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常态数学课 许培良

标签:
教改探索 |
随着教学技术现代化的发展,课堂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多彩。尤其是外出学习听课,发现数学课堂教学越来越像是在演戏。“声、光、电、热、磁”,热闹非凡。教师就像一位导演,学生就是群体角色。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没有激起我多大的兴趣,相反倒让我越来越感到困惑。试问:我们(包括这些出示公开课、展示课的教师)平日里都是这样去进行课堂教学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说实话,也是真话,我们平日里上的多是常态课。其实,常态课自古以来就存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到蔡元培、陶行知、魏书生,无不以常态课为主。那么怎样才能上好常态课呢?下面以义务教科书八年级《数学》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中“不等式的解集”一节为例,谈谈数学常态课教学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选取那些源于生活的数学材料,引发学生认知需要或冲突。如“燃放某种烟花时,为了确保安全,燃放者在点燃引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米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引火线的燃烧速度为每秒0.02米,燃放者离开的速度为每秒4米,那么引火线的长度应满足什么条件?”这段材料就非常扣人心弦。接下来,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分析,在设出未知数后,分别表示出“引火线燃烧时间”与“燃放者离开危险区时间”,只要满足“引火线燃烧时间”大于“燃放者离开危险区时间”就可以了,至此,不等式也就顺势而出了。像这个教学片断,并不需要借助于多么“花里胡哨”的多媒体手段,只要把道理说清讲明就可以了。
二、通过归纳总结,将琐碎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
某一问题的通解,往往隐含在一个个零散的个案中。如“什么叫不等式的解?”教师不要先急于给出答案,可以先从一个个具体问题说起。如求解不等式x›5,也就是寻找能满足此不等式所有x的值。接下来,我给出下列数值x﹦4,5,6,7.2,8等,让学生做出自我选择,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之后,教师顺势而下给出不等式定义:“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这个教学片断,虽然不用借助于多媒体手段,以致于搞得多么“轰轰烈烈”,但由于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还是成功而高效的。其实,这种教学方法在我国现代史上也不乏先例。譬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建功先生,他在给大学生们授课时,经常在黑板上当堂演算,直接推证某些数学问题,与学生共同经历感受知识发现与获得的过程。倘若失败了就及时总结教训,另寻解题思路,直至成功为止。之后,与学生一起将获得的结论作为理性知识加以归纳上升,使之成为真理性的东西。
三、数形结合,实现抽象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华老的这段话,体现了一种很好的数学教学法。譬如写出不等式x﹢1›5解集的表示方法。一种是代数法,即x›4,这种表示法可能显得抽象难懂;另一种方法就是几何法,即借助于数轴表示。通过比较,学生对不等式解集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数学学科教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杨振宁等普遍认为,只有将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培养结合起来,才会造就杰出人才。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任重道远。
诚然,数学课堂教学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但传统中优秀的东西决不可丢弃。譬如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没有过时。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是常态课,不是演戏课。所以,我们要过好平常的教学日子,只有在立足于常态课的基础上,博观约取,以约取博,才会找到一个支点,撬动整个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