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里的思念许培良

标签:
散文随笔 |
“每逢佳节倍思亲”,又到中秋佳节,本应是趁月圆之夜,赏月祝福、亲人团聚的时刻,但如今父母亲都已告别了人世,子女也都工作于异地,倍感空寂落寞,再也寻觅不到当年那种中秋佳节的情趣与味道了。在这个月圆中秋之夜,我禁不住忆想起37年前那个难忘的中秋节......
那年7月,我以不甚理想的成绩考入一所师范专科学校,但在那时的乡村,这已相当于“山沟里飞出金凤凰”。又因为当时属于公费上学,就是说,学杂费、住宿费等都是免费的,不仅如此,每月还有近20元的生活、医疗费补贴,家中经济负担顿时减轻了下来。在经济拮据的岁月,父母脸上很是有光,“望子成龙”的愿望总算实现了。
9月初,是我们开学的日子,父母亲早就为我打点好行李,依依不舍地将我送出百年老屋和老胡同,记得临行前母亲意味深长地说:“你就像咱家屋檐下的小燕子,是该飞出去了,要好好地飞吧!”那天,我一步三回头地告别了父母,从此走上一条光明的人生之路。
大约半月有余,学校里放了中秋假,适逢周日。父母亲闻讯后,甚是开心。无论如何,也要好好地过一个中秋节。那年父亲52岁,母亲49岁,正值人生的壮年,体力与精力也都健旺,做任何事情都还有的是勇气与力量。
那天下午,在田间劳作的父亲早早地收了工,回家后来不及歇息,就与母亲一起打点过中秋节的事宜。母亲是一位很要好而又心灵手巧的农家妇女,决定自己做中秋月饼。此前几天,她早就准备好各种馅料,像花生的、芝麻的、五仁的等都有。母亲做任何事情都是干脆利落的,很快一笼屉月饼就蒸熟了。香甜的味道缭绕在老屋的周遭,里里外外充满着一派欢愉祥和的氛围。
花好月圆,情满中秋。夜幕开始降临,一轮金黄的圆月缓缓地升腾起来了,越来越圆,越来越明,整个小院被照得分外明亮。父亲沏了一壶自制的茉莉花茶,又拿出一瓶自泡的人参白酒,母亲则炒了几样小菜。我们围坐在小院中央的圆桌旁,一边赏月,一边喝茶,一边饮着薄酒,一边品尝着中秋月饼,其情也融融,其乐也陶陶。
中秋节最有意义的是,莫过于与父母亲的一番自由交流。父亲虽是一位极普通的农民,他心中的世界却偌大得很。那个中秋夜,他问了我许多很尖锐也很深奥的问题,譬如:“你本是爱好文学的,却进入理工科中的数学专业,不后悔吗?”我很有信心地说:“人生有很多事情是无法自己选择的,但只要处理好关系,数学与文学都会有收获的”,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不仅成为一名称职的数学教师,还在文学创作上收获颇丰。尤其是近年来公费出版了教科研专著,并晋升为副高级教师。遗憾的是,父亲因病早世,未能看到我日后的成果。
那个美丽的中秋夜,母亲则讲述了自己童年往事。她从小就喜欢读书,可当时因社会动荡,失去了很好的上学机会,因此生活中遭罹了很多苦楚。她嘱咐我,不要挂记家中的农活儿,凡事总会熬过去的。一定要趁年轻好好深造,争取做个有大学问的人。人这辈子,惟有读好书,才会有大出息。母亲的话极为素朴,却犹如种子在心底生根萌芽。
我喜欢法国作家莫泊桑的这段话:“人生活在希望之中,旧的希望实现了,或者泯灭了,新的希望的烈焰随之燃烧起来”,虽然人生易老,但我将奋力前行。在这个孤寂的中秋节里,愿我的思绪再次插上翅膀,飞回到当年那个无可复制的中秋节之夜,以寄托心中无尽的思念。
作者简介:许培良,男,汉族,生于山东平度,中学副高级教师,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 “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文学作品散见《山东工人报》《老年生活报》《青岛日报》《青岛晚报》《半岛都市报》《燕赵晚报》《燕赵老年报》《浙江老年报》《湛江日报》《民主协商报》《老人春秋》《山西老年》《西部散文选刊》等数十家报刊杂志。现供职于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
通讯地址: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