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乐往事
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
许培良
邮编:266709 联系电话:13793259873
漫漫人生中,往往充满着艰辛与坎坷,也充满着幸福与快乐。在我的青少年时代,感到最快乐的事情就是,作文被老师宣读的时候。
我自幼就有一种特立独行的性格,喜欢孤独与寂寞,但我对于文字却很敏感。上村小学时,途经村委办公室,我常会进去逛一逛,看看有没有新到的报刊,像《人民日报》《大众日报》《青岛日报》《参考消息》《红旗》杂志等。一旦遇到,就会迅速地翻翻,只要发现有文学作品的版面,就会缠着办公室的叔伯们借下来。
一拿回家,我就会独自躲在墙角处认真阅读。每每逢上优美的句段,我都会摘抄下来,积久,《好句段辑录本》就有了一大摞。这些句段很优美,我常拿出来反复地读,仔细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长此以往,我便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写作水平。
1976年下半年,我开始读小学四年级,那年秋天,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我们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为了表达我们的怀念之情,语文老师让我们写一篇悼念文章。由于我经常读报,对毛主席一生的丰功伟绩了解比较多,所以激情之下完成了习作《泪水盈盈寄哀思》。语文老师评价说,此文文笔流畅,构思缜密,内容丰富,感情真挚,于是,当即决定作为范文在班级里宣读。
语文老师普通话很好,字字句句读得充满着深情,我感到文章在老师的朗读中显得更有水平。同学们都在认真聆听,我的心海也在澎湃,这是我有生以来的作文第一次被老师宣读,那一时刻我真是自豪极了!
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揣摩作文的技巧,这之后,语文老师又将我的作文亲自抄写到教室后面的黑板上,题目下面还署上了我的名字,我的写作热情再次被激发起来。以后,无论写记叙文、说明文或应用文等,我的习作大都成为班级的范文被老师宣读。
人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就会觉得生命珍贵起来,因而执著地去追求。1978年秋我以优异成绩考入当地初中,语文课尤其是作文仍然是我的“拿手戏”。这一时期,我不仅学好基本的功课,还着力开拓阅读的知识面。我特别喜欢读一些散文类文章,像《我爱韶山的红杜鹃》、《井冈翠竹》、《海上日出》等。与此同时,我还仔细思忖散文的写作诀窍,因此,我的散文习作愈加出彩,像《我的父亲母亲》《家乡的小河》《田野上的希望》等,也都成为范文被老师在各个班级宣读,同样,这也是我最自豪的时刻。
课下曾有不少同学戏谑地问我:“你的小脑袋并不大呀,可是为什么会‘妙笔生花’呢?”我的回答也很简单:“首先是喜欢读书读报,再次是善于练笔,此外无他。”每及此时,我也常用古代“卖油翁”的故事来打比方:“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我认为,人一生中能有一种爱好,并将其终生坚持下去,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而且这种坚持很大程度上会步入成功。1982年秋,我考入县城重点高中,课程多了,教材难度大了,又将迎接人生的重大抉择——高考,我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课外阅读。这期间,像《可爱的中国》《大地的儿子——周恩来》《海边诊所》《贝多芬传》《电子科学发明家》《名人名言录》《散文天地》等都纳入了我的阅读范围。我深知,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与阅读面广成正相关的。
读高一时的那个冬天,全年级举行了一场作文比赛,我的现场习作《难忘那场暴风雪》荣获全校一等奖。这篇习作生动描绘了暴风雪中,家人为我送棉衣的感人故事,真挚地表达了家人对我的热诚希望与博大的爱。比赛一揭榜,就引起全校师生的关注,习作不仅在各班级被老师宣读,日后还登上了学校的宣传橱窗,令众多师生驻
足赏阅。
在我的记忆中,三年高中学习生活里,作文课上被老师宣读的文章有《童年的世界》《辣椒花》《大海思》《从运盐的驴子说开去》等数十篇。因此当时班里有不少同学希望我日后能成为一名作家,然而由于高考那年学校办学设置的原因,我不得已报考了理工类大学,我认为,这并不妨碍我的爱好。学理科与业余爱好结合起来,或许会更好地重组知识结构,从而爆发出愈加精彩的智慧火花。
1985年秋,我考入一所师范专科学校的数学系,我几乎将所有的业余时间浸泡于图书室中。从马克思的《微积分手稿》、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读到《鲁迅全集》诗歌散文杂文卷、巴金的《家》《春》《秋》等,一种全新的知识理念框架建立起来。这期间,我不仅在校刊上发表了散文诗处女作《野草思》,还写出了视野崭新的论文《理想的此岸性和彼岸性》,博得哲学老师的大加赞肯。
大专毕业参加教育工作后,在做好专业教学的同时,我依旧坚持自己的爱好。学校图书室规模虽不大,却藏有相当数量的好书,像数卷本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古今中外经典文学名著等,都有,这些书是我饕餮的精神大餐。我将教书、读书与写作统一起来,迄今为止,已在国内各级各类报刊发表各种体裁的文章数百篇。因此,于2012年4月获得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殊荣;2014年1月,教育科研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青岛市中小学教育科研专著出版及成果奖励基金”,同年10月,在青岛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资助下,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发行;次年,专著荣获“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青少年时代能拥有爱好与梦想是十分可贵的,这是人生成长的重要奠基阶段。我之所以能无悔于人生,这与我的坚守是分不开的。恰如战国时代荀况在《劝学篇》中写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兴趣——坚持——成功”,这既是我生命成长的轨迹,也是我人生快乐的不竭源泉。
作者近影
作者简介:许培良,男,汉族,生于山东平度,中学教师,副高职称,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
“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文学作品散见《山东工人报》《老年生活报》《青岛日报》《青岛晚报》《半岛都市报》《燕赵晚报》《燕赵老年报》《浙江老年报》《湛江日报》《民主协商报》《老人春秋》《山西老年》等数十家报刊杂志。现供职于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
通讯地址: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 许培良
邮编:266709 联系电话:1379325987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