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麦收许培良

标签:
散文随笔 |
布谷声声,杏黄麦熟,家乡又进入了麦收季节。现在,大型联合收割机“轰轰隆隆”地开进麦田,不几天的功夫,麦收就宣告结束。这让我禁不住忆起儿时那些麦收的时光……
1975年夏,我还在上小学二年级。那时农业生产技术非常落后,麦收主要靠人力和畜力。一旦到了麦收时节,田地里的小麦主要靠人手拔,镰刀割,然后用麦秸秆捆起一个个“麦个子”来。再用马车或牛车将“麦个子”,运到生产队的场院中堆积起来。
接下来,就是拆开“麦个子”摊放在太阳底下,晾晒几日。之后,用铁齿梳小麦,用铡刀轧下麦穗,将麦穗摊开在场院中央,人站在麦穗上,手牵着一根长绳,让驴或马拉着石磙子作圆周运动。这样碾压数个回合后,麦粒就会脱去外壳。再经过人工扬场,簸箕清理,纯正的小麦颗粒就算到手了。
小麦脱去外壳后,还要在场院上晒几个晌,直到彻底晒干为止,然后装入生产队的仓库或按照工分分到每家每户中。由于那时小麦产量很低,分配到每家每户的小麦很是有限,这些小麦也就是逢年过节时才舍得吃。
麦收结束后,为了响应村领导发出“颗粒归仓”的号召,我们这些小学生常在老师的带领下,挎上小竹篮去麦田里捡拾那些落下的麦穗。那时,这一环节又叫“小麦复收”。这一时段,村小学常会放几天假,那时叫“麦假”。我们将复收的麦穗交给生产队时,也常会得到队长赠给我们的笔记本、铅笔等,作为对我们劳动的回报,这让我们感到很是幸福。
数十年过去了,如今先进的生产工具已经取代了人力畜力,社会物质生活也变得愈加丰盈起来,可我总也忘不了儿时麦收的往事。
作者简介:许培良,男,汉族,生于山东平度,中学副高级教师,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 “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中国妇女报》《中国德育》《中国教工》《中国火炬》《山东教育》《云南教育》《辽宁青年》《老人春秋》《山西老年》《湛江日报》《民主协商报》《松原日报》《中老年时报》《浙江老年报》《燕赵晚报》《燕赵老年报》《山东工人报》《老年生活报》《青岛日报》《青岛晚报》《潍坊晚报》《半岛都市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散文作品《魂牵梦萦慈母泪》入选国内数处中学语文阅读试题和作文阅读训练。现供职于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
通讯地址: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