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记忆许培良

标签:
散文随笔 |
于国于家,国庆节都是一个充满自豪和喜庆的日子。近40年前,我读高二那年,国庆节到来之际,学校里放了一个小假日。我打着背包,徒步行走20余里,回到了我的百年老屋。
金秋时节,家乡的气候温暖湿润,天高云淡,大地秀丽,草木丰茂。那时,对于城市人,国庆节正是外出观光旅游的大好时光;而对于乡村人,恰逢金秋收获时节,村里村外处处呈现着一派繁忙的景象。
在我的记忆中,考上高中以来,每次回家返校前,母亲总会为我准备一些美味佳肴和零用钱,虽然那时家中经济很是艰窘,她却总会千方百计地改善一下我们的生活。我知道,母亲是在用无声的行言行激励我发奋学习,日后也能有个好出息。
国庆节前一天,我们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罢团圆饭后,却并没有什么休闲时间。白昼里,父母亲在田间里掰玉米除玉米秸,晚间则将早已晾晒数日的玉米棒搓下粒子,逢上周边乡村集市也好去卖掉,从而换回家中生活的备用钱。在那个时段,这是我家挣钱糊口少有的好出路。
小假日里,忙碌与快乐并存,那是一段充满欢愉的时光。夜晚到来,大家攒集在煤油灯盏下,父亲用锥子串玉米,一行行的,疏密相间。我们则每人守着一张簸箕,将父亲串好的玉米棒上的粒子,用手一一地搓下来。因为父亲用锥子串过,再用手搓就很省力了。
晚风习习,皎洁的月光穿过木质窗棱投射到屋里,与昏黄的煤油灯光相映成趣。我们一边搓着玉米,一边聆听父亲讲那些过去的事情,感悟人世间中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我们思过去看当下,激发起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向往。
人多力量大,至深夜时分,我们将玉米粒堆积起来,足有百余斤,饱满的籽粒在灯光下泛着金黄色的光芒。我看到母亲脸上露出了笑容,她起身从厢房中找来一条又粗又长的袋子,用铁簸箕将玉米粒徐徐地装了进去。然后,母亲用力地提起袋子往地上蹲了蹲,最后用线绳将袋口紧紧地扎起来。后来,她说这夜里做了一个甜美的梦。我分明知道,母亲是在期许生活变得好起来。
次日就是国庆节,天清气朗,阳光明媚,适逢公社驻地附近的乡村集市。集市距家10多里,母亲决定去赶这个集市。从厢房中搬出小推车后,母亲将整袋玉米粒放在上面,用绳子捆绑结实,准备早饭后赶集去。那时,我正得闲在家,何不陪母亲一起去呢?也好添把手,减轻一下她路途中的劳顿。
太阳渐渐升起来,我们开启了行程。母亲推着小推车,我在前面用绳子拉着,行至中途时,母亲说,歇歇吧,再过一阵子就到了。这时,我看到母亲额头上渗出了汗水,一丝丝白发在微风中飘动,哦,母亲有白发了?这是从前的我所没发现的,那年母亲还不到50岁。作为乡村普通妇女的母亲,为了维持大家庭生计,供给子女上学,可谓是历尽千辛万苦。思虑至此,我的心开始隐隐作痛起来。
那个乡村集市,熙来攘往,人声鼎沸,十分繁荣。因为机会好,母亲以较高的价钱卖掉了玉米。她兴奋地躲到墙角的阴凉处,攥着一把毛票,点数了一遍又一遍,然后用小手绢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装到内衣的布袋中,她又按了按几下,十分牢靠稳妥后,说道,我们回家吧,竟没顾得上买点东西吃。
回到家时,已近中午。母亲不顾路途劳累,又赶紧去了附近的供销社,割来少许的猪肉,说是中午炒几个小菜,也好过个国庆节。母亲不愧是一位生活的高手,独自在厨房里,“三下五除二”般地忙活着,不一会儿,将几碟色香味俱佳的菜肴端上饭桌。
时光融融,其乐陶陶。父亲沏上一壶茉莉花茶,又拧开一瓶白烧酒,将茶碗酒杯斟满,庆祝祖国生日的仪式即将开始。当全家人一起团聚在饭桌周围时,父亲说,有国才有家,值此佳节之际,希望大家齐心协力,踏实劳动,勤奋学习,努力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那时,父亲是村子里少有的初中毕业生,写得一手好书法和文章,说起话来也颇有水平,我们都从内心佩服他。
国庆小假结束后,我又打着背包返回学校。临走前,母亲给了我充足的零用钱,还用瓶瓶罐罐盛了些美味佳肴,嘱咐我不要挂家,要安心学习。即将走出百年老屋的小胡同时,母亲又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你就像咱屋檐下的小燕子,努力地去飞吧!
经过一番拼搏,我幸运地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圆了父母亲也圆了自己的一个梦。迄今我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早已丰盈起来,父母亲却因年老体衰多病离开人世,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在第73个国庆节到来之际,他们生前的音容笑貌宛若在眼前。
作者简介:许培良,男,汉族,生于山东平度,中学副高级教师,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 “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文学作品散见《山东工人报》《老年生活报》《青岛日报》《青岛晚报》《半岛都市报》《燕赵晚报》《燕赵老年报》《浙江老年报》《湛江日报》《民主协商报》《老人春秋》《山西老年》《西部散文选刊》《烟台散文》等数十家报刊杂志。现供职于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
通讯地址: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