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农事许培良

标签:
散文随笔 |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母亲对此认识极为深刻。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对农事非常重视,也躬身去做。因此,即使在贫困的岁月里,同样能够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一直让我对母亲无限景仰。
20世纪70年代初期,母亲除了参加大集体生产劳动外,还精心经营分得的一块块小自留地。母亲曾说过:“种庄稼就如同操持一个家,只要用心管理,就肯定会有收获。”譬如到了什么季节,田地里该种什么,该如何去管理,像翻地、施肥、搂土,播种、灌溉、锄地、拔草、打药及除虫等,样样农事必须到位,庄稼才会获得大丰收。
少儿时代,我因年龄还小,很少跟随母亲去田间劳作。但母亲在家中劳碌的身影,却深印在我的脑海中。像母亲在花生选种上,要选出那些籽粒饱满,个头均匀,色泽光亮的花生。俗话说:“种子选得好,结出的果实一般错不了”,从生物学上讲,这里面或许蕴含着一种遗传基因的因素吧,虽然母亲学问不深,她却如此谙通此理。选出种子后,在下种前,还要放在水中浸泡一番,待种子膨胀后,就开始下种到田地里,这样会大大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成活率。再如选玉米种、小麦种和秧地瓜芽等,母亲也都是富有丰富的经验,不少村民纷纷来我家跟母亲取经呢!
母亲认为,农事劳作一定要把握住节气,因为农事与节气息息相关。如麦收前后,我经常看到母亲起早贪黑地往麦田里跑。她说,这一阶段是小麦管理的关键期,既要适时浇灌,又要及时剔除那些野麦子、麦蒿等,如果稍有耽搁,往往就会前功尽弃,从而影响小麦产量。因为父亲于早年间因公患病,母亲便成为田地里的行家里手,我佩服母亲的勇气、见识与韧性。
1976年春,母亲因长期操劳过度,身体严重透支,不幸患上乳腺肿瘤,虽经治愈,但已不能再操持过重的农活。这期间,母亲不断地告嘱我们,如何如何去经营农事,毕竟这是我们维持生存的基本技能与底线。出乎母亲意料的是,后来我通过求学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没有重新体验母亲的稼穑之苦,但母亲的经历与谆谆教诲,却是我克服人生道路上任何困难的巨大精神财富。
往事如烟,往事又并不如烟。母亲因年老体衰多病去世已有数年之久,我们的物质生活也日益丰盈起来。现在在乡村,大机器生产已取代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母亲对农事的艰辛劳作,却永远铭刻心怀,以至于每每忆起往事,心头总会为之一暖。
作者简介:许培良,男,汉族,生于山东平度,中学副高级教师,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 “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中国妇女报》《中国德育》《中国教工》《中国火炬》《山东教育》《云南教育》《辽宁青年》《老人春秋》《山西老年》《湛江日报》《民主协商报》《松原日报》《中老年时报》《浙江老年报》《燕赵晚报》《燕赵老年报》《山东工人报》《老年生活报》《青岛日报》《青岛晚报》《潍坊晚报》《半岛都市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散文作品《魂牵梦萦慈母泪》入选国内数处中学语文阅读试题和作文阅读训练。现供职于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
通讯地址: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