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随笔《母亲最后的元宵节》刊发于《山东工人报》许培良

(2023-02-03 13:15:10)
标签:

发表札记

【山东工人报】

    值此癸卯之年元宵佳节到来之际,承蒙编辑老师厚爱,散文随笔《母亲最后的元宵节》被上海《故乡文学》微刊发表后,又被省级纸媒大报——济南《山东工人报》(2023年2月3日,第A3版,人间专刊 ,子栏目—苦乐年华)刊发,圆了我一个又一个山东文学之梦,这也是2023年第2次上刊《山东工人报》,并且都会定期收到相应稿酬,为此,向贵报副刊编辑范晓中老师的赏爱,表示由衷敬意与谢忱!这些具有伯乐之举的编辑老师,都是我人生路上的贵人——文学不老,友谊常青!
                 ——2023年2月3日中午纪实

散文随笔《母亲最后的元宵节》刊发于《山东工人报》许培良

散文随笔《母亲最后的元宵节》刊发于《山东工人报》许培良

散文随笔《母亲最后的元宵节》刊发于《山东工人报》许培良

散文随笔《母亲最后的元宵节》刊发于《山东工人报》许培良

母亲最后的元宵节

《山东工人报》(2023年02月03日 第A3版)


散文随笔《母亲最后的元宵节》刊发于《山东工人报》许培良

                                                    许培良
  每逢佳节倍思亲。癸卯之年的元宵节将至,我禁不住又忆想起慈祥的母亲,想起她制作的美味可口的元宵。
  母亲是一位生活的高手。在我儿时的记忆中,虽然那时物质条件艰苦,但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到来之际,她都能做一手香甜圆润的元宵,让我的童年充满了温馨与美好。我清晰地记得,在制作元宵前,无论是原料采购,还是工艺制作,母亲都是未雨绸缪,精心去打理,这在那时的村子里,可谓是广受赞誉。
  遗憾的是,母亲到了晚年,我再也尝不到她亲自制作的元宵了!母亲患脑血栓长达16年,最后两年已是卧床不起。在临近生命的终点时,或许母亲意识到了什么,她坚持要回到自己的老屋中去住,我们便顺从了她的意愿。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前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成为母亲生命中最后一个元宵节。
  那个烟花密布的傍晚,我去老屋看母亲,并对她说: “今日里是正月十五,晚上吃元宵。”母亲似乎听懂了我的话,微微地笑了。我心头为之一喜,便嘱咐妻子早早地做好了元宵。
  夜幕降临,我用搪瓷罐端着热气腾腾的元宵,在寒风的裹挟中,从新居向着老屋奔去,大约三四分钟抵达老屋街门前。
  “吱扭”一声,推开老屋的街门,踏入小院,只见玻璃窗户透出了微弱而斑驳的灯光,一种喜悦之情油然而生。我知道,这分明是母亲的期待。在我的意念中,无论如何,人到中老年,只要还有母亲在,心中就有一种归属感。
  推开屋门,走进内室,灯光下的母亲露出了笑容。我便对母亲说: “煮了元宵,赶紧吃吧!” “好,好”,母亲下意识地应答道。其时,她已是85岁高龄,由于年轻时为家庭生计奔波,身体过度透支,导致晚年各种综合病症缠绕在一起,身体诸多器官已严重衰退,意识也不甚清晰。
  打开搪瓷罐,元宵和汤散发出的热气,模糊了我的眼镜片,我摘下眼镜,用汤匙舀着元宵,吹散着热气,一个一个地喂着母亲。“好吃吗?” “好 (吃)”,我们母子俩在老屋的炕上模糊地对着话。那个元宵节,母亲一共吃了15个元宵,这让我感到由衷地欣慰。
  吃罢元宵后,我给母亲处理了拉撒等卫生事宜,又将电热器提升了温度,盖严实了被子,嘱咐母亲: “不要推翻被子,以免受凉,一会儿,我还会过来陪您的。”母亲下意识地应答道: “嗯,嗯”,声音很是微弱。我关闭好屋门,离开了老屋。
  那晚,当我再次返回时,老屋里的母亲已处于熟睡状态,并发出轻微的鼾声。灯光下,我打开一本 《老舍散文》,静静地品读着《我的母亲》一文,联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这其中又是何等的相似?我的情感犹如海潮,一阵阵奔涌跌宕着,直到半宿时分,方才静了下来。
  生老病死,任何人都无法遏制这一自然规律。半个月后,一生勤俭持家、一向坚韧顽强的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走得很安详,似乎没有痛苦,也没有遗憾,那个元宵节成为我陪伴母亲永恒的记忆。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李园街道唐田中学  许培良  邮编:266709  联系电话:1379325987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