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湾泥的旧时光
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 许培良
邮编:266709
联系电话:13793259873
家乡村西头曾有一个如镰刀型的水湾,被当地百姓称之为“月亮湾”。20世纪70年代末,因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需要,周边村庄的青壮年劳力一起将其填平。如今月亮湾早已变为一片良田,成为村子里宝贵的耕地资源。
那个年代,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百姓种地没有先进的生产工具,更没有科学种田所需要的种子、化肥、农药之类的新产品,导致粮食产量上不去,百姓口粮不足。为改变这种现状,村子里自觉兴起了积绿肥、掏炕洞、挖鸡窝等活动,旨在为农田提供些许土杂肥料等,努力提高粮食产量。
凡是有助于改良土壤的办法,大家都积极地去探索。有一天,经过村里人集思广益之后,决定向月亮湾进军。因为月亮湾经年累月沉积的淤泥,是一种很好的种地肥料,何不试一试利用起来呢?于是,村子里兴起了撩湾泥的生产活动。
月亮湾的积水主要来源于常年的雨水汇集,这儿地势较低,每逢雨季到来,大大小小的水流,统统会集中于此。积久,便有了一定规模的水域。
撩湾泥,一般是在冬春交替之际时进行。因为按照农作规律,麦田需要浇灌一遍封冻水。此间,数台抽水机安置在月亮湾岸边,柴油缸里灌满柴油,开足马力,将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麦田里去。不几天的功夫,月亮湾就会袒露出水底。这时,鱼鳖虾蟹们没有了藏身之处,很容易成为村里人的捕获之物。
当月亮湾彻底干涸后,轰轰烈烈的撩湾泥活动便开始了。撩湾泥是有工序的,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既费力,造成塌方,也容易把人搞得很脏。一般地讲,撩湾泥需要从上到下逐步地铲除淤泥,用铁锨将淤泥撩到岸上去,做到“步步为营”,再慢慢地向湾底靠拢。高手在民间,这期间,常有些聪明有智慧的人,将一块窄而长的木板垫放在淤泥上,人踏上去既稳当省力又较卫生,劳作效率也很高。
随着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愈来愈接近湾底时,撩程却变得愈远起来,这就需要体力特别壮实的男劳力。不过,由于大家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齐心协力地去做,不过三五日,撩湾泥事宜就宣告竣工。
撩湾泥是我们少儿时代难得的快乐时光。那时我还在小学低年级读书,倘若逢上周日,做完作业后,我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徜徉于月亮湾边,看大人们撩湾泥的热闹场景。因为淤泥里藏有大量的泥鳅,当湾泥被撩上岸后,泥鳅们就会在地面上活蹦乱跳地暴露出来,每及此时,小伙伴们便会蜂拥地去抢,抢到后装到小铁桶里,带回家放到瓷盆里养几天,待泥鳅将污泥从肚里吐干净后,再冲洗几遍,最后交由母亲去操作。
母亲用剪刀将泥鳅稍作处理,集中放到瓷盆里,加上些许食盐、味精、白酒、花生油、葱花、花椒和其它佐料,
用筷子反复搅拌几遍后,放到锅里用大火炖或者油炸。当鲜美的味道弥漫了整个房间后,我们禁不住馋诞欲滴起来。在物质窘困的日子里,那的确是一道难得的美味大餐。
岁月渐渐老去,父母亲也已离开了我们,记忆却从未老去。半个世纪过去了,月亮湾也早已消失,但当年月亮湾那充满着泥土气息的淤泥与泥鳅,连及那些撩湾泥的旧时光,在我的脑海中依然温暖如昨,萦绕不散。
作者近影
作者简介:许培良,男,汉族,生于山东平度,中学副高级教师,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
“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中国妇女报》《中国德育》《中国教工》《中国火炬》《山东教育》《云南教育》《辽宁青年》《老人春秋》《山西老年》《湛江日报》《民主协商报》《松原日报》《中老年时报》《浙江老年报》《燕赵晚报》《燕赵老年报》《山东工人报》《老年生活报》《青岛日报》《青岛晚报》《潍坊晚报》《半岛都市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散文作品《魂牵梦萦慈母泪》入选国内数处中学语文阅读试题和作文阅读训练。现供职于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
通讯地址: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 许培良 邮编:266709
联系电话:1379325987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