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里的母爱许培良

标签:
散文随笔 |
我忘不了儿时的端午节,虽然那时物质生活很贫穷。1976年夏,我已上了村小学三年级,按照学校惯例,端午节放了一天假。那时,在我们乡村过节是很简单的,也就是象征性地表示一下而已。像端午节吃粽子、街门上插艾叶等。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是一位很要好的人,她总是想方设法地让家庭生活充满快乐与温馨。端午节前几天,她便从附近的集市上买来糯米、粽叶、花生仁和大枣等,这是包粽子必备的原料。
原料买回家后,母亲就开始了有计划地忙碌。先将糯米放到簸箕里清理干净,如剔除其中的沙粒和被小虫噬咬碎的米粒,然后倒入瓷盆中,用温水浸泡一段时间。
端午节前一天晚上,母亲就开始了包粽子。她找来面板,将各种原料放置在上面,有序地开始工作了。她先是将粽叶舒展开来,围折成圆锥形状,将膨胀了的糯米装进去,当然数量要适度,再将花生仁或大枣掺和到里面,用粽叶封闭好。为了稳固和预防米粒漏出,粽叶外面还要纵横交错地扎上几道丝线,这样一个粽子就算做好了。
昏暗的煤油灯盏下,母亲精心地做了一个有一个,直到用完全部原料为止。那时,我是母亲的小帮手,将包好的粽子一个个地码放到盖垫上,但等次日晨,母亲将其下锅后用大火猛蒸,期许能早点吃上香喷喷甜滋滋的粽子。
端午节到来,在母亲的经营下,家中氤氲着一种温馨的氛围。我早早地起了床,坐在厨房间的马扎上,观看着母亲怎样往锅灶里添柴,怎样划火柴,怎样拉风箱,说实话,那时,我真有点急不可耐。母亲却耐着性子,“咕哒咕哒”不停地拉着风箱。她说:“凡事不要太心急,世上有许多事情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地去做才会成功。”住了一会儿,厨房间就开始飘逸着一种袅袅的清香。
大约过了半小时,粽子渐渐地熟透了。这时,母亲便停下烧火,关闭好锅灶的封门。她从厨房间找来一张木制饭桌,摆放到厨房中央,上面再摆放上几个小碟子。然后,揭开香气四溢的锅盖,用木铲子将膨胀了的粽子一个个地取出来,均匀地放到每个小碟子里。这时,全家人已围坐在饭桌前,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又香又甜的粽子,可谓是幸福至极!
母亲还是一个见闻广博、富有家国情怀的人。我们吃粽子时,她便讲一些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尤其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她讲过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诸多感人故事,教诲我们要好好读书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尽忠于国家和有益于人民的人。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母亲因病离开我们已三余年了,可我时时想起她。尤其是每当端午节到来之时,我都会愈加思念她。儿时那充满深沉母爱的端午节,犹历历在目。
作者简介:许培良,男,汉族,生于山东平度,中学副高级教师,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 “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中国妇女报》《中国德育》《中国教工》《中国火炬》《山东教育》《云南教育》《辽宁青年》《老人春秋》《山西老年》《湛江日报》《民主协商报》《松原日报》《中老年时报》《浙江老年报》《燕赵晚报》《燕赵老年报》《山东工人报》《老年生活报》《青岛日报》《青岛晚报》《潍坊晚报》《半岛都市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散文作品《魂牵梦萦慈母泪》入选国内数处中学语文阅读试题和作文阅读训练。现供职于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
通讯地址: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