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传承许培良

标签:
话题征文 |
小时候,我常听母亲说这样的一句话:“百善孝为先”,随着年龄和学问的日渐增长,后来懂得了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孝是一个家庭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是一个极为重视孝道并身体力行的人。20世纪70年代初的一年春,祖母患上了一场重病,其时祖父工作于烟台,父亲也早已患病,母亲便成为家中的顶梁柱。
病不等人,祖母需要紧急救治。无奈之下,母亲从村子里借来一辆地排车,载着祖母向县城人民医院奔去。因此祖母的病得到了及时救治,很快脱离了危险。那一天母亲来回奔波了50余里,忍着饥饿,却无任何怨言。
祖母回到家后,仍需悉心照料,这一切也都落到了母亲身上。在那个物质窘困的年代,母亲从集市上买来鸡蛋,变着花样给祖母调剂生活,使得祖母迅速康复起来。事后,祖母感激地说:“多亏儿媳精心伺候,要不然这身子骨就垮掉了!”
在孝行方面,母亲始终如一地坚持去做。1976年寒冬,82岁的外祖母进入了生命的黄昏期。体弱多病的她躺在炕上需人伺候,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中。我们与外祖母是邻村,路途较近,这也为母亲尽孝提供了方便。
记得为了让外祖母取暖,母亲将在锅灶里烤得暖烘烘的火石头,用旧布料包裹起来,及时送到外祖母房间的被褥下,以此驱除冬的寒气;为了让外祖母吃得舒心,母亲煎了香喷喷的鸡蛋饼,送到她的枕边;为了及时洗刷尿布,母亲不畏寒冷,将冰冻三尺的小河砸开冰窟窿,洗净后再拿回家烘干,让晚年的外祖母享受到生活的温馨。外祖母离世后,母亲经常流泪讲述她生前的事迹,让我们铭记老人的恩德,并按时去墓地进行祭奠。
母亲出生于新中国诞生前,少儿时代没有条件上学,她却很喜欢读书。她从村子里借来《三字经》一类的书籍,夜晚在煤油灯下自学,获得了一些粗浅的学问和做人的基本道理。当我渐渐长大时,母亲常告嘱我“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等道理,从母亲那里我们接受到了很好的启蒙教育。
生老病死是一种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2004年早春,年近七旬的母亲不幸患上了严重的脑血栓,身体处于偏瘫状态,生活已不能自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可待。我们深知母亲一生之累之苦,所以也到了我们及时尽孝的时候。之于母亲,一日三餐,吃喝拉撒,都离不开人,在母亲过去敬老孝亲事迹感召下,我们对母亲开始了长达16余年的悉心照料与呵护,直到生命黄昏的来临。
迄今,母亲虽已辞世,她的孝道却深刻地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我的一对儿女,大学毕业后,都已分别在大都市或中等城市参加工作并定居。与我们虽相距甚远,但每逢节假日常回家看看,平日得暇与我们视频聊天,时不时地为我们网购生活物品等,让我们生活充满着无限的温暖。
惟有孝行天下,才会爱满人间。在我们家族中,孝是一种祖辈流传下来的家风,它将作为一种美德,一代代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许培良,男,汉族,生于山东平度,中学副高级教师,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 “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文学作品散见《山东工人报》《老年生活报》《青岛日报》《青岛晚报》《半岛都市报》《燕赵晚报》《燕赵老年报》《浙江老年报》《湛江日报》《民主协商报》《老人春秋》《山西老年》《西部散文选刊》等数十家报刊杂志。现供职于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
通讯地址: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