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微 许培良

标签:
教学论文 |
编者按:作者刚从网络中发现,此篇教学论文已经发表于《青岛教研》(2014年第3期),样刊已经由孙志学老师从编辑部寄出。
虽然现代媒体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但传统课堂教学中板书仍不可抛弃。按照既往分类,板书可分为主板书和副板书。我认为,主板书就是将课堂教学提纲或脉络呈现在黑板上,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体系、了解知识构建,有利于学生建立学习笔记,这也是许多教师普遍的共识。副板书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似乎很少有人来探究这一问题,我认为,副板书与副板书是相辅相成的,其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一、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我看过许多数学大师的传记作品,像已故数学家熊庆来、陈建功、华罗庚等,他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就大量地使用副板书,对于课本上出现的公式或定理,不是照本宣科地去机械重复,而是利用副板书的形式去进行重新推导或论证,一旦得到明确结论,就在主板面上确定下来,这种探讨问题的方式,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数学人才。
副板书,灵活得很,它不必像主板书那样工整严谨,它可以随心所欲地将自己刹那间的灵感、智慧火花捕捉下来,与大家一起交流,这里面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这种肆意地挥洒,为人们获取真理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新学期伊始,我接任七年级数学课,接到新生入学成绩单后,我忧虑重重。成绩徘徊二三十分、四五十分的,有相当一批学生,怎么办?教育心理学告诉我,必须唤醒学生的兴趣。所以,第一节新课前,我就提前在黑板右端作了副板书:
你可曾因为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而喜爱数学,因为遭遇失败而畏惧数学,甚至因为面临智力的挑战而对数学爱恨交加。事实上,这些都是每一个学习数学的人一定会经历的过程,包括那些成功的数学家。
我想,一个人如果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世界、观察世界,并服务于社会,那么他就是一个很有品味、很有价值的人。为此,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要好高骛远,把基础打牢,在此基础上,再做一些有难度的习题,使得知识变为技能,增长自己的才干,将来才能大有作为。
我让学生默读这两段文字,仔细体味其中的含义,我发现许多学生眼睛为之一亮,悄悄地将它们做了笔记,我知道,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接下来,我就开始讲一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旨在继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副板书中写下这样一道题:1+1=?1+2=?许多学生面对这样的题目发出笑声:哎呀,谁不会做这种题目呢?除非白痴!我说,好的,大家都知道1+1=2,但是,如果现在你只会算1+1=2,那么如何运用它去解决1+2=?我听到了教室内纷纷的议论声:不就是等于3嘛?!这还有什么值得去探讨的!我没有进行反驳,继续进行副板书:1+2=1+(1+1)=(1+1)+1=2+1=3,2+1不就是2后面的那个数吗?呀,原来是这么回事儿!我接着说,同学们,数学学习不仅要进行大量的运算,而且还要进行大量的推理论证!至此,第一节新课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唤醒学生内在的热情与兴趣。上述内容,很适宜于在副板书中体现,因为它不是课本中主要知识的载体。
二、 顺承衔接,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是孔子的主要教学思想之一,副板书是实现这一思想的重要途径。每次上新课,我几乎都是将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进行副板书。在我的课堂上,副板书犹如教室内一道别致的风景。平时,我一走进教室,学生就将目光投向副板书位置,看看老师今天要发布一些什么样的“新闻”,其中又蕴含着哪些契机?譬如讲“绝对值”一节时,我就提前将与“数轴”有关的知识点进行副板书,因为“数轴”是通向“相反数与绝对值”的天梯。
合理地使用副板书,既加强了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也为学习新知扫除了障碍,因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依然被许多教师所采纳。
三、 演绎精彩,纵深发展
平日里,每遇好的题目或想法,我就经常发表在副板书位置上。副板书,成为开拓学生思维、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譬如对于算式:101-102,移动其中一个数字的位置,使得它的结果为1,许多学生跃跃欲试。倘若实在解决不了,老师就在下次上课时公布答案:101-10的平方等于1。类似这样的题目,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另外,我还利用副板书写下了大量的名人名言。譬如数学家华罗庚的诗句“熟能生出百巧来,一分辛苦一分才”,谷超豪教授的诗句“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等,这些看起来与课堂学习相距较远的东西,日积月累起来,竟然能够产生巨大的学习能量,从而将课内知识学习引向深入。
总之,副板书具有主板书所不具备的优势,它的位置一般安排在黑板的右边,占据的位置不宜太大,以免产生喧宾夺主之弊端。充分利用好副板书并发挥它的潜能,必将为学生智能发展插上飞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