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老屋的情缘
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 许培良
邮编:266709
联系电话:13793259873
春夜梦长,昨晚我又梦见我的老屋了。自从父母亲相继辞世后,我很少去老屋。因为我是一个多情善感的人,很容易触物伤怀,但我却时时想起老屋。
我的老屋位于村子西北角,北面与西面与外村毗邻。在我们村子里,委实属于边缘地带。老屋共有五间,东西长十五米,南北宽三米半,占地面积五十多平米。老屋除地基是石料之外,其余都是泥土筑的。房顶原属于麦秸草披的,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才退下麦秸草,换上统一的红瓦。
据父亲生前说,这栋房子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我的祖父的祖父建筑的。那时,社会物质条件十分有限,家中生活异常困苦。搭起这样的一栋房子,纯属用于遮风挡雨,有一方立身之地。然而,由于地基筑得牢固,历代人不断地进行修缮,老屋竟能挺立到现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老屋给我最深刻的记忆,莫过于少儿时代的生活了。那时,我们一家八口人,祖母单独居住在东两间,我们七口人居住在西三间。由于空间紧张,姐姐们常借宿于祖母处。我是父母亲惟一的男孩,晚上睡在拐炕上。拐炕是一张木板床,下面空洞处放置着面翁等。冬天异常寒冷,我经常半夜被冻醒。没法子,母亲给我准备一个暖水袋,以驱除寒气的侵袭。
到了学龄期后,父母把我送进了村小学。回家做作业需要一张书桌,那时家中根本买不起。父亲就用木板给我做了一张简易书桌,挤放到内室墙壁一角。那儿光线极为黯淡,对视力影响很大。无奈,父亲又自制了一盏小煤油灯,挂在墙壁上,用于晚间照明。
每当夜幕降临,我就会燃起煤油灯,摊开课本认真做作业。为了节省煤油,还要将煤油灯芯调到最低处。就这样,在煤油灯的陪伴下,我度过了五年制村小学生活。条件虽然如此艰苦,我的学业成绩却非常出色。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以全公社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联中。
联中三年里,我都是过着走读式学习生活,一直寄居在老屋中。父母亲劳碌的身影,家里的瓶瓶罐罐,以及一草一木等,无不烙印于我心海中。因此,我与老屋有着一种无可割舍的感情。
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以优异成绩考入县重点高中后,才渐渐离开了老屋。那时高中学校距家二十余里,我不得已过上了寄宿制生活。离开老屋的那天,母亲抬头望了望屋檐下的小燕子说:“孩子,你就像咱老屋屋檐下的小燕子,该出巢了,你就勇敢地去飞吧!”我看了看小燕子,又回望母亲,心中犹如打翻了的“五味瓶”。我知道,我要开启新的生活,于是,怀揣梦想踏上了继续求学的路。
大学毕业后,我参加了教育工作。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我买了新房,结婚生子,从此不再居住在老屋中。后来,祖母去了烟台,随从祖父一起生活,姊妹们也都陆续成家立业,离开了老屋。父母成为最后留守老屋的主人,直到生命黄昏的来临。
走进老屋欲断魂,不见小院守望人。荒草萋萋布满地,掩面悲泣泪沾襟。
迄今,父母离世已有数年之久,老屋已是人去房空。但老屋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永远存活于我心灵深处。
作者近影
作者简介:许培良,男,汉族,生于山东平度,中学副高级教师,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
“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中国妇女报》《中国德育》《中国教工》《中国火炬》《山东教育》《云南教育》《辽宁青年》《老人春秋》《山西老年》《湛江日报》《民主协商报》《松原日报》《浙江老年报》《燕赵晚报》《燕赵老年报》《山东工人报》《老年生活报》《青岛日报》《青岛晚报》《半岛都市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散文作品《魂牵梦萦慈母泪》入选国内数处中学语文阅读试题和作文阅读训练。现供职于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
通讯地址: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 许培良 邮编:266709
联系电话:1379325987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