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的书店许培良

标签:
散文随笔 |
每当我看到公社驻地附近那片热土地,我就会禁不住联想到这样一首小诗:“杨柳春风今夜闲,一杯浊酒问青天。为何花有重开日,人却从无再少年。”因为我的少年时代,那里曾有着一家温情的书店。
1978年秋,我上初中时,公社驻地附近有一家规模不大的书店,它位居西南角,店门朝北,门槛上方用黄色油漆涂写着“新华书店”四个大字,低矮的小屋里光线很是暗淡,水泥柜台不高,柜台内部是一些参差不齐的书架,书架上摆满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学类等书籍,更多的是学生学习资料用书。像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数理化自学丛书》,一套数卷本,价格可谓不菲。
那时,我在学校里学习很用功,课内课程学习很是出色,正需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此,我将父母给的零用钱积攒起来,买来《数理化自学丛书》的几个分册,这让我心中感到很是知足。
当时的售货员是一位中年妇女,留着齐耳短发,态度友善而和蔼。由于这是公社里惟一的一家书店,所以它成为我那时的常去处。因为我是书店中的常客,售货员待我也很热情。或许她懂得,大凡喜欢读书的人,日后大都会有好的出息,而我正是一位喜欢读书的人。就这样,我们日渐一日地更加熟悉起来。
因为书是放在隔着柜台的书架上的,所以要了解每一本书的内容,必须穿过柜台旁边的小门,自由浏览才行,我便享受到进出自由的待遇了!当然,光浏览不买书心里也会感到愧疚,所以当我遇上非常心仪的书时,还是咬咬牙买下来。像《科学家谈数理化》、报告文学家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等书,就是这样得到的。由此,我走进了数学家陈景润的精神世界,虽然那时因学历浅,读不懂科学家研究的内容,但我的人生理想却得到了升华。
我也喜欢古典文学书籍,像《唐诗三百首》、《古文名篇选读》,尤其是后者,里面还带有译文,读起来很便捷,对于课内学习也大有帮助,我更是喜爱有加。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我对书店的感情也越来越深。虽然当时家中经济条件十分拮据,但只要遇上特别喜欢的书,我还是坚持买下来,像梅益的译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就是用积蓄起来的零花钱买到的。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书籍丰富了我的知识,书店引领我走进光明地带,以至于成为日后改变命运的重要因素。
初中毕业后,我考上了县重点高中,离开了家乡,也离开了滋养我成长的书店。改革开放以后,家乡发生了深刻的巨变。当年那家新华书店已经拆掉,变为一座小楼房,成为商品买卖的集中地,可我时时想起它。当年那位售货员也不知了去向,倘若健在的话,估计已经年逾八旬了吧?
之于我,书籍都是我一生的营养品。那家已经消失了的书店,犹如一盏长明灯,永远照彻我的人生旅途。它给予我温暖与光明,让我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作者简介:许培良,男,汉族,生于山东平度,中学副高级教师,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 “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中国妇女报》《中国德育》《中国教工》《中国火炬》《山东教育》《云南教育》《辽宁青年》《老人春秋》《山西老年》《湛江日报》《民主协商报》《松原日报》《浙江老年报》《燕赵晚报》《燕赵老年报》《山东工人报》《老年生活报》《青岛日报》《青岛晚报》《半岛都市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散文作品《魂牵梦萦慈母泪》入选国内数处中学语文阅读试题和作文阅读训练。现供职于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
通讯地址: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