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未了情许培良

标签:
散文随笔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大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附近一所乡村中学任教。到了婚龄期后,在媒妁之言下,与一位漂亮贤惠的农村姑娘恋爱了。
那时,我的工资收入很低,家中条件也很差。作为一名乡村教师,能谈上一位自己满意的对象已属不易。况且妻子并不嫌弃我家庭条件差,她曾说,只要不断上进,经济条件是会改变的。
从恋爱到结婚是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的,尤其是住房问题委实是一大难。那时学校住房很紧张,根本不能满足教职工需要。不得已,我只好在自己老家处想办法。
我父母辈的房产很少,只有一栋百余年的草披老屋。东西长六米,南北宽三米半,过去,一大家人就是挤在这样老屋里度日的。好在事情有了变化,与我的百年老屋同院的三叔家,早年间为了更好地谋生,已迁居黑龙江生活。这样他那三间百余年老屋,就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居住条件。
于是,经过人工修整,三叔的老屋便成为我们备用的婚房。次年,我和妻旅行烟台结了婚,婚后搬进了老屋。那时老屋还是草披房,根本经不起常年的风雨侵蚀。倘若出现漏雨现象,我们必须及时加以修缮。过了几年后,经济条件有了好转,我和妻将披草退下,换上整齐的红瓦,从此再也不用担心漏雨了。
就这样,我和妻在老屋中过着恬淡的乡间生活。妻很有一番生活情趣,为了改善居住环境,妻在老屋的墙壁上贴了一些风景画;在内室空闲处,放置些许瓶瓶罐罐的工艺品等,使得整个老屋彰显出一种浪漫的生活气息。
低矮昏暗的老屋里,妻为我生儿育女的同时,还坚持搞一些手工艺品制作,为家庭挣得了一笔不菲的款项。在这样的老屋里,妻勤俭持家,劳作不止,我也愈加奋发不止,通过成人高考获得了大学本科学历,教育教学业绩也较为显著。我们齐心协力,日子一天天有了抬头,有了希望。日积月累,天道酬勤。后来,我们终于有了一笔不菲的积蓄,购置了一栋新房,搬出老屋。
离开老屋近三十年了,我们的生活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儿女们也都已长大成才,先后进入大中城市工作,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稳定生活。尽管如此,我心中依然牵挂着老屋。每逢得暇,我常会下意识地去老屋看看,墙壁透不透风,房顶漏不漏雨,毕竟老屋与我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结。
作者简介:许培良,男,汉族,生于山东平度,中学副高级教师,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 “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中国妇女报》《中国德育》《中国教工》《中国火炬》《山东教育》《云南教育》《辽宁青年》《老人春秋》《山西老年》《湛江日报》《民主协商报》《松原日报》《中老年时报》《浙江老年报》《燕赵晚报》《燕赵老年报》《山东工人报》《老年生活报》《青岛日报》《青岛晚报》《潍坊晚报》《半岛都市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散文作品《魂牵梦萦慈母泪》入选国内数处中学语文阅读试题和作文阅读训练。现供职于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
通讯地址: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