“西瓜红”红薯、粗细均匀的铁杆山药、白白胖胖的大鹅蛋等,在这个规模不大的集市上,都能够称心如意地买到,而且物美价廉,丝毫不亚于那些繁华的大都市中的贸易市场。卖主的客气与热情,让我感到开心快乐,我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乡村集市。
在乡村,临近春节,集市上有一个很大的看点就是卖花卉、卖对联。走近花卉市场,细细观赏,什么发财树、幸福树、迎春花、三角梅等,都有。我站在一旁嗅闻着花卉们的芳香,由衷地感受到一种生活的幽雅与情趣。继续向前走去,对联市场也红红火火。墙壁的一角处,卖主拉起几根细绳,搭起了临时帐篷,大红灯笼和“福”字高高挂起,洋溢着一排欢乐祥和的气氛。
小小的集市上,却拥有着民间的能工巧匠——缝鞋匠。新近,我的那双心爱的棉皮鞋后跟出现了故障,正当感到困惑之际,我又赶了一个年集。在他人的介绍下,我认识了集市上的缝鞋匠。他姓杨,年近七旬。冬阳下,微风中,我将棉皮鞋脱下来交给杨大哥,他热情地接过鞋后,便与我攀谈起来。从谈话中获悉,杨大哥缝鞋的历史已达40年之久,早年间,他曾拜过当地有名的缝鞋匠为师,由于甘于吃苦磨炼,迄今已是技艺精湛。
细细观摩,杨大哥先是选料,什么鞋配什么料。料选好后,在鞋的后跟处比比划划,看看需要多大尺寸的料。接下来,他就用铁挫开始挫料和鞋后跟处,挫到一定程度便停下来。之后,他将料贴近鞋跟处,在缝隙间开始注入优质胶液,待胶液渗透到一定程度后,便用手紧紧摁住并挤压数分钟。当胶液凝固后,就开始削割多余的边角料,直至料与鞋跟成为完美的统一体。
修鞋完毕,就要结账了,杨大哥说:“按常价是6元,就拿5元吧!”我知道他挣钱不易,于是,掏出10元钱塞给他,便说:“不用找了,如此好的手艺,值!”杨大哥最终还是只收下了5元。临别时,我握住他那双粗糙的大手,望着他那饱经沧桑的面孔,心中升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感情:“谢谢杨大哥,谢谢!”
我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走回学校,踱进办公室,沏上一杯茶,坐了下来。联想着乡村年集上的诸多风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杨大哥。乡村年集,寄托着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寄托着我的一种愿望——不忘初心,让这方百姓的孩子接受到好的基础教育,因此而走出乡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许培良,男,汉族,生于山东平度,中学副高级教师,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 “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中国妇女报》《中国德育》《中国教工》《中国火炬》《山东教育》《云南教育》《辽宁青年》《老人春秋》《山西老年》《湛江日报》《民主协商报》《教师报》《学习报》《松原日报》《中老年时报》《浙江老年报》《燕赵晚报》《燕赵老年报》《山东工人报》《老年生活报》《新晚报》《青岛日报》《青岛晚报》《潍坊晚报》《半岛都市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散文作品《魂牵梦萦慈母泪》入选国内数处中学语文阅读试题和作文阅读训练。现供职于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唐田中学。
通讯地址: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唐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