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习作《小菜园》刊发于广东《湛江日报》许培良

标签:
发表札记 |
【发表快讯】
《湛江日报》百花文学是一个在国内知名度颇高的文艺副刊,在全媒体时代,《湛江日报》副刊版面不但没减少,反而增多了,因为读者喜欢,喜欢就是硬道理。
非常感动非常欣慰,承蒙编辑老师厚爱,散文习作《小菜园》刊发于广东《湛江日报》(2022年9月23日,第A06版,阅读+百花文学副刊),圆了我一个又一个湛江文学之梦,并且每次发文都给予作者优厚稿酬,这让我深受感动。为此向贵报文学副刊编辑部主任邓亚明先生的伯乐之举表示由衷敬意与谢忱!
补记:2023年8月1日16时52分,收到湛江日报社打来的稿费100元。
|
|||
秋深渐凉,我推开百年老屋的街门,赫然瞥见老屋小院里的小菜园。目睹那依旧焕发着生机的白菜、萝卜、生菜、油菜和丝瓜等,心中一阵阵欢喜。当然也有一些渐趋衰微的菜们,像辣椒、茄子、豆角、洋枣等,都已进入生命的低潮期,这是一种自然规律,它们曾经繁荣过,因此我并不为之难过。 我之于老屋,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父亲因病去世已有15年之久,母亲离开我们也近3年了,老屋已是人去房空。每每忆想起那些曾经的过往,心中总会泛起感情的波澜。我任教于家乡一所农村中学,寄宿于家中,因此与老屋相隔很近。平日里有事没事,常会下意识地去老屋看看,房顶漏不漏雨,墙壁透不透风。不仅如此,我和妻还拟定了一个计划,每年都要在老屋小院里种植小菜园,这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收获,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母亲生前是一个很勤快的人,她颇能任劳任怨,并靠勤俭持家。在物质窘困的日子里,她硬是将平淡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或许是一种遗传因素的作用吧,我也从中继承了母亲这一优点。初春时节刚到,我就和妻一起去老屋小院开始忙碌。施肥,翻地,搂平,整畦,将准备工作提前做好。但等那霏霏春雨飘落,土壤墒情良好,我便和妻便开始下种了。像家中常年食用的蔬菜:茄子、辣椒、西红柿、大葱和韭菜等,都会纳入种植的范畴。为了确保有较高的出苗率,有时还会对菜畦覆之以薄膜。 一旦下了菜种,就增添了一桩心事。我便隔三差五地去老屋小院转转,看看菜苗们是否萌芽,是否缺苗,土壤是否干旱,菜畦是否有杂草和害虫出现等,这些都成为我心中的挂虑。母亲生前曾说过,只要用心去做事,无论干什么,迟早迟晚都会有所收获。我坚信母亲的话就是真理,所以对小菜园就特别呵护。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到了春暖花开蜂飞蝶舞的时节,菜苗们早已萌生并茁壮起来,这时老屋小院里便充满着一派生机。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那碧绿的菜椒、黄瓜、芸豆、豆角、大葱以及韭菜等,一行行一排排,像一幅墨绿的天然画描绘在老屋的小院中。经过盛夏阳光的哺育、雨水的滋润甚或井水的浇灌,菜们充满着足足的能量,回报于我们的是累累的硕果。且看,翠绿的黄瓜缀满了架子,肥大的茄子像穿上了紫袍挂满了枝条,红色黄色或粉色的西红柿一嘟嘟一串串,深绿色的丝瓜爬满了墙壁的边边角角,像是一挂瀑布倾泻下来……这简直是一幅夏日美妙的风景画。 小菜园的经营也是有规律的。当秋季到来时,那些在夏季就业已繁荣过的菜们,便开始退出历史的舞台。这时,就要适时换种别样的蔬菜,像白菜、菠菜和萝卜等,用当地农家人的话来说,这叫“换茬”。秋季种菜一定要把握好时机,种得太早,遇到秋热就会闷死;种得太晚,因不能满足生长期就会造成缺陷,所以把握好时机显得尤为重要。秋季菜们一旦下种,倘若遇上气候干旱,还要及时浇水滋润,勤划锄,确保土壤松散,这一点非常有利于蔬菜成长。 因了闲置的老屋,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小菜园。于工作的闲暇中,这儿是我耕耘播种收获的地方。在物价日涨的当下,委实减少了一笔可观的开支,不仅如此,躬身经营小菜园,还能培养一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美德,也因此寄托了我对老屋故人的思念之情,何乐而不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