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行者
风行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829
  • 关注人气:1,6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季四大家:吴 镇作品欣赏

(2011-08-03 21:10:56)
标签:

吴镇

嘉兴

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渔父图

分类: 艺术鉴赏

    吴镇(1280年--1354年),元代画家,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自署梅道人,又梅沙弥,自题其墓曰:梅花和尚之墓。浙江嘉兴魏塘人。为人抗简孤洁,高自标青。工词翰,草书学巩光,山水师巨然,墨竹宗文同。与黄、王、倪并称元四大家。工诗文书法,善画山水、梅花、竹石。山水师法董源、巨然,自有一种深厚苍郁之气。其画风对明清山水画的发展,有较大影响。他与王蒙、黄公望、倪瓒同被称为元四家。
    墨迹今存世的有《双桧平远图》轴(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渔父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渔父图》卷(美国佛利尔美术馆藏)、《长松图》轴(南京博物院藏)、《草书心经》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等。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渔父图  绢本水墨 1336年作  纵176.1厘米横95.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目断烟波青有无,霜凋枫叶锦模糊。千尺浪,四腮鲈,诗筒相对酒葫芦。至元二年秋八月,梅花道人戏作渔父四幅并题。钤印:梅花庵(朱文)、嘉兴吴镇仲圭书画章(白文)
    题跋:淡秀古雅,鲜有其丽。吴镇笔不一,层崿复嶂之外,复多此闲远者,更以润滋胜二弟。仲利善为护持此图,固不易也。丙戌正月廿七日,王铎题。钤印:王铎之印(白文)
    在中国古代,渔、樵、耕、读,常常被文人士大夫视为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常被用作文艺作品的主题,以表达避世遁隐的愿望,其中尤以“渔隐”的素材最为普遍。时至元代,汉族文人仕进无门,社会地位骤降,江南士人遭遇尤甚。于是,“渔隐”就更频繁地出现在绘画作品中,其中以吴镇的《渔父图》最为典型。以江、湖渔父的捕、钓生活是吴镇山水画中主要的题材,这是作者追求的理想生活境界,很可能是画家隐逸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类题材的绘画奠定了吴镇山水画的基本程式。
  吴镇善作“渔隐”题材的山水画,传世《渔父图》即有多幅,此图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幅。图中描绘江南水乡景色,平冈丛树,一渔父驾小舟逍遥于湖弯水色之间。全图墨色苍润,山石、树木、枝叶都注意到了墨色浓淡的交替运用,借以表现层次关系并突出主要物象。笔法多变,皴擦点染,均可看出作者高超的控笔能力。湖山间幽僻清寂的意境跃然纸上,给人以远离尘俗之感。吴镇的《渔父图》大都以秀劲潇洒的草书《渔父群》相配,诗、书、画相得益彰。即如此图,诗为画图点睛,真切地表达出 “一叶随风万里身”的隐逸情思。
  现存吴镇《渔父图》还有美国佛利尔美术馆藏的长卷(年款至正二年即1342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立轴(年款同上)、上海博物馆藏的长卷(年款至正五年即1345年)等。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渔父图  绢本水墨 1336年作   纵176.1厘米横95.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渔父图》取景于江南一带水乡。高树两株耸立湖畔,树下置一茅棚,有小径穿越敞棚可达湖边。湖沿蒲草萋萋,随风摇拂。对江平沙曲岸,远山遥岑,更远处一峦秀起,山色入湖,扁舟一叶,出没在苹汀廖岸、水波涟漪之中,生动地描绘出“放歌荡漾芦花风”的情意。仲圭此图的皴实出自巨然,将长披麻皴化为排列平直的括铁皴,显得自然而劲爽,这种艺术形式和江上渔父的生活调子是相适应的。《渔父图》是一帧风情闲逸,清光宜人的佳构。元四家的山水,多林下风,唯具草野之气的,只有吴镇;他的介字点树叶,竖立的苔点,劲挺迎风的芦苇草,在元人山水画中,都是别具一格的。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渔父图  水墨纸本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渔父图  手卷 水墨纸本 1345年作   纵33厘米横651.6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题跋:荆浩作《渔父图》搨本传于世者多矣。仲圭既得其本,遂作此卷。风神潇洒,绝无一点尘俗气味,使人便有休官去家之兴。其落笔命意之时,岂感张志和、越范蠡之意度也哉?亦佳。曾作《渔父词》数章书于此。波平如砥小舟轻,托得纶竿寄此身。忘世恋,乐平生,不识公侯有姓名。野色山光水接天,云烟缥缈思(界)长川。收此景,老梅仙,万顷湘江笔底传。至正乙酉秋,瑩之。钤印:吴瓘私印(白文)、吴莹之(朱文)
    拖尾:△.元四家年事,子久居首,仲圭次之,皆生于宋季;叔明、云林则皆元人也,而殁于明初矣。子久画虽号称《富春图》尚在人间,究不可断言。叔明、云林真迹所传尚多,唯仲圭画堪与子久相并论,而真迹较叔明为罕。偶一寓目,亦祗松竹戏笔,如此巨迹而名著盖代,实仲圭生平第一,亦天下第一仲圭画也。卷长丈许,摹荆浩刻本,凡题《渔父辞》十六首及柳宗元记一篇,仲圭未署名,而名见于吴瑩之和词并跋中。瑩之所书即画后空纸,后如陆子临、黄顓、辛敬等题纸,与画者悉同,而每节有瑩之印以钤记,若“合同”、“水光竹色”皆是也,可知此卷乃仲圭画赠瑩之者。瑩之自题之,并乞辛敬等之题,并用同样之纸,而钤章押缝,瑩之之郑重又何如也。况越今六百年完好无缺,其间曾入内府而又重还人间,余之缘幸更何如也。甲戌中秋重装。吴湖帆识。
    △.读吴瑩之题,知仲圭曾获洪谷子(即荆浩)《渔父图》真迹,乃精心摹之,此卷是也。据吴子敏《大观录》,录吴仲圭《渔父图》凡二卷,一即此本,作于至正五年。一本有周鼎、董其昌、李日华等题字者,作于至正十二年。余又获见清宫所藏仲圭真迹,若《万玉丛》墨竹册以外,凡直轴四品,其一《渔父图》也,作于至正二年,可知仲圭于洪谷《渔父图》用心独勤,屡屡作之。今之存于世者,惟清宫绢轴及此卷耳。此卷亦曾入内府,又得元明贤诗题十余家,可谓海内仲圭画之冠无愧也。与宋米元章《多景楼诗》墨迹册、宋拓孤本《梁萧敷敬太妃》双志,宋刻《梅花喜神谱》定为吴氏四宝,什袭珍藏之。戊寅元宵,湖帆又识。
    △.甲戌(1934年)之岁,客有携仲圭此卷过寒斋,欲收之而未果,已而湖兄(歌)得宝,招予观之,赫然此卷也。戊寅春日,复得子久《富春剩山图》,遂与此卷合成双璧,永为梅影双修供养之物。已卯秋,有骑省之悲,展卷怀人,益增永感。属余题记,用(因)志姻缘。已卯九月六日,定山居士蜨野陈蘧。

    吴镇的《渔父图卷》共有两个藏本,分别藏于美国佛利尔美术馆和上海博物馆,美国本为《仿荆浩<渔父乐图>卷》,上博本名为《柳宗元撰<渔父图>卷》。两卷《渔父图》均曾著录于清初吴升(字子敏)《大观录》之《元贤四大家名画》卷十七,美国本也著录于清初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
    上博本《渔父图》卷,绘浩渺宽广的江面,云山飘渺,欢快的渔人操舟往来。岸边、苇间、石后、水中等处十五艘小舟,除卷末上方一舟无人外,其他十四艘小舟上均有一渔父,或垂钓,或憩息,或吟啸等,神态各异,卷末山间有楼阁、渔舍等。每舟旁边均有一首《渔父词》。画仿荆浩笔意,下笔清奇,风格潇洒。山石用披麻皴,皴法细长而流畅,淡墨渲染,湿笔点苔,层次分明,有清雅隽永之感。参以优美的书法,诗、书、画三者相得益彰。
    全图共用五纸拼接,其中第五纸只画了约四分之一左右,馀纸为吴瑩之、陆子临、黄顓三人所写题诗跋记。每纸接缝处最下方钤有”合同“、”水光竹色”二方骑缝朱印。拖尾有辛敬、释如璬,以及文徵明《渔父词》十二首,彭年、陈鎏、周天球、袁尊尼、王榖祥、黄姬水墨迹,吴门诸家题诗皆为吴湖帆后配。近代吴湖帆、吴征、张大千、叶恭绰、俞子才等题跋。
    《渔父图卷》画首隔水裱绫上有两条题签:一、《吴镇渔父图》。吴湖帆题:“此宫中旧签,据所见格式皆如此。甲戌(1934年)中秋重装时移于隔水绫。”二、《吴镇渔父图卷》。吴氏梅景书屋珍藏名画国宝。潘静淑记。引首裱纸为明代“金粟藏经纸”。引首隔水绫又有题曰:“吴氏文物四宝之一,元吴仲圭《渔父图卷》。吴湖帆记题,潘静淑同署。”拖尾纸上还有吴湖帆隶书:“天下第一梅花道人真迹。吴县吴氏梅景书屋永宝。”
    《渔父图卷》画首有吴镇行书柳宗元《渔父图》一文。但在传世的柳氏文集中并无此文。所以吴升在《大观录》中也怀疑说:“卷中有《渔父篇》(应为《渔父图》),款署‘进士柳宗元撰’。遍考《柳州集》,并无此篇,岂删逸耶?不知仲圭何从写入。然仲圭竟亦不自载名姓,何异也?岂梅翁自撰托名?狡猾耶。”吴镇何许人也?乃所谓一代隐逸高士,岂可能去做此类欺世盗名的“自撰托名”之事?此文十九乃托名臆造之作。此外,卷首柳宗元《渔父图》一文,与卷后吴瓘题跋的书法,疑似出自一人手笔。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仿荆浩渔父图  手卷 水墨纸本 1352年作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藏
    题识:1.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 2.重整丝纶欲掉船,江头新月正明圆。酒瓶倒,岸花悬,抛却渔竿和月眠。 3.残阳浦里漾渔船,青草湖中欲暮天。看白鸟,下平川,点破潇湘万里烟。 4.如何小小作丝纶,只向湖中养一身。任公子,尔何人,枉钓如山截海鳞。 5.极浦遥看两岸斜,碧波微影弄晴霞。孤舟小,去无涯,那个汀洲不是家。 6.雪色髭须一老翁,欲将短棹拨长空。微有雨,正无风,宜在五湖烟水中。 7.绿杨湾里夕阳微,万里霞光浸落晖。击楫去,未能归,惊起沙鸥扑鹿飞。 8.月移山影照渔船,船载山行月在前。山突兀,月婵娟,一曲渔歌山月边。无船。 9.风搅长江浪搅风,鱼龙混亲一川中。藏深浦,系长松,直待云收月在空。 10.舴艋为舟力几多,江头云雨半相和。殷勤好,下长波,半夜潮生不那何。 11.残霞返照四山明,云起云收阴复晴。风脚动,浪头生,听取虚篷夜雨声。 12.无端垂钓空潭心,鱼大船轻力不任。忧倾倒,系浮沉,事事从轻不要深。 13.钓得鲜鳞拽水开,绿萍漾漾逐钩来。摇赪尾,噞红腮,不羡严陵坐钓台。 14.五岭风光绝四邻,满川凫雁是交亲。云触岸,浪摇身,青草烟深不见人。 15.舴艋舟人无姓名,葫芦提酒乐平生。香稻饭,滑莼羹,掉月穿云任性情。 16.桃花波起五湖春,一叶随风万里身。钓丝细,香饵匀,元来不是取鱼人。
    题跋:△.余昔喜关仝山水,清□可爱。原其所以,出于荊浩笔法。后见荆画《唐人渔父图》,有如此制作,遂傚而为一轴。流散而去,今复见之,乃知物有会遇时也。一日维中持此卷来命识之。吁,昔之画,今之题,殆十余年矣。流光曷得,悲夫!至正十二年壬辰秋九月廿一日,梅花道人书于武塘慈云之僧舍。 △.梅花道人。至正十二年壬辰秋九月廿一日。

    此《仿荆浩渔父图》卷,所画渔舟十五艘,渔夫十六人,较上海博物馆藏卷多两人。卷后有张宁、卞荣、周鼎、徐守和、陈伯陶(二跋)等人的题跋。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秋江渔隐图  绢本水墨   纵189.1厘米横88.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江上秋光薄,枫林霜叶稀,斜阳随树转,去雁背人飞,云影连江浒,渔家并翠微,沙涯如有约,相伴钓船归。梅花道人墨戏。钤印:梅花庵(朱文)、嘉兴吴镇仲圭书画章(白文)
    《桐阴论画》称吴画墨汁淋漓,古厚之气,扑人眉宇。吴镇的绘画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明代沈周、文徵明等人多以他为师。《秋江渔隐图》画高山平湖,一叶轻舟随波荡漾。左方高岭斜耸,一道清泉顺势而下,注入平湖之水中。山脚林木郁然。前方乔松挺立,松下楼阁,洲渚芦荻摇曳。笔墨湿润雄秀,境界深远。在水的表现上,通过错落的横波,将湖水婉转地由近推远,避免了大面积水域的死板,又增加了层次感。山的描绘虽高耸峭拔,却因用笔的沉着圆厚没有险恶之意,山头苔点,墨韵自然,显然有自家笔法。令观者在高远、平远的构图中领悟自然的造化,进而和画家一起感悟渔人悠游闲适的情怀。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洞庭渔隐图  纸本水墨 1341年作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款识:洞庭湖上晚风生,风搅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花新,只钓鲈鱼不钓名。至正元年秋九月,梅花道人并书。钤印:梅花庵(朱文)、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文)
    元以前的画,多用绢作画本,线条较实,较湿。元人渐以纸作画本,笔中蓄墨水较少,所谓“干笔皴擦”,线条便显得较毛,较松,若有若无,笔墨的表现力更为丰富。但是在“元四家”中,似乎吴镇更偏好用实笔,湿笔,他的山水画绝大多数用绢作画本,而且好用秃笔中锋,勾皴的线条凝重厚实,而湿墨形成的水晕苍润,确也更适合表达他所喜欢画的“渔隐”题材。
    此图画嘉兴东洞庭的湖山景色,秋峦葱郁、长松劲拔,渔舟细小如叶在水面飘浮。构图用阔远的二段式,突出了江南山重水复的自然之美,内容亦为画家长年活动的湖泽沙渚,黄芦短荻。山石作披麻皴,再加湿笔浓墨点苔,充分发挥了水墨氤氲的特征,抒发了幽闲澹远的情致。幅上自题,诗意清新,坦言其志。元四家中唯有他家境清贫而又甘隐林下,性情孤傲,不为势曲。题款以草书书就,这在历来的山水画中可谓独树一帜。山水画自宋入元,由写实渐趋写意,但题字的书体大多为正楷、行楷,连杨维桢那样的行草也绝少,而纯以草书题画,似乎仅有吴镇。吴镇的画以雄强的秃笔中锋勾、皴、点,线条凝重爽利,顿挫极富节律。而他的书法亦然,纯正的中锋,提按顿挫,法度森严,与画笔极相吻合。其草书貌似跳动,其实用笔很沉着。吴镇题款的位置在画中往往居中,显示其无比的自信和匠心独运。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芦花寒雁图  绢本墨笔  纵83.3厘米横27.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题识:点点青山照水光,飞飞寒雁背人忙。衡小浦,转横塘,芦花两岸一朝霜。钤印:梅花庵、嘉兴吴镇仲圭书画章
    此图也是吴镇渔父题材之一,并与上图并合为四条幅,其创作年代应为同时。此图画远岫平溪、石滩丛树。溪中芦苇丛生,扁舟一叶。一人坐舟中抬头眺望,两只寒雁翱翔水面。芦苇渔舟用细笔勾描,远树滩头随意点染,笔法灵活,水墨湿润,意境幽深。画法与《渔父图》差不多,依然是用柔润的线条勾写,再加以披麻皴,罩一层淡水墨。淡水墨略分浓淡,以区分山石的凹凸向背。吴镇最为其明显特征是运用愈远愈高的构图手法。图画秋景渔父,芦苇随风摇曳,秋雁振翅而飞,静中有动。画面空灵,意境寒寂。画中的渔父坐在船头仰首观天,饶有情致。构图平中见奇,作者大胆地采用置景、平行的手法来表现空阔无际的水泊,利用横斜的微差和远近层次使其作不失于僵板。这是作者得益于长期在故里荡舟的观察和体验,故取于在平中出奇制胜,其难度比险中求稳更大,足见作者的艺术胆识。吴镇山水画的用墨技巧更可在本幅中领略到。他以淡墨勾、皴坡石,再以粗重的浓墨点醒画面,远山轻描淡写,一抹而过,长线画波,一反传统的画鳞波纹。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双桧平远图  绢本水墨   纵180.1厘米横111.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吴镇年轻时从毗陵柳天骥学“天人性命之学”,一意韬晦,隐居终身。除研究儒家经典外,旁通佛、道学说。常往来于嘉兴、杭州一带,以占卜为主。《双桧平远图》画平地上并立古桧两株,参天耸立,气势雄伟挺秀,下临坡石溪流,远山层叠,具有平远之势,笔力坚实,笔墨圆润。此为吴镇现存最早的山水画。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松石图  纸本水墨 1344年作   上海博物馆藏
   识:至正四年秋七月一日雨过,梅花道人戏墨。钤印:钤印:梅花庵(朱)、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
    此幅《松石图》凸现在视野中心的只是一棵松树,然而他画的不是直立挺拔的苍松,而是一株干如弯弓,枝干倒长的怪松,它巍然挺立,雄视万物,表现出一种世俗难以羁绊、常人难以匹敌的气慨。它的孤傲、不同凡俗正是吴镇抗怀孤德个性的自喻。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松泉图  纸本水墨 1338年作  纵105.3厘米横31.7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识:长松兮亭亭,流泉兮冷冷,漱白石兮散晴雪,午天风兮吟秋声。景幽佳兮足静赏,中有人兮眉长青。松兮泉兮何所拟,研池阴阴兮清澈底,挂高堂兮素壁间,夜半风雷兮忽升起。至元四年夏至日,奉为子渊戏作松泉,梅花道人书。
    此图以淡墨渲染山体,飞泉倒垂而下,旁边一株苍松枝干虬曲,苍劲刚健。吴镇在此画中即容纳了南宋骨体,又趋于温润,舍弃一味的刚劲清味,别具一格。苍松以淡墨写出树体,又以浓墨点苔,提写针叶,其余山木树丛直接以墨彩晕染点写,营造出水气空潆的景致。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双桧平远图  1328年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双桧平远图》,作于泰定五年戊辰(1328年)二月,是吴镇现存画作中最早的一幅。在巨大的画幅上画两株老桧并立于平坡上,顶天立地,占据整个画幅。造型盘曲遒劲,气势雄秀挺拔,使远处山峦、林木、村居蹊径,尽在其俯视之下。画中描绘秀丽的低峦平冈,丰茂的杂木丛林,满布湖泊溪涧略起丘陵的平原,一派旖旎的江南风光。图中桧树用勾勒染墨法,描绘精工,表现出桧树枝干的挺秀刚硬。树冠高高耸立,姿态虬曲若苍龙在天。远树简略双钩树干,枝叶用淡墨草草点成,旷远幽深。远山用淡墨轻染,若隐若现。下坡上多矾石,水墨密点小石的阴凹处,再用淡墨晕染,使山坡湿润融合。其带湿点苔,五墨齐备,天机一片。统观全图,笔墨圆润,多渲染,少皴擦,凹凸分明,层次细腻,可见吴镇湿笔重墨,大气磅礴的画风。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枯木寒鸦  水墨纸本
    钤印:梅花盦(白)  鉴藏印:石渠宝笈(朱)、乾隆御览之宝(朱)、三希堂精鉴玺(朱)、宜子孙(白)、若霭(白)、往岁珍藏(朱)
    此帧《枯木寒鸦图》绘三株枯木,生长于崎岖不平的陂陀上,依斜弯直,姿态迥异,其中两株有枝无叶,另一株尚有树叶,在树梢之上是辽阔的天空,有一大群寒鸦有的在树梢休憩,有的正在飞翔,朝树林飞来,几十只寒鸦姿态各不相同;坡岸下是浩渺的江水,对岸还有长短不一的芦草沙渚,动静结合,意境空幽苍凉,寂静而清朗。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溪山清远图 水墨纸本 1335年作
    题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元统三年冬十月,梅花道人。钤印:梅花庵(朱)、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鉴藏印:天籁阁、项墨林鉴赏章、项元汴印、墨林子、檇李、六艺之圃、云间马以德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雨歇空山 纸本水墨   (3565万元,2015年上海工美春拍)
    款识:雨歇空山较倍清,新泉一道出林声。坐深不觉忘归去,无数乱云岩下生。梅花道人镇。钤印:梅花庵
    传世元四家作品,以吴镇作品最稀见,现藏中外博物馆中其作品也是屈指可数,而且又以松梅竹石之类为多,山水或为小品,或为横幅,手卷。而此图《雨歇空山》一轴,却是全景式山水直幅,在内容画意上而言,绝非凡响。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渔父图  水墨纸本 1336年作
    款识:囗断烟波青有无,雾凋枫叶囗模糊。千尺浪,四腮鲈,诗筒相对酒得芦。至元二年(1336年)秋八月,梅道人戏作并题。钤印:梅花庵(朱)、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清溪钓艇  手卷 水墨绢本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中山图  手卷 水墨纸本 1336年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识:至元二年春二月,为可久戏作中山图。梅花道人画。钤印:梅花道人(朱)、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
    吴镇《中山图》。顾复《平生壮观》记:“…题款两行甚精。一派十余山头,或尖或平,或近或远,点叶树掩映于其间,不作大木水泉,貌得重山之杳冥溪径者。观此,觉元晖(米友仁)、彦敬(高克恭)落窠臼矣。”又安岐《墨缘汇观》记:“群山迭嶂,杉木丛深,通幅无一杂树,全宗北苑,用粗麻披皴法,山头苔点,横竖相间,众山之坳,突以浓墨晕二峰尖,低于四面,更为奇绝。按李竹懒《紫桃轩杂缀》引孙兴公《天台赋》,有倒影重渊,匿峰千岭之句,所谓匿峰者信然。此卷笔墨苍厚,气韵淳古,为仲圭杰作,不应作元人观,实得董元三昧。”引“倒影重渊,匿峰千岭”的确是宋元绘画难得一见的造景。此画作于至元二年(1336),吴镇57岁,不但是得董元三昧,已然自己修成正果。这种只画峰顶,到清初王晕,则成一岭独秀,归为学巨然。画赠葛千孙(1305年-1353年)字可久,应雷之子。时年32岁,知兵,善医。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山居图  水墨纸本 1336年作
    款识:至元二年孟春二日,梅道人戏墨。钤印:仲圭(朱)
    题签:元吴仲圭山居图真迹。天真堂。
    边跋:△.梅花庵主真迹。天全主人鉴定。钤印:枚孙(朱)
    △.鄙藏梅花盦所画山水近十品,皆不能出此画之右,洵神品也。惟藏巨师长卷,笔笔绝相类,知有自来矣。端方记。钤印:陶斋私印(白)
    △.东家车马何喧阗,丹青走乞铁限穿。笔端造化不矜惜,豪门贵戚输金钱。西家门巷迹寂然,案无珍食床无檀。老妻稚子相愁煎,人来一笔不轻与。十日五日榻壁眠,古来抱道多如此。闭户忍饥良友以,几人刮目破尘埃。真赏虽为俗夫喜,君不见,鼠足昏昏尘网间。真精拂拭惊愚顽,高岩巨壁神巑岏。其下绝壑蛟蛇蟠,一峰萧瑟云林寒。不有鉴拔归天全,予昭饱死空悬头。我为此语心骨酸,千秋万岁纵空言。当时抗脏梅花叟,能将笼纱雪壁看。梅道人此帧得之厂肆,审非耳目近玩,长歌志喜,从为斋中宝藏。时在咸丰庚申,龙壁山人书并识。钤印:王拯定甫之印(白)、茂陵秋雨词人(朱)
    △.元世祖、顺帝俱以“至元”纪年。仲圭生於世祖至元十七年庚辰,至顺帝至元二年丙子作此画,时年五十有七矣。焦藻观并记。钤印:祁焦藻印(朱)
    吴镇擅画山水、墨竹。山水画远宗五代董源、巨然,这在後代画史中多有评述,如元•夏文彦的《图绘宝鉴》论他“画山水师巨然。”明•何良俊《四友斋画论》云:“黄子久、叔明、仲圭(吴镇)皆宗董巨。”吴镇山水画中常见的披麻皴和矾头,即源自董、巨。同时他也近学同代的高克恭和赵孟頫,据载他与赵孟頫之子赵雍的外甥陶宗仪交往很密切,故当受赵氏画风影响,其作品中的诸多沙渚、丛树画法以及浓墨苔点、注重湿笔和用墨等特点,都反映了赵、高的影响。墨竹则远师文同,近学李衎,得写实之长。诚然,吴镇宗法前人能轶出畦畛,这得力于他对自然真景的观察,他游历水乡、青山,观赏玄妙观倒垂竹,并强调作画是“适一时之兴趣”,其画风必然自具新意。吴镇山水画的独创之处,一是重用墨,以湿笔积染较多,尤其是趁湿点苔法,更产生浑厚华滋的效果;二是构图追求奇险,有时岩峰突起,有时长松倒挂,有时平远逶迤,有时高远叠嶂,有时又局部取景,势逼眼前;三是草书题识,奔放不羁,欹侧披离,有力增强了画面气势。
    吴镇存世作品不多,最早见到的是1328年49岁时所绘的《双松图轴》,其余均为50岁以后所作。此幅《山居图》也属于较早时期山水画,画面绘杂树、竹林围绕,屋外小桥流水;中景两重山峦,陡崖平台,丛林流泉,楼宇隐现;远景数层峰峦,直插天际,景色密集,布局饱满。画面景致和布局十分类似五代巨然的《秋山问道图》,高山峻岭如“巨碑式”地矗立,山脚不直露水面,隐藏在近景的丛林和垒石、平坡之中。圆弧造型的山形、中景峦顶的诸多平台以及长线条平行的披麻皴,也均相仿佛,只是吴镇较少卵石矾头,苔点则稀而重。这些画法均与吴镇主宗董、巨的师承相一致,同时此图作于57岁较早时期,尚少后期重墨的自身面貌,而存较多宗法巨然的痕迹,从阶段上看也是吻合的。与吴镇同时期的作品相比较,也能看到很多的一致性。如作于同年(1336年)的《中山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圆弧形山峦轮廓用粗线一笔勾成,披麻皴较密,且粗重,然墨色均较淡;苔点则浓重,且多竖点;远山以浓淡水墨渲染;树木丛叶以横点为主,这些画法在《山居图》中都可以找到,稍有不同的是,《山居图》树丛有双勾叶、介字点、蟹爪枝等多种画法,并穿插有屋宇、小桥、流泉,景致和画法稍见复杂,然笔墨个性是一致的。此图再与稍後的1341年《洞庭渔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相比较,一河两岸式的布局是不同的,但远景山峦的形态,披麻皴法、浓墨苔点等画法仍相一致,只是在水墨渲染方面加重了,已呈现成熟风貌。其他还有1336年的《渔父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341年的《渔父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山水,在山石形态、皴法、苔点和树叶的点染等方面都有很多相同之处。《山居图》的款字作草书,兼具章草点划,显得较拙,与成熟期流畅、披离、自然、生动的草书有一定区别。然与同年的《中山图》卷、《渔父图》相比较,同样有带章草和具拙意的点划,尤其“至元”、“道人”几个字,分外相像,呈时期相同特色。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山窗听雨图  手卷 水墨纸本 1338年作   (1.725亿元,2016年北京匡时秋拍)
    款识:一林修竹护幽居,中有高人独晏如。坐爱小窗风日美,悠然不必问樵渔。至元四年夏五十日,梅道人。钤印:梅花庵(朱)、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
    《山窗听雨图》,宽28厘米,长203厘米,描绘了江南丘陵苍郁的景象。吴镇款中原来没有画题,“山窗听雨”为明代文学家王穉登命名。这幅作品作于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吴镇时年59岁,正值创作的黄金时期。
    此作为平远构图,起首处为起伏的山丘,又有溪边草亭,掩映在杂树之中,一童子执伞前行,屋内有高士凝神端坐,远岫云移,千峰如驶,绵亘不断,蔚为奇观。远山用大小米家法,与之相对,云气氤氲。近坡与远山之间近乎融为一体,近处的山石与远峰又形成呼应,间有湖面上停靠的渔舟,各种关系都得以联系起来,使得布局有一种聚而不散的联系。此卷用笔圆厚,先以中锋勾轮廓,再以湿笔披麻皴表现山石纹理,辅以湿墨点苔,因此显得非常厚重,描绘出了江南丘陵苍郁的景象。
   《山窗听雨图》卷后有元代顾安、唐元和王穉登的题跋,并且从创作之后开始就流传有绪,历经元代姚安道,明代李祺、袁忠彻、顾元庆、何良俊,清代庄冋生、宋荦、刘恕、陈长吉,多为历史上的著名收藏家。罗振玉、王世杰更是近代著名的收藏家。
    元以前的画,多用绢作画本,线条较实,较湿。元人渐以纸作画本,笔中蓄墨水较少,所谓“干笔皴擦”,线条便显得较毛,较松,若有若无,笔墨的表现力更为丰富。但是在“元四家”中,似乎吴镇更偏好用实笔,湿笔,他的山水画绝大多数用绢作画本,而且好用秃笔中锋,勾皴的线条凝重厚实,而湿墨形成的水晕苍润,确也更适合表达他所喜欢画的“渔隐”题材。吴镇的书法亦然,纯以草书入画亦是吴镇区别与他人的一大特色。纯正的中锋,提按顿挫,法度森严,与画笔极相吻合。其草书貌似跳动,其实用笔很沉着。吴镇题款的位置在画中往往居中,显示其无比的自信和匠心独运。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山水  设色纸本 1325年作
    款识:时乙丑二月,梅花道人吴镇仲圭作于天平寺,仿山樵于春露庵中。钤印:仲圭(白)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秋江独钓图 水墨绢本
    款识:雨歇空山■倍清,新泉一道出林声,扁舟不觉忘归去,无数乱云岩下生。梅花道人并题。钤印:梅花庵主(朱文)  鉴藏印:裴氏世宝(朱文)、裴景福收入壮陶阁秘笈(朱文)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桃源泛舟  水墨绢本 1342年作              山水  设色纸本 1341年作
    款识:山上迭迭倚晴霞,路转溪穷有渔家。渔父不知仙迹近,停桡谷口看飞花。至正二年春二月望后一日,梅花道人戏墨。钤印:吴镇之印   鉴藏印:汉阳万子星涛审定书画之印、汉阳万氏珍藏、于氏竹虚鉴赏印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山水 水墨纸本
    款识:漫言木石土坟,仝居到此无,飞红尽扫,涂策杖桥边,烟树近旧,山河用再千州蹟。梅花道人戏墨。钤印:梅花庵  鉴藏印:庞之阁收藏印、毕庞鉴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山水  水墨纸本
    款识:至正廿又二年,岁在壬寅秋九月,仿董北苑摹本陵波亭,梅道人戏墨。钤印:吴氏仲圭   鉴藏印:石渠宝笈、宜子孙、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宝笈三编、天香楼、五峰宝笈、子研观、希中之宝、平斋审定、鸣銮鉴定、曾归徐氏疆誃、娄东毕泷涧飞氏藏、项元汴印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清溪采菱图  手卷 水墨绫本 1342年作
    款识:至正二年九月四日,梅道人戏墨也。钤印: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梅花庵   鉴藏印:梁清标印、蕉林
    引首:梅道人清溪采菱图。戊寅四月,方孝孺。
    此卷由方孝孺题引首,卷后有沈周、方孝孺、文徵明、祝允明、黄道周、陈继儒、龚鼎孳、冒襄、石涛、石溪、王士祯、曾国藩等二十家题跋。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秋江载酒  水墨纸本 1343年作
    款识:至正三年秋八月,旧题秋江载酒图。梅道人试墨。钤印: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鉴藏印:金仝收藏、熙载平生珍赏、颂阁、湘云秘玩、程傅拙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松风飞泉 水墨纸本 1344年作
    款识:远山含翠树苍苍,六月松风洒面凉。坐觉已忘尘世虑,飞泉时引紫芝香。至正甲申夏日,梅道人戏墨。钤印:嘉兴吴镇仲圭书画印(白)  鉴藏印:黄山书房(朱)、群玉山人(白)、锺亨豪珍藏金石书画(朱)
    题跋:△.梅花庵主是吾师,水墨微茫一一奇。此纸拾他馀馥也,淡烟松树晚离离。沈周。钤印:启南(朱)
    △.道人家住梅花邨,窗下松醪满石尊。醉后挥毫写山色,岚霏云气淡无痕。曹南吴志淳。钤印:志淳(白)
    诗堂:梅华道人真迹。巨然衣钵唯吴仲圭传之,此图不当作元画观,乃北宋高人三味。董其昌观因题。 钤印:董玄宰(白)
    《松风飞泉图》作于至正甲申(1344年),绘杂树围绕,飞瀑流泉、高士闲坐清谈。
董其昌题诗堂。沈周,吴志淳题跋。吴镇,浙江嘉兴魏塘人,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道人,晚年亦号“梅沙弥”。工诗文,擅画山水、梅竹、树石。其画风对明清山水画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他与王蒙、黄公望、倪瓒同被称为“元季四大家”。书法善草书,笔法古秀苍劲,风神潇洒。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嘉禾八景  手卷 水墨纸本 1344年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题识:胜景者,独“潇湘八景”。得其名,广其传,唯洞庭秋月、潇湘夜雨,余六景皆出于潇湘之接壤,信乎其真为八景者矣?嘉禾,吾乡也,岂独无可揽可采之景与?闲阅图经,得胜景八,亦足以梯潇湘之趣。笔而成之图,拾俚语,倚钱唐潘阆仙《酒泉子》曲子寓题云。至正四年,岁甲申冬十一月阳生日,书于橡林旧隐,梅花道人镇顿首。
    1.空翠风烟。在县西二十七里,檇李亭后三过堂之北。空翠亭四围竹可十余亩,本觉僧刹也。万寿山前,屹立一亭名檇李。堂阴数亩竹涓涓,空翠锁风烟。骚人隐士留题咏,红尘不到苍苔径。子瞻三过见文师,壁上有题诗。空翠亭、三过堂、本觉禅寺、檇李亭、万寿山
    2.龙潭暮云。在县西通越门外三里,三塔寺前,龙王祠下。水急而深,遇旱则祈于此,时有风涛可畏。三塔龙潭,古龙祠下千年迹。几番残毁喜犹存,静胜独归僧。阴森一径松杉夜,楼阁层层耀金碧。祈丰祷旱最通灵,祠下暮云生。白龙潭、三塔湾、龙王祠、景德禅寺
    3.鸳湖春晓。在县西南三里,真如寺北,城南澄海门外。湖合鸳鸯,一道长虹横跨水,涵波塔影见中流,终日射渔舟。彩云依傍真如墓,长水塔前有奇树,雪峰古甃冷于秋,策杖几经游。长水法师塔前有仁杏,叶长生果实。真如塔、长水法师塔、彩云墓、雪峰井、五龙庙、鸯湖、双湖桥、鸳湖、金明寺
    4.春波烟雨。在嘉禾东春波门外,旧日高氏圃中烟雨楼。一掌春波,矗矗醝帆闹如市。昔年烟雨最高楼,几度暮云收。三贤古迹通歧路,社会活动窣堵,玲珑插壕罟。荷花袅袅间菰蒲,依约小西湖。三贤者陆宣公、陈贤良、朱买臣。濠罟、三贤堂、放生桥、梓檀祠、马场湖、盐仓、烟雨楼、陆贽祠、宣公桥、泰驻山、乍浦
    5.月波秋霁。在县西城堞上,下嵌金鱼池,昔李氏废圃也。粉堞危楼,栏下波光摇月色,金鱼池畔草蒙茸,荒圃瞰楼东。亭亭遥峙梁朝桧,屈曲槎牙接苍翠,独怜天际欠青山,却喜水回环。月波楼、金鱼池、水西寺、爽溪、祥符寺、仁寿寺、天福寺、梁朝桧、楞严塔院、九品观
    6.三闸奔湍。在嘉禾北望吴门外,端平桥之北杉青闸。三闸奔湍,一塘远接吴淞水,两行垂柳绿如云,今古送行人。买妻耻醮藏羞墓,秋茂邮亭递书处,路逢樵子莫呼名,惊起墓中灵。华光楼、端平桥、施侯祠、上闸、杉青闸、下闸秋、茂辅、吴江塔、震泽、洞庭山
    7.胥山松涛。在县东南十八里德化乡,山约百亩余,荷锸翁墓其下,子胥古迹也。百亩胥峰,道是子胥磨剑处,嶙磷响白石几番童,时有兔狐踪。山前万个长身树,下有高人琴,剑墓,周回苍蔚四时青,终日战涛声。石田、子胥试剑石、荷锸亭、胥山、存吾堂、白石祠、石龟、听云亭
    8.武水幽澜。在县东三十六里武水北,景德教寺西廊。幽澜井泉品第七也。一甃幽澜,景德廊西苔藓合,茶经第七品其泉,清冽有灵源。亭间梁栋书题满,翠竹萧森映池馆。门前一水接华亭,魏武两其名。武水、幽澜泉、景德教寺、吉祥大圣寺、魏塘、云间、九峰   幽澜泉乃嘉禾八景之一,而亭将摧。在山师欲改作而力不暇给。惟展图者思有以助之,亦清事也。梅华道人镇劝缘。
    《嘉禾八景图》作于元至正四年(1344),吴镇65岁,图绘当时嘉兴的八处风景名胜,即空翠风烟、龙潭暮云、鸳湖春晓、春波烟雨、月波秋霁、三闸奔湍、胥山松涛和武水幽澜。他年幼时曾在嘉兴春波门外求学,对这里的景观十分熟悉,因此前七个景点画的都在如今的嘉兴市区和郊外,只有第八个景点在邻县嘉善魏塘。
    《嘉禾八景图》把当时的名胜古迹尽收一幅,也是宋元嘉兴风光现存的唯一写照。此画最大的特点就是每段图画配上一段文字,画中各地名又一一标出。吴镇除了对这八个景点作了总括之外,还对每一个景点的地理位置都作了说明和介绍。
    《嘉禾八景图》虽然画于一幅长卷上,但景与景之间却各个分离。同时,在这幅作品中吴镇相当注重远近距离的表达,或由位置,或由墨色,或由线条的粗细、造型的变化来显示景物间的距离、物体的厚度。其中景物虽丰,安排自各成大段落,井然有序中又不致凌乱涣散,塑造的是烟波浩渺、峰峦隐现、清旷野逸之景趣。作品中的线条沉郁稳健,在笔中表现丰富的墨韵,颇见其个性。与此同时,吴镇在画中还融入了书法的笔意,追求诗的意境。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柳溪晚渡  水墨绢本 1345年作
    款识:奉为太无炼师观静堂作墨戏四幅,永为青云山中传诸不朽云。至正五年乙酉岁冬十月,梅花道人题。钤印:梅花庵、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鉴藏印:天赖阁、神品、子京、项元汴印、墨林秘玩、禳李、项墨林鉴赏章、子安珍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渔隐图  水墨纸本 1345年作
    款识:至正五年谷雨日,梅道人戏墨。钤印:梅花盒(朱)、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
    发轫于两宋之间的文人绘画,至元代乃臻于大成,特别是山水画,“元四家”更达到了完全成熟的境界,均具有不同的鲜明个性风格。吴镇的山水画风与其它三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从历史渊源而言,均来自五代时期的董、巨笔法的系统,然因各人的秉性差异,而使他们的作品无论从构图、取材、境界等各方面都各各相殊。黄公望与倪瓒偏爱用笔疏瘦,干笔皴擦的特点较为明显;而吴镇的笔性则较粗拙,且喜较浓重的墨色。吴镇一生隐居乡里,所交往者大都为道士、僧人,“隐逸”之士,由此足以看出吴镇的生活态度与艺术个性,他的作品大都以“渔隐”点题,自为情理中事了。纵然“元四家”山水的个性各之相殊,但却有共同点,艺术上均如王原祁评议的“情深流逸之致”。他们或喜画“渔隐”,或偏爱“山居”,均为江南人士的“隐逸”情趣在绘画艺术中达到淋漓尽致的表露;最终说来,亦为元代许多江南士人淡泊仕进得“隐遁”生活的真实反映。
    此帧《渔隐图》吴镇作于至正五年(1345)谷雨日,时年六十六岁。近景三五株苍松翠柏,或直立挺拔、俯势向上;或倚斜偃蹇、欲倒还立;或技条倒挂、曲折盘桓,这种在近景处绘几株大树打破山石、云雾、茅屋、芦草等的宁静平和,是吴镇山水画的独特风格,诸多作品中均有该作类似的布局。中远景云吞雾绕,峰峦起伏跌宕,山顶矾头层次分明。吴镇喜用湿墨,整体画面给人以“水墨淋漓幛犹湿”的感觉,墨气润泽灵动,格调简率遒劲,营造了一种凄清、静穆之境。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泉响空山  设色绢本 1346年作
    款识:竹桥横小涧,泉响落空山。惟有幽梅客。扁舟自往还。至正六年,梅花道人吴镇。钤印:梅花盦(朱)、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   鉴藏印:宣文之宝(朱)、八征耄念之宝(朱)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桃溪捐渔  手卷 设色绢本 1346年作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幽居图  水墨纸本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渔舟图  水墨纸本 1347年作
    款识:杜红兰碧满汀边,烟际平林似辋川。安得宽闲如此地,看山坐老夕阳船。至正七年正月廿有八日,梅道人戏墨。钤印:梅花庵、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鉴藏印:松年审定、松年鉴藏、宝月斋主人心赏、粤人谭敬印、龢庵鉴定真迹、三希堂精鉴壐、宜子孙、乾隆御览之宝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草亭诗意图  手卷 水墨纸本 1347年作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款识:依村构草亭,端方意匠宏。林深禽鸟乐,尘远竹松清。泉石俱延赏,琴书悦性情。何当谢凡近,任适慰平生。至正七年丁亥冬十月,为元泽戏作草亭诗意。梅沙弥书。钤印:梅花道人(朱)、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溪桥策杖  手卷 水墨纸本 1348年作
    款识:至正八年(1348)冬十一月廿又二日,梅道人戏墨。钤印:仲圭(朱文)
    引首:元梅花道人溪桥策杖图真迹神品。辛酉桂月,许槤。钤印:许槤私印(白文)
    题跋:吴仲圭,号梅花盦道人,又号梅沙弥,浙江嘉善人。元布衣,不祈荣利,以诗画自放。当时与盛子昭比邻,时人求盛画者多,若雁充厅,日不略给。仲圭穷巷萧然,乞画者希,妻子皆讪笑之,仲圭曰:五十年后或不尔。后果如其言。此卷山峦环俱在密树中,柏林高下俱似贞笔点出,墨气淋漓。董、巨根源实在于此,足以雄势一代矣。雪盦先生属,戊辰秋桼月。余杭褚德彝记。钤印:松窗安隐(白文)  鉴藏印:曾经雪盦收藏(朱文)、念圣楼收藏书画记(白文
    题签:元吴仲圭《溪桥策杖图》真迹。雪盦秘箧。戊辰秋中,松窗。钤印:褚氏(朱文)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鱼隐图  水墨纸本 1348年作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溪山高隐  绢本墨笔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梅花道人作。钤印:梅花庵(朱)、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
    吴镇画山水喜用湿墨,其实吴镇未尝不善用干墨,在吴镇传世几十余幅墨竹中,几乎全是用干墨画的,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之所以吴镇在山水画中多用湿墨,这与吴镇欲借山水画表达的境界有极大的关系。北宋山水画追求一种可游、可居之景,用笔用墨都服从于山水真实体感的表达;而元人则以山水为媒,追求一种有我之景,笔墨除用表现形体外,更是充作了情感流露的媒介。在元四家中吴、倪均以画水著称,倪喜用干墨,吴则喜用湿墨。倪用干墨草草点染,创造一种荒芜、澹泊之境;吴则用湿墨,渲染出一种凄清、静穆之境。细观吴镇每一幅山水画,都给人以“水墨淋漓幛犹湿”的感觉。无论是山、树、水,还是船、渔父、房屋,无论是近景,还是远景,均如淋浴在水中,从而更使远方景物有千里之遥,营造了一种凄清、幽旷、寂寥的艺术氛围。图中绘山中草木繁茂,栈道盘曲,山下溪水一湾,水榭隐现,极尽夏日深山苍郁幽深的气氛。画法大体从巨然之法化出,披麻皴较为疏朗,墨色也较为温婉湿润,故构图饱满而不至于迫塞。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溪山逃禅 水墨绢本
    款识:爱向山窗结静缘,不萦尘事学逃禅。茅堂只在云深处,门对清溪古树边。至正辛卯夏日,梅道人戏笔。钤印:梅花庵、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鉴藏印:万历御览之宝、安仪周家珍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苍山万叠图 水墨绢本
    款识:苍山万迭路应半,春到阳林鸟自啼。仙客欲寻仙馆去,不知花发在前溪。梅道人戏墨。 钤印:梅花庵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山水人物 1350年作                            春江垂钓图  水墨纸本 1353年作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峦光送爽图 水墨纸本
    款识:布谷声中雨乍晴,峦光送爽到轩楹。山家风物清幽甚,但作歌诗颂太平。梅道人戏笔。钤印:梅花陁(朱)、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
    御题:远岫云归腻雨晴,一川新爽拂檐楹。高松谡谡鸣幽籁,试问因何不得平。己亥暮春中殡,御题。钤印:乾(朱)、隆(朱)
    把元四家一起作些比较,论名声与影响,应该是黄公望(子久)首屈一指。黄不仅对於明、清两代山水画坛无数知名和不知名的画家产生过或深或浅的影响,就是与他同期或稍晚的如倪云林、吴镇、王蒙、陆广、马琬、赵原、陈汝言等,无不因师法子久而成名成家。若论功力与技法,王蒙堪称深厚而全面,他的作品最为多样,尤其是那千岩万壑、重峦叠嶂的繁山复水,其丰富的笔法墨色,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而论简雅高逸,无疑当推倪云林,其古淡的画格已经达到超凡入胜的境地,故谓之:独倪元镇不可学也。那么,吴镇最为出色,或者说有别於黄、倪、王之处何在?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生於浙江嘉兴。祖上曾为宋朝官员,而吴镇本人则大逆其道,他虽学而优,却隐居不仕,且从不喜欢交往达官贵人。黄公望则不然,只要有机会,便不放过与上层人物接触靠拢。吴镇也许是天性孤峭,也许是志行高洁,他平日所接近的,多是方外人士与隐逸文人,如释竹禅师、古泉讲师、松岩和尚、元真道士、诗人陶宗仪、画家吴鲳等。他每以梅花自况,在家园周围遍种梅树,除自号梅花道人外,又称梅花和尚、梅道人、梅沙弥。他不仅精通道、佛学说,还对儒家、理学颇有研究。他的画被认为极具“山僧道人气”。从吴镇所画题材多取渔隐独钓,也可以看出他的放逸情怀。正如他在一幅作品上的自题诗句:林深禽鸟乐,尘远竹松清。泉石供延赏,琴书悦性情。既不为官,又不从俗,有时便不得不以卖卜维持生计。他的画名逐渐大起来後,依然不肯介入官僚豪绅的交际圈,而遇有知己寒士,他则主动作画相赠。吴镇常常是自画自题,不似那三家,相互题诗赠句。尽管如此,黄、倪、王对他还是钦佩有加。黄子久曾云:是知达人游戏於万物之表,岂形似之徒夸,或者寓兴於此,其有所谓而然耶。可见他对吴镇的人品与艺术一样的推崇备至。倪云林亦有诗赞道:家住梅花村,梦绕白云乡。弄翰自清逸,歌诗更悠长。从中不难看出,梅道人於画之外,诗书造诣同样高妙不群。他的书法,在四家中堪称第一,尤其草书,可谓熔怀素、杨凝式於一炉,遒健十足而古雅有緇。他的诗,在《四库全书总目纲要》里已有定评:胸次既高,吐属拔俗。读他画上题诗,简直比比皆佳,如“放歌荡漾芦花风”,如“一叶随风万里身”,无不盎然而又飘然。
    此幅《峦光送爽图》为诸多藏家传承递接之珍品,有乾隆皇帝御题和诗一首於画端。画家虽谓“戏笔”,实则精心妙造。元画的典型特征,往往体现在景致愈远愈高,其实,也可以反过来说,愈高愈远。吴镇颇能在近坡与远峰之间构建高远相宜的视觉效果,并且善於通过劲拔的乔松古木将前後上下的峭石危岩、烟峦云峰形成对照,取得呼应。此图笔墨浓中有淡,淡中见浓,极富“元气淋漓幛犹湿”之意,显然,这是汲取董源之法,而画面长线短皴,枯湿并举的笔势,则近似巨然画风。不过,比之董、巨,既少了些明晰,又多了些温润,因而愈发显得沉郁朴茂。在元四家中,若以浑然天成,雄强豪放而论,吴镇的作品或许当拔头筹。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赤壁胜游  手卷 水墨纸本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溪山高隐  手卷 水墨绢本 1350年作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崇冈密林 水墨纸本
    款识:树密多因雨,山空半是云。危楼临绝巘,烟水碧氤氲。至正庚子春日,憩于樵李之春波亭中。梅道人戏墨也。钤印:梅花庵(朱文)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烟岚叠翠图  水墨绢本 1351年作
    款识:耕夫博征素爱余画,久未应命。今同游钟零,漫写此图以赠之。至正十又一年夏暮中浣,梅道人吴镇墨。钤印:梅花道人  鉴藏印:冯翊堂雷氏杨震鉴藏书画印、雷鸣珍藏、聚珍轩、吴氏筠清馆所藏书画、雷氏家藏、齐东陶父、米万钟印、海滨病史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溪径通幽 水墨绢本 1352年作
    款识:至正壬辰新夏,临北苑法,并书楼攻愧句。梅道人戏墨也。钤印:梅花庵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山水  手卷 纸本 1352年作
    款识:至正壬辰夏,梅道人戏墨。钤印: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文)
    引首:梅花道人真迹。陶斋尚书藏。铜梁王瓘。钤印:王瓘私印(白文)
    题签:梅花庵主山水卷,子羽画师宝此有年,忽赠云谷。秉绶记之,嘉庆八年九月十九日。钤印:墨卿(朱文)

    题跋:1.此卷山法、水法、树法纯乎北苑,且庐舍、人物位置潇洒,气韵高古,有唐贤遗榘。余初展阅,疑为董源所作,图穷知是梅花老人暮年笔。梅花老人之山水,至斯卷而大备精诣。余阅真迹多矣,无出此卷右者。石田翁一生研究,亦仅得十之二三耳。世有精鉴者,必不汅余言。甲子冬至前六日,吴兴蔡之定识。钤印:之定(朱白文)
    2.此卷细玩,蹊径非北苑,辨图中杂以米法,正如唐王洽之泼墨,直入化工,真以造物为师者也。余曾见巨公《秋山图》,也参用此法,乃知梅老此迹有兼长,神技也,如南宫特分董、巨之一体尔。嘉庆甲子冬至前二日,国子监司业兼修实录,德清蔡之定重观并识,呵冻书。钤印:积古山人(朱文)、之定(朱白文)、生甫(朱文)
    3.曩闻家仲圭此卷藏吾乡吕子羽家,予故识子羽深,以未得见为恨。去秋,云谷农部来都门,出以相示,乃知已归云谷子羽。云谷俱精绘事,子羽能不滞于物,又不至使此宝有暗投之叹。云谷能宝其所宝,七千里外携以自随,顿使予十年前积想之手,一旦快睹,其乐无量。仲圭画,予所见为云谷旧藏《山水册》二十帧、温舍人汝述藏《水山册》十帧,及予家《墨竹卷》,及此而四,皆最精,能者然无逾此本矣。墨缘胜事,良非偶然,故得俻志。嘉庆乙丑二月十八日,石云山人借观于桐寿山房,时春风初煦,笔研皆润也。吴荣光并记。钤印:吴荣光印(白文)、荷屋(朱文)
    4.此梅道人晚年仿北苑之作,树法、人物有类石田翁耳。石田翁山水从梅道人得笔,但石田画法无此雄浑,流行自在之妙矧此,笔墨融郁,已臻化境。仲圭真迹,此为海内第一神品。云谷得之,允宜宝也。卷陬宋葆淳识。钤印:宋宝淳印(白文)、卷陬(朱文)
    5.嘉庆乙丑花朝,钱唐陈嵩庆观于桐寿山房并记。钤印:陈嵩庆印(白文)
    6.丁丑十一月初三日,义州李葆恂审定。
    7.光绪丁未十二月仁和,王燮、南皮张彬、吴江沈塘、马佳德谦、衡水孙桂澄、福山王崇烈同观。崇烈记之。
    鉴藏印:静缘斋(白文)、伊秉绶印(白文)、邻谢(朱文)、吴荣光印(白文)、东梧居士(朱文)、叶万龙鉴藏(白文)、卢邦杰印(白文)、佰材(朱文)、子韶审定(朱文)、南海叶氏云谷家藏(朱文)、云谷曾藏识者宝之(朱文)、伍元蕙俪荃甫评书读画之印(朱文)蔡之宝鉴真(白文)、积古山人(朱文)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小阁赏梅  设色绢本
    款识:林下仙姿缟袂轻,水边高韵玉盈盈。细香撩鬓风无赖,瘦影涵窗月有情。梦断罗浮春侣远,雪消姑射晓寒生。飘云自避芳菲节,不为高楼笛里声。梅道人。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疏林幽居图  水墨纸本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秋江独钓图  水墨绢本                                                    松峦图 设色纸本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溪山独钓  水墨纸本               秋林幽居  水墨纸本 1355年作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草堂图  手卷 水墨纸本
    此卷由马颂汉题引首,陶振、陈汝言、陈基、俞和、王一鹏题跋。周公理老师谓:此卷笔精墨妙,飘逸秀润,一反梅老风格。徐复观教授谓:就画论,平淡中而山长水远,无斧凿,是佳作。真的成分高,俞和等题字,笔触流畅,无造作,假的成分低陈荆鸿词文谓:全卷气韵生动,笔法高古,题款刚劲苍拙,询乌梅道人手译也。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山水  手卷 水墨绢本
    款识:至正廿又五年夏四月,梅道人戏墨于檇李之春波楼中。钤印: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文)  鉴藏印:曾在梁林家(朱文)、永存珍秘(朱文)、子山(朱文)、宝兰山馆(白文)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知音图  设色绢本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诸葛武侯遗像  纸本设色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墨竹图  手卷 水墨绢本 乙丑(1325年)作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墨竹  水墨纸本 1337年作
    款识:至元丁丑岁除夜漫兴。梅道人戏墨。钤印:梅花庵(朱)、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
    题跋:昔季艤棹潇湘渚,醉倚蓬窗画图里。鹧鸪啼处晓云昏,凤毛乱落春江雨。云间沈度。钤印:沈民则(白)
    诗堂:△.冰轮西转,玉绳横何处。紫鸾嘶玉笙,却友侞烧烛罢。石龙风雨作秋声。老铁桢在云间小蓬台试老址颖。钤印:杨廉夫(白)、铁史(朱)
    △.记得当年侯凤鸣,风前律吕又成声;而今画里重观省,碧玉黄金自间生。八十翁徐宪。钤印:水辰(朱)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偃松图  手卷 水墨纸本
    款识:偃松图。坡翁之作,镇记。钤印: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梅花盦(朱)
    题跋:1.眉山学士点染绝,满幅潇湘工竹石。源流直与古人同,荆关董巨谁能匹。后来作者吴仲圭,铁画纵横称老笔。岂是前身及后身,风流两代推双绝……即今文藻重品题,短轴横开凭鉴识。右梅道人《临东坡居士偃松图》,笔力超迈,神气隽逸,为作是歌题于卷末。洪武(1378年)戊午春二月,栖碧华幼武,书于春草轩。
    2.族祖栖碧公,其少年时博雅好古,喜法书名画,与吴兴吴仲圭、吾邑倪云林两先生为忘年交。国初时,两先生殁,栖碧漠然无知,已取两先生遗墨什袭宝藏。其诗学长庆,书法极似云林,盖意绪格调与清閟主人师友之间,不忘同调也。沧桑变易,以至于今,流风余韵令人可仰,况同枝之裔哉。弘治十二年(1499年)重九前二日,汝德识。钤印:华汝德印(白)
    3.此卷为余祖补庵公故物也。余幼时犹及见之。申酉以来,沧桑屡易,凡法书、名画、彝鼎之属,散佚殆尽。乃今春于友人斋复覩此卷,墨迹犹新,风流如昨,独是补庵公能收先世之迹于一室之中。而为子若孙者,不能保先世之泽于百世之后,是则可慨也。夫岂独人琴之感哉。顺治十一年(1654年)清和节,长发记。钤印:长发(白)、沧江(朱白)
    4.梅道人《临东坡居士偃松》图,历四百九十余年,吾祖栖碧公诗亦世所称重,书画并传。道光戊戌(1838年)秋,见于族处,以三十缗购得之,珍藏勿失云。文瑛、文彬湛恩谨识。钤印:武陵凡人(朱)
    5.余乙卯冬,在翁覃溪阁学苏斋见坡公《偃松图》,奇古横逸,真墨宝也。后阁学又得公偃松屏残字,并装成卷。余曾题七古其上,今忽忽四年矣。乃复得见梅道人此本,宛然如逢故物,又有栖碧公题诗其上。愿华氏子孙世世宝之,毋为巧偷豪夺者所觊觎也。嘉庆三年(1798年),岁在戊午春二月,钱塘吴锡麒跋。钤印:吴锡麒印(白)
    6.梅道人《临坡仙偃松图》,遗貌取神,无复自家笔,非具眼罕识其真。明初栖碧翁手题长歌于后,盖华氏数百年物也。昔华坡求访先世翰墨,劳费不赀,特葺保墨阁藏之。此卷虽非阁中所弆,而其为世守之珍则同。退安通守出视予,予梅花庵乡人也。覩真迹为多,故喜而识之。嘉庆辛酉(1801年)孟陬十日,白驹居士沈叔埏,书于章江行馆。钤印:沈叔埏印(白)、带湖(朱)、乐易(朱)、词赋通籍(朱)鉴藏印:侗初心赏(朱)、曾氏鉴赏(朱)、开元读画(朱,二次)、曾氏金石书画(朱)、伴君堂(朱)、德风□斋(朱)、希世□(朱)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荔枝图  手卷 设色纸本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墨竹  手卷 水墨绢本 1341年作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墨竹图  手卷 水墨纸本 1342年作
    款识:至正二年冬十月廿又一日,奉为竹叟讲师清玩。梅道人戏墨。钤印:梅花庵、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引首:接武文苏。罗振玉篆题。钤印:罗振玉印、字曰僧虔
    后纸:1.吴仲圭墨竹之妙,真是与可後身,此卷尤为合作。漫题一诗,以志眼福。万历甲辰(1544年)三月之望,王同祖书。钤印:王同祖
    2.画竹宜於直幅而难於长卷,故元明诸家写竹,每于长卷作竹谱。予平生所见梅道人画竹亦多作尺幅而题字其中,书画相兼。盖避难就易,大家亦不能免。此卷长几逾丈,元气淋漓,以视李息斋、管道昇,不仅方驾,殆欲过之。后人惟夏太常能得法,明中叶以後,无能嗣意者。川口先生一见激赏,可谓真鉴。壬子(1912年)三月,上虞罗振玉书后。钤印:罗振玉
    3.国初收藏家推卞、梁、宋三家,卞氏所藏後入天府,石渠宝笈所载多卞氏物;梁蕉林先生所藏多为安麓村所得;宋氏西陂所藏多流入江南,半归劫火。此卷予得之梁氏後人,盖藏之僧寺丈室中者。此卷外,尚得数画,并佳品也。今故家所藏能二百余年者,恐不可再见,揽卷为之怃然。振玉又记。钤印:玉简斋
    4.昭和丁丑(1937年)白露,长尾甲。钤印:雨山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墨竹图  手卷 水墨纸本 1342年作
    款识:至正二年秋八月,书于墨花盦,兼试李廷珪墨,梅道人。 梅老。 梅道人。钤印:嘉兴吴镇仲圭书画章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风竹坚石 水墨绢本 1341年作          竹石幽兰 水墨绢本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竹石图  水墨纸本
    款识:轻阴使绿垂,清风翻紫萚。未参玉板师,先放扬州鹤。梅花道人戏墨。钤印:梅花庵、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梅花 水墨绢本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竹石图  绢本水墨
    款识:不是梗楠作栋梁,幽闲合在白云乡。平生无意夸虚术,却被风吹韵出墙。梅花道人。钤印:梅花庵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竹石图  水墨绢本
    款识:凉阴生研池,叶叶断可数。京华客梦醒,一片江南雨。梅道人戏墨。钤印:梅花庵、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竹石图  水墨纸本
    款识:逸韵入高秋,寒影逝湘水。日午晚风凉,清吟为谁起。梅道人晚兴佳哉。钤印: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竹石图  水墨绢本
    款识:露吟清秋夜,琅玕月影残。高风多劲节,不怕五更寒。梅花道人戏墨。钤印:仲圭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古木幽篁图  水墨纸本                       竹林夜月 立轴 1342年作
    款识:修篁含细香,微雨湿荒树。十年山中游,得此幽贞趣。梅道人戏墨。钤印:仲圭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竹石图  水墨纸本
    款识:抱节元无心,凌云如有意。寂寂空山中,凉此君子志。梅花道人戏墨。钤印:吴镇之印(白文)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墨竹坡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题识:与可画竹不见竹,东坡作诗忘此诗。冰蚕绕茧秋云薄,戏作渭川淇澳风烟姿。纷纷苍雪落碧箨,谡谡好风来旧枝。信看雷雨虚□夜,拔地起作苍虬飞。梅华道人戏作于春波客舍。钤印:梅花盦、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此图绘平坡拳石,竹枝斜垂。图中平坡直以淡墨晕染,拳石则重墨勾画轮廓,复以浓淡相间的墨色加以皴染,笔墨浑厚苍润。画面上方几茎竹枝斜斜垂入画面,不仅得“意在画外”之趣,且其插入的角度与取倾侧之势的坡石相呼应,使画面趋于平衡。整体画面欹中寓平,稳中求变,表现出作者控制全局的高超技巧。全图取景简洁,意境清幽。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多福图 纸本墨笔    天津博物馆藏
    款识:长忆古多福,三茎四茎曲。一叶动机舂,清风自然足。梅花道人戏墨。钤印:梅花盦、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墨梅流派的发展,从释仲仁开始,在写实的形态上以清淡疏简为宗。至扬无咎,更把仲仁的点墨变为直率的带有飞白的用笔。
《多福图》以墨笔绘树石丛竹,格调简率遒劲,信笔挥洒,墨色淋漓,布局错落有致。吴镇在画古梅的枝干时,显示了能放能收、力能扛鼎的沉郁超旷。此图表现老梅一枝,峭石一块,疏竹一丛,显得老辣沉浑。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牡丹  水墨纸本 1347年作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知音图 水墨纸本                          青云直上  水墨纸本
    款识:与可画竹不见竹,东坡作诗忘此诗。秋蚕绕茧秋云薄,戏作渭川淇澳风。烟姿纷纷苍雪落,碧箨谡谡好风来。旧枝信仓雷雨霞,□夜拔地起作苍虬飞。梅花道人,戏作于春波客舍。钤印:梅花庵、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希之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墨竹  手卷 水墨绢本 1347年作
    款识:1.梅道人戏墨。 2.梅道人戏墨。 3.至正七年五月廿六日也,梅道人作。  鉴藏印:梅君审定、仙山堂印、文徵明印、梅君、传是楼、衡山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墨竹谱  手卷 水墨绢本 1348年作
    款识:至正八年八月朔日,寓嘉禾春波桥饮水老人家,拟文与可笔意作此谱。梅道人识。
    这件《墨竹图卷》,纵33厘米,横533厘米。展卷为“梅道人录”墨竹画的要决,独推文同“天纵之才”、“生知之圣”,即刊本《文湖州竹派》中的相关论述,而文字稍有出入。嗣后写墨竹六段,第一段文同雨微风亦微、静中生动竹;第二段晴梢有风掣之势竹;第三段一片江南雨竹;第四段四时清风竹;第五段仿李衍诗意;第六段春笋坡竹;卷末署款作于“至正八年八月朔日”,为公元1348年,吴镇69岁。每段题识下钤印两方,朱文“梅花盦”,白文“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此卷上世纪前半期为上某世家大族所藏,曾经陈半丁过眼,每段钤有陈氏印两方,其下又另有他人鉴赏印。试与传世的各大博物馆所藏吴镇墨竹相比较,从钤印、题款的书法和墨竹的组织形态、笔墨的抒写性格,以及绢的质地和包装、印色和墨气在绢上的沉淀、起霜,皆吻合无间,其坡地、苔草的画法,更与其山水相一致,当是可信的真迹。谢稚柳先生曾论吴镇的墨竹,认为“他写实的方式,是比较粗枝大叶的,他组织竹的形体,阔略随意。显然,他不想在这方面投下多大的注意力,把枝叶间的繁文细节作周密的交代。而刻意于老辣的笔意,对于竹的风情雨意,客观的表达,不免过于删繁就简,脱略形迹,因而妨碍了神情的发挥。这里不是说他老辣苍茫的笔意,有什么不到之处,而是说他的艺术创造性,显得过于朴质了一些、简括了一些”。证之此图,正是“粗枝大叶”的“阔略”形体和“老辣苍茫的笔意”,也即当时人所讥的“酸馅气”。而缅想当年的吴镇,满腹经纶却无可施展,以他胸中的抑郁,与“荒滨寂乡”中“幽远闲放”的竹子相发明,所表现出来的,当然只能是这样的形体和笔意。传世吴镇款的墨竹膺品,多为修饰整饬的形象和笔墨,风格与李衎、顾安、夏昶相近,只是笔性更刚一点,显然这一切,与吴镇的性格是风若牛马的。虽然是“粗枝大叶”,但由于他有着对生活真实、一枝一叶的真切体验,使他胸有成竹,并在法度中用功夫,然后加以概括、脱化,所以而能叶叶着枝、枝枝着节,即使笔有不到,意却绝不含混不清。传世吴镇款的墨竹膺品中,还有一种极其放纵而且粗疏的,风格与明后期以降的文人写意即通俗化的墨竹相近,显然这一切,与吴镇的性格更如云泥之别。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墨竹  水墨纸本
    款识:五月云林月雨歇,时修新长凤凰枝。从教好客频频至,葫笔留题百虹诗。梅道人戏墨。钤印:梅花盦(朱)、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墨竹  水墨绢本
    款识:相逢盡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見一人。梅道人戲墨,客至即去而書也。钤印:梅花盦、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墨竹  水墨绢本
    款识:晴霏光煜煜,晓日影瞳瞳。为□东皋尘,何如北窓风。梅道人戏墨。钤印:梅花盦(朱)   鉴藏印:大风堂珍藏印(朱)、大风堂(朱)、大风堂长物(朱)、葱玉秘玩(朱)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墨竹  水墨绢本
    款识:酒酣写暮枝,叶叶春风起。欲扫石床云,徘徊月明里。梅道人墨戏。钤印:梅花盦(朱)、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风竹图 水墨绢本
    款识:落落不对俗,娟娟净无尘。缅怀湘渭中,岁寒时相亲。梅道人戏笔。钤印:梅花盦(朱)、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
    梅花道人遗墨汇集,吴镇题画诗作,集腋成裘编为二卷。后收入钦定四库全书集部五,别集类四,题竹诗十二首,其中是一首为风竹图的内容:落落不对俗,娟娟净无尘。缅怀湘渭中,岁寒时相亲。此幅风竹倜傥,书法草而逸气,绢墨年份亦盈古气,得之宝之。
    吴镇,精写竹,师李衎,晚年则专写墨竹。墨竹宗文同,为文同后又一大家。善于用墨,淋漓雄厚,为元人之冠。兼工墨花,亦能写真。同以竹掩其画,镇以画掩其竹。其画虽势不能夺,唯以佳纸笔投之,欣然就几,随所欲为,乃可得也。诗词风格简劲奇拔,感情真挚,常以比兴自吐胸臆,接近陶潜诗风,外示平淡而内实郁愤。书法能结合王羲之和怀素之长而自具面目。每作画往往题诗文于其上,或行或草,墨沈淋漓,诗、书、画相映成趣,时人号为“三绝”。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篔簹清影图  纸本水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墨竹在北宋时已有。到了元代,异族统治中国,南宋遗老多洁身自爱,不肯替元人作鹰犬,对那些变节求荣的南宋旧臣,更是鄙视不齿。翠竹天生虚心而有“节”,宁折不屈,不畏霜雪,终年长青,被以节操自律的士人,用来作舒情寄意的对象。元时画幅上题诗已极普遍。画上几竿竹,题上一首诗,或发泄心中的感想,或排遣一时的逸兴。画出来的竹,有些仅求适一时的兴趣,不求形似,作者常常自题为“墨戏”。这种“墨戏”多数是水墨画,其最早之源流,可以上溯至北宋时代,当时文同以水墨画竹,米芾、苏轼等又提倡“文人画”。到了元朝,这种传统大为发扬。每个画家差不多都兼工水墨“四君子画”,名之为“墨戏”。亦即以游戏态度作的画。吴镇说:“墨戏之作,盖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倪瓒说得更加清楚:“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又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幅《篔簹清影图》就是墨戏。
    画名中的“篔簹”是竹名,作者的款识中有“篔簹一谷老烟霏”之句,篔簹谷在陜西洋县,谷中多竹,宋代画竹名家文同曾在此建筑披云亭。此图画风中竹梢一枝,构图十分简练,全以浓墨画成,笔劲墨饱,显得神采焕发。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风竹图  水墨纸本
    题识:雅阴护绿苔,清风翻紫箨。未参玉版师,先放扬州鹤。禅梅道人戏墨。钤印:梅花盦、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鉴藏印:太上皇帝之宝、古希天子、乾隆鉴赏、寿、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御览之宝、寄、墨林山人、子京所藏、石渠定鉴、宝笈重编、携李、项子京珍藏、项墨林鉴赏章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竹石图  水墨绢本 1350年作
    题识:东坡先生观湖州日,游河道南山。遇风雨,回憩贾耘老溪上澄晖■,命官奴执烛,画风竹于壁间。后好事者剜石置郡庠,事游璀下,因摩挲断碑,不忍舍去,每返忆之,辄为摹画,仿佛万一。今复作此,以识岁月也。至正庚寅夏五。梅花道人作。钤印:梅花道人(朱)、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仿东坡风竹图  纸本墨笔 1350年作   250.4×54.1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题识:东坡先生守湖州日,游何道两山,遇风雨。迴憩贾耘老溪上澄晖亭,命官奴执烛,画风竹一枝于壁间。后好事者刻于石,寘郡庠。予游霅上,因摩挲断碑,不忍捨去。常忆此本,每临池,辄为笔游而成,仿佛万一。遂为作此枝以识岁月也。梅道人,时年七十一,至正十年庚寅岁夏五月十三日竹醉日书也。钤印:梅花道人(朱)、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
    题跋:梅華庵主仿東坡《風竹》一枝,用筆勁而雅,深得長公遺意。先君子藏盦主畫佳者,為絹本山水一軸、紙本山水手卷一,及此而三,今均在余處。病起展視,追想當年與南弟侍立時,評論三者之高下。事隔三十年,南弟去世而已三年,惟此畫無恙,不禁慨然。平子題,丁卯正月。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新凉图  水墨纸本 1350年作
    题识:新凉透巾毛緑寒,攒眉阁眵鼻孔酸。疏襟飘飘不使暖,绝风双袖何其宽。我欲赋归去,愧生三径就荒……梅道人老矣,戏墨,时年七十有一岁。钤印:梅花庵、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吴镇精写竹,师李衎,晚年则专写墨竹。墨竹效文同,为文同后又一大家,俱臻妙品。善于用墨,淋漓雄厚,为元人之冠。兼工墨花,亦能写真。因他变法自成,文同以竹掩其画,吴镇则以画掩其竹,尤其画墨竹,其画山水,则以苍古沉郁取胜,常用披麻皴。为人孤洁,索画者虽豪贵不能求,唯以佳纸好笔求之,欣然就画。时人称为“三绝”。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四友图 水墨纸本 1350年作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墨竹图  水墨绢本 1350年作
    款识:陶泓磨松吐黑汁,石角棱棱山鬼泣。风梢呼梦暮雪冷,露颖溥空晓云湿。筼筜一谷老烟霏,渭川千顷甘潇瑟。何如置此脱窗前,长对诗人弄寒碧。梅花道人戏笔晚风清处,庚寅夏六月。钤印: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墨竹图  手卷 水墨纸本 1350年作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墨竹图 手卷 水墨绢本 1350年作
    题识:△.晴飞光煜煜,晓日影瞳瞳。为问东皋尘,何如北窗风。梅道人戏墨於醉李春波门笑俗陋室,老饮冰先生以樗翁所出笑俗二字木刻示余。揭之陋室,为问俗之移人而贤者犹不能自免,而况愚者而能免之乎俗之可笑不可笑,何则然而俗之果可移人而人果不可移俗者乎使其喜名者而乏才识,喜利志而尚浮华,皆习俗移人而然焉。间有堕於其中而自觉者,得非心出天赋人能移俗者至是乎俗果可笑乎果不可笑乎因诵东坡诗,得“士俗不可医”之句。先生乃掀髯大笑,捧腹出门疾走而去。余遂歌曰:我有渊明琴,长年在空屋。客来问宫商,胡卢扪轸足。幸俗不可医,那使积习熟。我惭疲欲眠,清风动修竹。梅道人戏墨。
    △.孔子适卫,公孙青仆子在淇园。有风动竹,萧瑟团栾之声,欣然忘味,三月不肉。顾谓青曰:人不肉则瘠,不竹则俗,汝知之乎梅道人写至此乃遂写竹以破俗云。至正庚寅夏五月,时宿雨未霁,劳倦少息。
    △.鲜於伯机题高房山墨竹诗云:凉阴生研池,叶叶秋可数。京华客梦醒,一片江南雨。至正十年夏五月九日因雨孤坐,捉笔写此以识岁月。梅道人戏墨。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川千顷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於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玄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於予亲厚无间如此也。梅道人为佛奴画竹谱,书此记於卷首。至正十年庚寅夏五月十日雨窗笔。钤印:梅花盦(朱文)、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朱文)
    引首:竹深留客处。丁卯(清嘉庆十二年 1807)之秋,山舟梁同书。钤印:山舟(白文)、梁同书印(白文)
    中国人画竹,一般认为起於唐朝。翠竹、松柏与梅花皆比之岁寒君子,被誉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的喜爱,常常将其比喻为人之气节。吴镇禀性孤耿,终生不官,也不与权势往来,气节高尚,他所绘之画,宁肯不为时人所赏,也决不随俗以处,这些正是酷爱竹和画竹的所在,以竹来喻以自己的人品高洁。
    此《墨竹图》卷,共分为四个段落,每段竹後都有题语,分别为“晴飞光煜煜”、“孔子适卫”、“鲜于伯机(鲜于枢,元书法家)题高房山墨竹诗”、“汉川修竹贱如蓬”等诗和文,以记述四段竹成的有关故事。四段图皆画於元至正十年(1350)五月九、十日前後数日,为吴镇晚年的重要城作,被称为神品、极品。四段墨竹的风姿各不相同,通过对用笔的控制,使墨随之产生出浓淡不一的形态,墨色也呈现出有机的节奏感。竹叶随着墨势的走向,产生出长度,使之变长、变窄,竹叶排列参差均匀。这种画法,正是与吴镇书法中出现的一些形态相似的笔锋,如捺画、撇画,与竹叶的形态甚为相似,这种用笔,应是书、画之间的有机交融,使画面富有节奏感。吴镇在四段中所题诗文中,多有“戏墨”、“梅道人戏墨”等语。但四段竹谱确画得十分认真,很有章法,功力独具,决不为随意涂抹。画竹,他自己在《竹谱》中写道:“如墨竹,稦、节、枝、叶四者,若不由规矩,徒费功夫,终不成画。画濡墨浅深,下笔有轻有重,逆顺往来,须知去就,轠淡粗细,便见枯叶,仍需叶叶着枝,枝枝着节,……使笔笔有生意,面面得自然,四向团鵮,枝叶活动,方为成竹。……必使疏不至泛,繁不至乱,翻正向背,转侧低昂,雨打风翻,各有法度,不可一例涂去,如染皂绢然也”。吴镇在《书画题跋记》中也说“墨竹之法,作稦、节、枝、叶而已,而叠叶为甚难,於此不工,则不得为佳画也”。所以吴镇的“戏墨”涵咏着深刻的艺术修养,也揭示着艺术家的自我尊严。
    元朝人画竹者,柯九思、李珩、吴镇等最为有名,也称“湖州竹派”。吴镇曾画过数本《竹谱》,其中元至正十年(1350)为他的儿子佛奴所作的长篇巨册《竹谱》图册(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吴镇晚年的重要城作之一。在《竹谱》中,不是用浓淡墨绘於某一固定的位置,而是通过用笔的节奏,使墨色随机产生出浓淡不一的形态,从而产生出丰富的节奏感。在这本图册中,每图之後,均写有大量的题跋,系统记述了他画竹的经验、方法和创作理论,为画竹图论之重要著作。他所绘竹石图的题诗,时人将其诗、书、画、合称为“三绝”。吴镇的绘画,对明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明代画家中,最能得吴镇笔墨真传的是沈周,沈周的画大多为湿笔、重墨,水墨饱满。董其昌也从吴镇学到不少精华。清初的四王、吴恽,也从吴镇绘画中受益。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潇湘墨竹  手卷 水墨纸本 1350年作
    款识:△.至正十年夏五月一日,梅道人,年已七十一矣。试貂鼠毫笔淡冲焦墨,补临语,梅道人戏墨。钤印:梅花盦、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有何之地人不似,与况轩窗摇竹屏。谁谓金奴新佳景,一枝移上纸中来。梅道人戏墨。钤印:梅花盦、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未出生时先有节,便清云去也有心。梅道人戏墨。钤印:梅花盦、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佛奴索写,此枝遂为生之笔。五月之三日,余醉时也,梅道人戏墨。钤印:梅花盦、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凉阴生研池,万枝新可如;京华客梦醒,可有江南雨。余于伯样题高房山墨竹有此,心向书之。梅道人戏墨。钤印:梅花盦、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竹窗里买桑铜博秀委曲客中乞丹书写作湘之缘蝉声初凌霞化屏南风时来。梅道人戏墨。钤印:梅花盦、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收藏印:求可知斋、臣凤丹、曾经得补斋珍藏、十寒居士、半窗花竹、笔精墨良花香万韵墨轩老境清福如此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竹石图  手卷 水墨纸本 1350年作   纵36厘米横539.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墨竹  手卷 水墨纸本
    题识:文湖州授东玻诀云:“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竹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坡云:“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夫既心诚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且坡公尚以为不能然者,不学之过,况后之人乎?人徒知画竹者不在节节而为,叶叶而累,抑不忠胸中成竹,从何而来?慕远贪高,踰级躐等,放弛情性,东抹西涂,便为脱去翰墨蹊径,得乎自然。故当一节一叶,措意于法度之中,时习不倦,真积力久,至于无学,自信胸中真有成竹,而后可以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也。不然,徒执笔熟视,将何所见而追之耶?苟能就规矩绳墨,则自无瑕类,何患乎不至哉!纵失于拘,久之犹可达于规矩绳墨之外,若遽放逸,则恐不复可入于规矩绳墨,而无所成矣。故学者必自法度中来,始得之。梅道人书。钤印:梅花庵,嘉兴吴镇神往书画记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墨竹图  手卷 水墨绢本 1352年作
    引首:真实不虚。仲圭墨竹神品。丙寅浴佛节日,潜堪题。钤印:潜庵居士、一息尚存、义取无虚岁
    款识:至正十二年五月三日,戏墨于西湖之寓馆。梅道人。钤印:梅花盦、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题跋:1.文与可授东坡墨竹诀云: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跗,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故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东坡云:与可之教余如此,余不能然也。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且坡公天资超逸,尚以为不能然者,不学之过,况他人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然后可以执笔熟视,以追其所见。不然,徒执笔熟视,将何所见而追之耶?古今作者虽多,得其法者甚少,不失之于略简,必失之于繁杂,粗俗狼藉,不可胜言,唯文与可所作,超绝古今,笔机于圣,学者必自其法度中来始得。梅道人录。
    2.径深茅屋小,竹倚夕阳斜。行遍青山路,日上不一处。梅道人。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墨竹草书  手卷 水墨绢本 1353年作
    引首:梅道人墨竹。心青居士题。钤印:天真阁(白)、孙原湘印(白)、心青居士(朱)
    识文:东坡先生题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而予亦载与可畴昔献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梅道人为芝田画竹谱,书此记于卷首。至正十三年夏六月八日,雨窗笔。钤印:梅花盦(朱)、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
    款识:1.抱节元无心,凌云如有意。寂寂空山中,凛此君子志。梅道人戏写此竹,书此诗、当此日、有此枝。成不成、奇不奇,口不能言心自知。聊写此语相娱嘻,此余寐语也。钤印:楳花盦(朱)、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
    2.梅道人戏墨于橡林下。钤印:楳花盦(朱)、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
    题跋:1.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窓逈侵灯冷,庭虚近水闻。董其昌。钤印:宗伯学士(白)、董氏玄宰(白)
    2.道光元年(1821)暮春之初,钱唐吴振棫、会稽吴杰、归安高习之、王丙同观于京师庽舍之蛾术庐。振棫书。钤印:仲云(朱)
    3.吾乡梅道人画真迹殊罕觏,余向藏画竹卷子……道光壬午(1822年)冬至前十日,海盐朱方增识于京师之求闻过斋。钤印:方增之印(白)、昚庵(朱)
    4.道光癸未(1823年)仲秋之望,王家相观于京寓话雨堂。钤印:王家相印(白)
    5.书如画意画如书,玅手拈来纵所如。……奇珍忽讶飜龙藏,翰墨寻常未是缘。芙川张公子以梅道人书画真迹见示,展玩累月,不忍释手。雨牎拨冗书此归之。时在道光己丑(1829年)暮春廿有二日,明日即放舟北行也,江夏陈銮识。钤印:仲龢(朱)、蚕窝(朱)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墨竹 手卷 水墨绢本 1355年作
    款识:1.叶叶凤毛秋可数,怀人清夜更情深。梅老作。2.阿香怒鞭群龙尾,斑鳞蚀去兼未洗。天风吹在万琅玕,翠压修林收不起。梅道人吴镇笔。3.吾闻渭川南,千亩富修竹。烟梢拂云霓,风叶披崖谷。古来贤达士,爱此鄙梁肉。居其弗可无,凛凛常在月。翛然对此君,挺拔出尘俗。淇园有遗咏,千载继芳浊。至正十有五年夏五月,梅道人戏墨。钤印:梅花庵、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墨竹图  手卷 水墨绢本 1359年作
    款识:1.东坡先生守湖州,好游故道两山。一日,遇风雨,回憩贾芸老溪上澄晖亭。命官奴执烛,画风雨竹与壁间,题诗于上,其略云:更将舞势,秉烛画风;美人为醉颜,恰似腰肢袅。后好事者摹刻于石。近置郡庠,率见之。摩娑颇其一二。今广其意云。至正十九年(1359)二月二十八日,于陋室,梅道人戏墨。 2.不能仿佛万一,为可愧焉耳。梅老作。 3.迳深茆屋小,仍倚夕阳斜。行遍青山路,何且不可家。 4.拟东坡笔意。 5.蓊郁为难,此所以宜用心也。 6.轻明护绿苔,清风翻紫箨,未参玉版师,先放扬州鹤。梅道人戏墨。钤印:梅花盦主、梅花盦、嘉兴吴镇仲圭书记   鉴藏印:子孙永宝、有竹可刓俗五千不厌贫、修竹书房、承事颜私印、荣禄大夫太子太保刑部尚书
    引首:龙跃凤吟。奉岳。钤印:晚香、七香斋
    题跋:△.鸾尾何,风声殊。墨华霏香藓痕绿,醉中逸势雨初沐。三竿两竿春,龙蛇起蛰忽飞舞。云是梅花道人之所作。闰夏五月画生寒,似有清扫炎燠。朱君索米官太学,敝帚千金宝此幅。长日■之苦不足,观其节坚骨劲枝。叶簇背面反侧,横斜屈曲烟姿露。态各有神,雪干云梢颇不俗。坡翁昔游山,遇雨思速。宵来溪亭壁,一扫霜筠秃。平生人只画风中极,胡为落笔恰似腰支弱。道人泼墨为写真,酒气淋漓吐芒角。君家当湖多美竹,千篁戛寒玉。安得相将入谷,烧笋食之甘于肉。兴酣解衣肆磅礡,雨后秋阴瞑岩屋。面山展画共题诗,更命官奴夜戁烛。题请建乡助教先生鉴政。春甫弟陈希敬。钤印:陈希敬印
    △.梅道人墨竹效文与可,用笔古劲。陈之题其画竹云:题字草书,笔笔犹带画竹意,洵属神品。梁退蓭亦云:以作草之法写竹,亦以画竹之法作书,似此通神之艺进乎道矣,岂复食人间烟火者能与知耶。余于此卷亦作如是观,因题一绝。好写琅写几回,秃梅何事不描梅。人间到处满,唯懒清风一扫来。晋香隐士。钤印:山尚甫印
    △.余曾见梅花道人墨竹数幅,而如此长卷殊系绝作。笔力苍劲,漫籍写此君之丰神,有潇洒出尘之趣。鉴赏无已,爰题一首云。八十三泉翁。钤印:小林章藏、幸三居、一乐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墨竹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元季四大家:吴 <wbr>镇作品欣赏
             竹石图  水墨绢本                            竹月图  设色绢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