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记忆许培良

标签:
散文随笔 |
从青少年时代起,我对供销社有着深刻的经历与印记。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来的供销社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但它在我的脑海中,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客观存在。
少儿时,家乡的邻村是一个乡村集市的集散地。中央街道中间位置的南侧,有一家门朝北的供销社,它与北侧相对的一所完全小学被中央街道隔开。供销社大约有五六间,房屋是青砖青瓦的,呈东西排列。供销社的外门上,涂着一层墨黑色的油漆,两个圆形铜环分挂在上端,显得很是气派壮观。门边的墙壁上,用黄色油漆涂着三个大字“供销社”。在我儿时的心目中,这里是非常神圣的地方,因为每家每户的生活日用品,几乎大都购置于此。
那时,这家供销社北侧的中央街道,大致呈东西走向,两侧高,中间低。村东部有两个积水较深的水湾, 积水常常漫过堤坝,沿着中央街道流淌下来,所以村中央街道常年流水不断。尤其到了夏天雨季,街道上流水汤汤,像是一条小河,里面鱼鳖虾蟹几乎无所不有,这儿正是我儿时贪玩的好去处。
那时,整个社会的物资供应普遍紧张,供销社便成为维系民生的重要场所。大约七八岁时,我就成了家中生活的小帮手。我很愿意帮父母亲去供销社买物品,也好趁机在中央街道上玩捉鱼。那时家中生活是很清苦的,所能购买的物品一般是油盐酱醋、火油火柴等,对于那些稍微贵重的物品,如暖水瓶、手电筒、鱼肉罐头、钙奶饼干副食品等,只有站在柜台外边望之哀叹。那时我人小腿勤,做起事来乐此不疲,为此深得父母的欢心。
上了小学以后,供销社更是我常去的地方。买文具盒铅笔橡皮铅笔刀圆珠笔、买白纸裁剪订成笔记本等,也都离不开供销社。所以那时供销社在我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不仅如此,那时的售货员大都是村里漂亮帅气的年轻人,每每从他们手里接过物品时,都会让我好生羡慕。有一天夜里,我梦见自己也成为一名售货员,心中真是自豪极了!
上了初中以后,因为供销社要扩大规模,要满足人们更多的购物需要,邻村的供销社被撤销了。代之而兴起的是,公社驻地附近建设了规模较大的供销社。东西主要大道的北侧,整齐地排列着10余间红色砖瓦房屋,此时的供销社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
空间的扩大,资金投入的增多,使得供销社存储的商品变得愈加丰富起来。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工农业生产所需,让人们感到几乎无所不有。记得我上初二那年夏天,学校要举行一场广播体操比赛,班主任要求须穿统一的服装——白色的确良衬衫。母亲起早贪黑地忙碌着手工草制品,用积累起来的钱,在当地供销社凭票证买到质量上乘的的确良布料,趁夜赶做出衬衫,让我很体面地参加了比赛,令我终生难忘。我考上县重点高中后,所穿的中山装也好,陈真服也罢,所用布料也都是购自当地供销社,供销社伴我度过了美丽的青春岁月。
考上大学后,学校距家较远,平日赶路需要一辆自行车,但那时当地供销社由于资金限制,还没有开设自行车市场,我只好委托亲朋从县城大商店购来一辆红旗牌飞轮自行车。过了没几年,自行车也摆上了当地供销社店内,商品短缺的局面得以改善。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家乡附近的中学任教。生活中的诸多物品所需,都要靠票证购物,譬如购粮需要去当地粮管所,购煤需要去当地供销社,所以我与供销社始终保持一种“亲密接触”的状态。
20世纪80年代末,我与妻结婚那年,很多新婚物品也都是从当地供销社购来的。像星海牌黑白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石英钟、手表、镜子、暖水瓶、香皂、洗脸盆、洗脸架、床单、枕巾、毛巾、被套等用品,都是购置于此。因此,在那个年代,我们与供销社有着特殊的依赖关系和情感。
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从城市到乡村,各大商店超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原供销社虽然依旧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其发展态势却日渐式微。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种网店在全国各地纷纷登上舞台,网上购物已成为生活的常态,使得人们购物更快捷更便利,生活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尽管如此,那些浸润着岁月印痕的供销社,永远是我难以忘却的记忆。
作者简介:许培良,男,汉族,生于山东平度,中学副高级教师,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 “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国妇女报》《山东工人报》《老年生活报》《青岛日报》《青岛晚报》《半岛都市报》《燕赵晚报》《燕赵老年报》《浙江老年报》《湛江日报》《民主协商报》《老人春秋》《山西老年》《西部散文选刊》等数十家报刊杂志。现供职于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
通讯地址: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