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随笔《常怀感恩之心》刊发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燕赵老年报》许培良

标签:
发表札记 |
【燕赵老年报】

20世纪60年代初,父亲因文化水平较高,被上级领导从村里借调到公社驻地附近的粮管所工作。父亲为人忠厚,工作勤奋,业绩突出,很快赢得全体员工的肯定和赞扬。几年后,父亲又被调回村里继续担任村干部。
有一年,父亲患病,辞去了村干部职务。粮管所的几位领导闻讯后,来我家看望,送给父亲20元钱和一些补品。父亲说:“我原来就是一名普通员工,又不在粮管所工作了,如此厚待实在是不能接受啊!”领导们却说:“你在所里时,敬业工作,无私奉献,不计报酬,我们都一直记在心上。你患了病,我们怎能不过来看你呢?”
那时,我家人口多、劳力少,挣不足工分,生活十分清苦。父亲患病后,生活上更是捉襟见肘。无奈,父亲接受了领导的照顾。父亲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他当即掏出笔和信笺,写了一封感谢信,以表达感激之情。
父亲经常说起这件事,并谆谆教诲我们:“一定要记住组织对我们的关怀,好好学习,努力进取,日后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父亲的话,让我将感恩的种子埋在心田。
我很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老师们的关怀和培养下,我考入一所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从农民出身的孩子成长为人民教师,命运的改变让我无限感慨,唯有恪尽职守,脚踏实地地教书育人,才能回报国家和社会。因此,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30余年来,我在教学中不断取得丰硕成果,还晋升为中学副高级教师。我想,如果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没有组织上的关心与帮助,我就不会拥有今天这样幸福的生活。
在职业选择上,我很尊重儿女们的主观愿望,鼓励他们要努力去争取。在这样的好时代,只要心怀远大抱负,锲而不舍,就一定会有成功的希望。女儿大学毕业后,顺利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儿子则被一家央企招录为正式员工。现在,儿女们都已成为工作中的骨干,也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美满生活。在他们的日记中,都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感谢公平、公正的新时代,给予我们这么好的机遇与平台,让我们的理想在拼搏中得以实现。一个人唯有懂得感恩,才会更好地回报社会。
可以说,感恩是一种素养,一种美德。于我们来说,常怀感恩之心已成为一种优良的家风,在一代代人中不断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