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庭生活随笔《常怀感恩之心》刊发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燕赵老年报》许培良

(2023-04-10 08:40:04)
标签:

发表札记

【燕赵老年报】

        承蒙编辑老师厚爱,家庭生活随笔《常怀感恩之心》刊发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燕赵老年报》(2023年4月10日,第4版,生活互动专刊)首题,并且每次发文都会定期收到稿酬,充分体现了对作者劳动的尊重。
      《燕赵老年报》文字质朴无华,思想含金量高,它不仰高山,不拒细流,很是贴近老年读者和作者,在北方老年报中享有很高声誉。走进《燕赵老年报》副刊三年多来,已相继发文30余篇,倍感欣慰。
        坦诚地说,我不认识编辑,除邮箱投稿外,没有任何其它联系,副刊主编李萍、责任编辑刘坤等老师都是以质论稿,甘为他人做嫁衣,向这样的报刊及编辑老师致以深深敬意!

                                     ——2023年4月10日晨纪实

家庭生活随笔《常怀感恩之心》刊发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燕赵老年报》许培良

家庭生活随笔《常怀感恩之心》刊发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燕赵老年报》许培良

家庭生活随笔《常怀感恩之心》刊发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燕赵老年报》许培良

                                                      常怀感恩之心
                             《燕赵老年报》(2023年04月10日,第四版,生活互动专刊)
                                                                    许培良/文

  20世纪60年代初,父亲因文化水平较高,被上级领导从村里借调到公社驻地附近的粮管所工作。父亲为人忠厚,工作勤奋,业绩突出,很快赢得全体员工的肯定和赞扬。几年后,父亲又被调回村里继续担任村干部。
  有一年,父亲患病,辞去了村干部职务。粮管所的几位领导闻讯后,来我家看望,送给父亲20元钱和一些补品。父亲说:“我原来就是一名普通员工,又不在粮管所工作了,如此厚待实在是不能接受啊!”领导们却说:“你在所里时,敬业工作,无私奉献,不计报酬,我们都一直记在心上。你患了病,我们怎能不过来看你呢?”
  那时,我家人口多、劳力少,挣不足工分,生活十分清苦。父亲患病后,生活上更是捉襟见肘。无奈,父亲接受了领导的照顾。父亲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他当即掏出笔和信笺,写了一封感谢信,以表达感激之情。
  父亲经常说起这件事,并谆谆教诲我们:“一定要记住组织对我们的关怀,好好学习,努力进取,日后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父亲的话,让我将感恩的种子埋在心田。
  我很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老师们的关怀和培养下,我考入一所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从农民出身的孩子成长为人民教师,命运的改变让我无限感慨,唯有恪尽职守,脚踏实地地教书育人,才能回报国家和社会。因此,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30余年来,我在教学中不断取得丰硕成果,还晋升为中学副高级教师。我想,如果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没有组织上的关心与帮助,我就不会拥有今天这样幸福的生活。
  在职业选择上,我很尊重儿女们的主观愿望,鼓励他们要努力去争取。在这样的好时代,只要心怀远大抱负,锲而不舍,就一定会有成功的希望。女儿大学毕业后,顺利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儿子则被一家央企招录为正式员工。现在,儿女们都已成为工作中的骨干,也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美满生活。在他们的日记中,都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感谢公平、公正的新时代,给予我们这么好的机遇与平台,让我们的理想在拼搏中得以实现。一个人唯有懂得感恩,才会更好地回报社会。
  可以说,感恩是一种素养,一种美德。于我们来说,常怀感恩之心已成为一种优良的家风,在一代代人中不断地传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