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大千人物画多采古装,借人物以抒情怀,主题包括高士、仕女、肖像、佛道人物、神话人物、戏剧人物等,表现题材极广。大千一向喜欢“高士”题材,自称其高士的造型是“大风堂登录商标”;实际上具有很强的自寓性,是其自写尘貌的笔墨倾诉。

子猷爱竹
张大千 吴子深 1951年作
高呼与可 设色纸本
1949年作

子猷赏竹图 设色纸本 1951年作
题识:一珊仁兄法家正之,辛卯中秋,阳明山中作,蜀郡张爰。钤印:蜀郡张爰、大千居士
张大千此幅取自子猷爱竹的故事。子猷,即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三公子王徽之。子猷一生,不贪官,不爱财,可对竹子却爱得如痴如狂,曾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此画不仅有竹子自然的生长构造,如浓淡、疏密、呼应等等,也有“写竹还应八法通”的书法笔法之美,深得古人意趣的,可以看到有古代大师文同、赵子昂、石涛等人的影响,也有大千自己的特点。画中人物极为传神,受石涛的影响很大。

黄山高士图 设色纸本 1951年作
款识:黄山山上扰龙松,蟠根屈铁拏秋空。坚贞不许暴秦封,谁其友者蓉成公。辛卯十月朔,蜀人张大千爰。钤印:大千、张爰私印
《黄山高士图》作于辛卯(1951),时大千山水推重唐宋,又得名家巨迹多幅,且博览众家收获,游览大江南北,所作山水画风兼有南北二宗面目,技臻成熟,作品精彩纷呈。此幅用唐人大小李将军青绿之法,勾勒填彩,少皴多染,其色沈碧丹翠,具富丽华贵之气。图中巉岩危石,龙松蟠结,高士高士趺坐,成功地表现了黄山崖巘千尺,块垒耸屹的奇秀之景。

松下高士 设色纸本
1951年作
款识:辛卯春,恭介超庐老伯七旬晋大寿,愚侄张爰顿首再拜。钤印:张爰印信、三千大千
此幅《松下高士》作于1951年,张大千时年53岁。与其早期的高士题材作品相比,此时张大千的高士图风格由
“清新俊逸”向“苍深渊穆”转变,画面“笔简而意不简”。此幅画面宁静祥和、清新秀雅、意寓深远、情趣盎然,是难得的佳作。
画中,高士呈现正面全身,身披长袍,盘坐于松下,右手握书卷,垂搭于右腿上;左手罩于袖内,纤指微露。高士背后的松树宛似苍虬,粗干如披鳞甲、斑驳嶙峋,暗示高士隐于苍山之中。老松形状如臂,松针遍布,左右伸出成荫护之势,与高士形成上实下虚,轻重互倚的自然景象。高士脸部轮廓、点睛、长髯皆细致缜密,神釆焕然、容貌逼肖。衣衫的用笔如行云流水,紧劲连绵。在色彩运用配搭上也极见用心,主体薄敷淡彩,显得轻柔飘逸,与背景老松的厚重色调既是对比,又很协调,有相辅相成之妙。

高士图 水墨纸本 1952年作

高士图 水墨纸本 1952年作

归牧图
设色纸本 壬辰(1952年)作
题识:(1)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房里病维摩。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前岁得山谷书刘宾客《伏波神祠长卷》,近顷复得坡翁《石恪维摩赞》。读山谷此诗,自庆墨缘不浅,因写《归牧图》,遂并识之。壬辰春,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2)管北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张爰,大风堂下。钤印:张爰大千父、大风堂
《归牧图》画面分远近两岸:远岸枯干疏树,近岸双钩芦苇;画心留白没有流动的水纹,全凭浮鼻过河的那头牛和趴在牛背上的牧童划出六七道波影勾勒主题。牧童手里树枝上系着的那只鸟脱胎自画家工笔珍禽的底子,轻轻点染,鲜活得随时会飞走。三行长题落在画心的右边。
黄庭坚这首诗见《山谷诗内集》卷十四《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之一。第一句翰墨场中的老伏波,既是马援将军又是专解水难的伏波神。大千读来想起他所藏黄山谷书刘禹锡的《伏波神祠长卷》;读第二句菩提坊里的病维摩,想到的又是他收存的苏东坡《石恪维摩赞》,自庆他和山谷、坡翁墨缘不浅。大风堂那时期所藏的四件巨迹是董北苑的《潇湘图》、顾闳中的《夜宴图》、苏东坡的《维摩赞》以及黄山谷的《伏波神祠长卷》。

振飞小像
水墨纸本 壬辰(1952年)作
款识:壬辰七月,振飞五兄将上演《人面桃花》,戏为写此博笑,大千居士爰。钤印:爰、三千大千、昵燕楼、东西南北之人、镜花水月庐

拄杖观书 设色纸本
1952年作
款识:衣冠甚伟须眉古,编策随身拄杖轻。何事无人补泉石,不将闲处着先生。壬辰三月,写于贝宜乐斯爱丽斯。蜀人张大千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此帧《柱杖观书图》绘于1952年3月,时画家正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贝宜乐斯爱丽斯)举办画展及顺道游览。阿根廷总统贝隆及夫人特别召见,欢迎先生来阿定居。是年8月即举家迁居南美。此画用笔工细,著色雅淡。画中只一高士柱杖观书之乐,似忘却了身边一切。真可谓“何事无人补泉石,不将闲处着先生。”另此画系画于一极细腻之纸上,纸质幼滑如笺纸丝绢,在画家的作品极少见。可见画家对笔墨的驾驭能力及乐于尝新的性格,亦知能者无所不能也。

柳下高士 设色纸本
题识:轻花终似雪,香翠鍽如烟。小待秋风起,摇落己堪怜。年年苦攀折,何故从绵绵。先师李文洁公,咏柳。张大千爰。钤印:张大千之印信(白)、大千居士(朱)、张大千长幸大吉又日利(白)、大千居士(白)
《柳下高士》,画一高士在柳树下席地毯而座,专心致志地读书并用笔点划重要章节,白衣蓝边蓝头巾,赭红色边的外衣与土黄,白的衬衣形成谐调的对比,翠绿色的地毯和矮条桌的直线又与服饰的曲线弧线呼应而对立。高高在上的柳树盘曲老到,树枝用笔用墨大胆泼辣,枝条随风摆动,枝条上的柳叶远近分明,色墨微妙生动,折枝柳树、柳条、柳叶构造十分传神,布局疏密感人。

咏柳图 设色纸本 1953年作
款识:十载笼头一破冠,岁岁不畏笑酸寒。画图留与后来看,久客渐知谋食苦。还乡真觉见人难,为谁留滞在长安。《浣溪纱》。癸已七月,蜀人张大千爰,写于饮光簃。钤印:张爰之印信、大千居士、春长好、东西南北之人

仿宋人沈子蕃缂丝 设色纸本 1953年作
题识:儗宋人沈子蕃缂丝。癸已七月,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富昌大吉
缂丝是以简单的平纹木机所织成的丝织品,它先将经线固定,依照图案需要,以不同颜色线作纬线的方法来织成。此一方法至少在唐代,中国即已开始制作缂丝,到了宋朝是缂丝的黄金时代,设色典雅,技术精巧,手法写实。
沈子蕃是宋朝时缂丝名家,作品多著录于石渠宝籍续篇中。其传世的缂丝作品中并未见到此图,而在明朝陈洪绶藏于南京博物馆册页中有一开《桐下听琴图》,构图上大致相同。两相比较,两者因著时代的不同,画面表现的情境也不同。陈老莲幽雅、轻松而柔美,梧桐叶随着琴音,轻巧的飘落地面,画面含蓄而内敛。大千以同样景致为构图,线条硬挺而富有弹性,对比强烈而紧凑,梧桐叶为铿锵琴音震落地面,颇富戏剧性,全是张家面貌。他借古开今之法,不仅仅是借用画作的构图,更不着痕迹重新诠释。

人 物 设色纸本
1953年作
东山竹丝图
立轴

子猷看竹图 设色纸本
癸巳(1953年)作
题识:近识文丰为俗物,本来太白是仙真。七贤六逸关何事,独往王猷自可人。癸巳夏日,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富昌大吉
签条:子猷看竹图。

策杖吟诗 设色纸本 1953年作
题识:散叶斜阳孤,寻访路水滨。山川无限,洒只是客杯新。写似沦新仁兄方家教正。癸巳年嘉平月,蜀人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

竹林高士 设色纸本
1953年作
款识:思斋仁兄方家正之,癸巳春,张大千爰。钤印:张爰
此幅人物画,画面虽简,其流动的线条,高雅的意境,仍可看出张大千融合敦煌壁画中的创作技法。竹子自古以来即为文人士大夫出处节操的象征,它能够成为历代文人画家津津乐道的主要表现题材裁之一。一个文人神情泰然,在竹林间悠闲漫步,恬淡清雅之意境油然而生。此画不仅中不仅可以看出张大千高超的创作技法,还可以看出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子猷爱竹图 设色纸本
1955年作 觅句图 设色纸本
1959年作
竹外高士图 水墨纸本 甲午(1954年)作
款识:老子平生消受处,随分为欢百岁如。......倚风聪梧。初到巴西所赋,越半岁写此图,漫书其上,时太岁在甲午也。大千居士。钤印:张爰、大千居士、千秋愿大

梧桐高仕 设色纸本 1954年作
题识:老子平生消受处,随分为欢,百岁如过为。健饭健谈仍健步,登楼何必非吾土。好景留人须且住,买个蕉园,先向儿分付。竹外梧桐栽几树,凤皇栖老母归去。甲午二月,移居巴西摩诘城,倚《蝶恋花》。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大千鉥、税牛庵

高士玩砚图 设色纸本 1955年作
款识:种树自何年,幽人不知老。不爱松色奇,只觉端砚好。乙未秋日,大千逸者,江户客舍作。钤印:大千、张爰私印

后赤壁图 立轴 1955年作
款识:宪七道兄楚人也。予蜀人也。戏写后赤壁意。以见主客相得之雅。乙未四月,同访王方字兄新港。时同行者汪亚尘兄也。大千弟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清溪高士图 设色纸本 丙申(1956年)作
题识:(1)七月廿五日,爰顿首。(2)蒨英仁弟嘱。丙申之夏,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私印
诗堂:成武、蒨英仁弟左右:伦敦八日为时甚暂,而贤伉俪垂爱弥深,中心铭刻,无以言报,愧怍万分!别后安抵瑞士,山川秀发,水木明瑟,视之江南似堪媲美,惜无寺刹园亭点缀耳。顷还巴黎,明日又有尼泗之行,原定卅一日飞港,今又不得不改期矣,拟改四号,目录大小共十册,即托子杰先生代寄,匆上,即叩俪安。七月廿五日,爰顿首。家松、通伯、芹荪诸公晤时乞代致侯。
成武、蒨英夫妇均为徐悲鸿爱徒,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赴英国研究美术。1955年,大千作伦敦游,得到成武、蒨英夫妇盛情款待,绘此作答谢。画上诗堂,是大千自巴黎寄赠此画时写给二位的书信。信中告知二位,离开伦敦后,他又到了瑞士,那儿风景美如江南,可惜没有寺刹亭园点缀,让人遗憾,流露了张大千的思乡之情。故所绘高士坐石上隔水相望,借此思念友人,画得颇有意。

倚杖读书 镜心 1956年作
题识:衣冠甚伟须眉古,编策随身杖屐轻。何必代人补泉石,自将闲处着先生。丙申夏孟,蜀人张大千爰,巴黎旅次。钤印:张爰私印
鉴藏印:张徐雯波、鸿嫔掌记

拨阮图 设色纸本
1956年作

读书图 镜心
1958年作
抚琴图 镜框

松下高士 设色纸本 1958年作
题识:任远仁兄法家正之,戊戌嘉平月十二日,张大千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题跋:虚贮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元宗。任远吾兄属题。郭异民。钤印:郭异民印
此作采取工写结合之法,画中一高士在长松下倚石而卧,高士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写出,面部只见侧面,但刻画精细,头巾的重色十分响亮醒目。松树为阔笔写意,虬屈的树干、缤纷的竹叶与劲利的坡石在用笔上相对统一,造型也相互呼应,体现出画家较为注重画面构造的技巧。整幅设色温润,笔法清劲洒脱。

游山图
水墨纸本 1959年作
题识:己亥(1959年)。此吾家上元老人得意处。大千居士听友人话滇南石林,纵笔为之,但恐索解人不得。钤印:大千唯印大章、谪仙馆、张爰之印信、大千居士

春日情谊 四屏 设色纸本
1959年作
(527.5475万港元,2008年5月佳士得香港)
题识:一别夔门十二年、故乡风物总堪怜。竹荪滑脆松花腻(松花:菌类,生松树上亦蜀中名产也),说著冬蔬益惘然(东坡诗何如?吾蜀富冬蔬,蜀中肴馔颇以素菜荤烧著)。去年冬自南美来游东,禹灵、健民数数觞予,健民烹饪吾蜀传统而外多所发明。半年以来,文酒谈燕,月常八九。于是非健民之制,坐客为之不欢,顷将别去索图障壁,以永斯游。因附小诗二十八字,鲈脍莼羹,欲归未得乡土之怀,枨触万端矣。己亥四月初七日,内江张爰大千父。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子、大风堂、东西南北之外、下里巴人
《春日情谊》作于1959年。在题识中大千透露,自1958年底自南美到东旅游,庄禹灵和陈健民屡次为他烹饪美食,应陈健民之嘱绘此图,一方面以纪念该次日本之游,一方面从忆说蜀中肴馔风物间,寄托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张大千创作的高士,往往是突出表现古代高士品格中潇洒悠雅的一种古典情调。此图中的两位高士行笔轻快自如,线条流畅而变化多端,极有起伏跌宕的韵律感。椭圆形的面庞,眉目清朗,秀须飘逸,头上束巾,儒雅倜傥,悠闲俊逸。用浓淡干湿富变化的笔触钩勒点染松树树干,速笔划写松针,再层层渲染,显得郁郁苍苍、生气勃勃。似乎也寄托了他对故乡历久常青的思念。

山园访友
水墨绢本 庚子(1960年)作
![[转载]张大千山水画欣赏(四) [转载]张大千山水画欣赏(四)](//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渭滨渔隐图 设色纸本 1960年作
款识:渭滨渔隐图。庚子二月,写颂渭邨吾兄五十双庆。大千弟张爰。钤印:大千(朱)、下里巴人(朱)、福德长寿(白)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是一种怡然自得的境界,大千借用此意画就此幅《渭滨渔隐》图。题款着实煞费苦心,张大千的好友渭村五十双庆,在“渭”字上作了文章,即以好友的名字入画,以表庆贺之心。
画面的右下方盘坐着一位老者,白发童颜,目视前方,身前一杆钓鱼竿。中间一片湖水,远处滩涂隐约。画中姜氏以白描法勾勒出形体与衣纹,极为简练,然后在衣领、袖口处用淡墨渲染,最后用赭石复线提醒。而其下的石块则用青绿法为之,淡墨勾勒皴擦后,即赋予赭石、三绿等色渲染,达到了色不碍墨,色墨益彰的效果。主体即成,便添加水中的苇草,笔笔中锋直入,浓淡相宜,姿态各异,最后用相同的笔调作远处的滩涂,虚实相生。通幅看来,是笔简意赅,笔下逸气十足。此幅画作作于庚子年(1960年),62岁的他正处于转型期,从“瑰丽雄奇”走向“苍深渊穆”。

策杖高士 水墨纸本 1960年作
题识:穿连林窈下清湫,逝水秋来赏百流。行遍溪山爱幽树,高怀唯是有巢由。予得旧纸,一番其上,约略有朽炭,遂就其意为此。庚子七夕,爰翁。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此幅作于1960年七夕,因得旧纸,故以旧诗题作之。此诗题在大千的山水画中屡见之,其作于1961年的一幅《林霭清秋》中,大千曾指出此诗的出处,即“二十八年以前稚柳代予题画诗”,可见此诗乃1930年代初期谢稚柳为张大千所作。大千身在海外,与故园和旧日挚友相距万里,或许便在“七夕”这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团聚的节日中,引起一丝怅惘,也便是作此画的缘起。
此作纯以水墨为之,取山间一隅的片段小景,但高大的松树和嶙峋的峭壁使画面颇显大气。近景石坡浅渚,怪石耸立,石后一棵巨松探出,身姿蜿蜒绰约,贯穿画面,树下一高士策杖驻足回顾。中景为峡谷水涧,水面探出数棵杂草和数块岩石。峡谷对面的峭壁突兀而起,山体立面略施马夏一路的斧劈皴法,笔墨具有明暗阴阳的变化,尽显其冷峭、耸峙之状。画家以放纵的笔法勾勒皴擦山石,草木皆偏用湿笔,水晕墨染间,有朦胧氤氲的气象。整幅构图新颖,造型奇巧,笔墨于传统中生出变化,既有力度,又呈现出苍茫空灵的古意。

松下读书 水墨纸本 1960年作
款识:庚子四月十四日,大千居士爰,摩诘山中写。钤印:大千父
此幅作于1960年,乃大千在其巴西的居所“摩诘山园”中所作,画中一位古装高士在松下展卷阅读,若有所思,不难看出身在异乡的大千对故土的怀念。此作纯以水墨写成,在构图和空间的营造上颇见巧思,右侧松树的枝干粗壮、扭曲,树冠却探出画外,画面上侧一些松枝凭空出现,不知从哪棵树上伸出,在半空中交叉,缤纷乱舞。树干以淡墨画出,以笔势的走向和留白表现出树干的形貌和纹理,再以重墨率意地点上数笔,以表现树干表面的粗糙质感,细瘦的松枝和松针则以淡墨写出,可见画家重在营造氛围,而非精确的外形。松下的高士以细笔画出,造型准确,衣纹流畅,神态优雅,其飘逸之态与松树的粗率形成对比。

松下高士
设色纸本
1960年作
独往秋山 设色纸本 1960年作
题识:老柏纵横欲拂天,图书东壁月犹悬,可怜坐负金仙骨,宰相匆匆只十年。此予旧题南岳邺侯书院句,漫书画上,爰。庚子闰六月,摩诘八德园。钤印:大风堂、三千
此帧作于1960年,乃大千在巴西的居所八德园中所作,这一阶段大千亦常有仿古之作,从古代名家的作品中吸收养分,在吸收之余,亦受到启发,自出机杼,笔墨上亦更加随性、放达,不过其部分作品中常浮现着一股忧伤之意,或为游子羁旅之自况。
此帧构图颇为奇特,一棵柏树正中而立,将画面分割为左右两部分,柏树的树干高大直立,略向左倾斜,树干上分出一枝,亦向上直立,树冠并不丰满,团团紧凑,更增加了柏树之高挑细瘦的印象。柏树背后有岩石、山峦、杂树等景致,其杂陈纷乱之态又打破了柏树对画面造成的刻意分割。画法上,柏树以较为写实的手法画出树形轮廓,用重墨点出树叶,尽显其苍茫厚重之意,然后以写意的笔法表现出柏树所生长的幽寒环境,树下独坐的以高士以细笔写出,其策杖低头独坐之态加深了画面的孤寂感。

松木高士 设色纸本 1960年作
题识:(1)四年前在巴黎彼都,一名画家乞评其作,谓余曰:颇似中国草书否?为诵书谱“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二语以张之。今予此幅枯木寥寥数笔,方是素师正法眼藏,但恐索解人不得耳。庚子七月,爰在多。(2)巖下自溶溶,山头绿几重。平生孤往意,云树识高踪。大千居士再题。钤印:张爰私印、大千父、三千
此幅作品题跋可得知,四年前大千在巴黎遇到一知名画家,该画家请张大千点评他的作品并自认为他的作品与中国草书相似,并道出中国草书的特点“怒猊抉石,渴骥奔泉”(如愤怒的狮子踢开石头,口渴的骏马奔向泉水,形容书法遒劲奔放)。在此幅作品中张大千以中国书法入画,近景处几株枯木,寥寥数笔而形态毕现。

松下高士 设色纸本 辛丑(1961年)作
题识:辛丑之秋,子和自台湾远寄所珍双宣,嘱为作图。适予目疾加甚,右臂亦酸楚,不胜惝恍迷离,涂雅至此,里妇与西子同,无乃腾笑国中耶。蜀人张爰大千父,巴西摩诘山中记。题毕亟欲付邮,遽尔倒钤一印。老境颓废,可发一笑。大千再记。钤印:西川张八、大千逸者、张爰

丘壑图
立轴 辛丑(1961年)作
《丘壑图》画一高士在松树下抬头仰望,面对苍山,神态十分专注,白衣蓝边黑头巾,赭色边的外衣与土黄、白的衣服形成谐调的对比,以遒劲的线条勾勒出的苍山又与服饰的曲线弧线呼应而对立。高高向上的松树盘节丛生,环树而上的树瘤个个老到。树枝用笔用墨大胆泼辣,枝条上的叶子远近分明,色墨微妙生动如生,树、叶、松针构画十分传神,疏密布局感人。张大千不但具备坚实的造型基础和极强的捕捉瞬间动态能力,而且具备非常敏锐的反映和记忆及非常熟练的默写功夫。

松下高士 设色纸本
1950年作
松下高士 立轴

松下高士 设色纸本
款识:铁冉道士桃花颊,笑抚龙松石云压。竹杖鞭龙朝三清,朱鳞火鬣蟠空烨。随身玉琴二尺长,神虎韬藏锦囊箧。中有一弦五七弦,古歌泠泠弹浩劫。爰。钤印:张爰(白)、大千父(朱)、八德园长年(白)
古松高士 设色纸本
1961年作
款识:辛丑三月朔,同经章仁兄琦玉之鸠谷游诸花圃,松梅盆栽致多佳品,既归旅邸,为作此图,得似百年前物否?希教正之,大千张爰,横滨矶寻偕乐园并识。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转载]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二) [转载]张大千人物画欣赏(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松岩高士 设色纸本
1962年作 (287.5万元,2012年5月北京诚轩)
题识:百年人物数风流,六代三唐孰与俦。稍惜老夫双眼瞀,暗中聊复辨曹刘。佩佩仁弟从学人物画,升堂入室,吾道有传人矣。五年以来,予目翳日甚,不复能为工笔矣。养疴江户,偶尔命笔得此,因题寄与,知予近状也。壬寅二月,大千居士爰。钤印:蜀郡、张爰印
《松岩高士》作于1962年,时张大千正于东京游憩养疴,遥寄女弟子吴浣蕙以慰其牵挂之情。画面尺幅阔大,取竖构图,以花青淡墨刷扫出的山石崚嶒盘亘,占据了画面约五分之四的空间。一树遒劲老松,自画面下方破发而出,一枝干横逸向右,另枝则昂扬挺拔向上,贯通画幅,不见其极,惟在左上角撑出数丛浓荫。崖顶缓坡处,一白袍长髯老者,正拱手而立,回望远方。笔墨率意奔放,但落笔精准,位置经营颇具匠心,前景虬松掩映绝壁,造成画面的空间感;枝干的犬牙交错,山岩、松针等大块花青的运用,及右上角题识的安排,均使画面舒放有致,平衡布局。1957年,大千在八德园帮忙工人堆置假山时,用力过度导致眼底毛细血管破裂,其后虽有好转,但因眼疾所限,渐不耐细笔。《松岩高士》虽不似昔日般精巧细秀,但粗犷肆意的大笔点染,让观者强烈感觉到他奋笔挥洒的气势。“意足不求颜色似”,“元气淋漓障犹湿”,画家不再拘泥形似,转以生辣与拙重的笔墨来表现神似。
![[转载]张大千山水画欣赏(四) [转载]张大千山水画欣赏(四)](//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松崖逸士
设色纸本 壬寅(1962年)作
(132万元,2008年3月安徽艺海)
款识:仿黄鹤山樵本。壬寅之夏,偕乐园写,蜀人张大千爰。子章、茂文夫人俪赏,大千弟爰。钤印:季爰、大千唯印大幸、张爰私印
1962年,张大千在日本“偕乐园”纵笔作此画,赠予同乡好友兼儿女亲家李子章、茂文夫妇。1962年是张大千艺术生涯中重要的一年,从这年起,大千开始发挥纵横粗豪的笔墨,由粗笔山水迈向泼墨泼彩风格。该画积累了多年治艺的丰富经验和大写意的酝酿,用大笔晕湿后,以细笔皴写山石,点染树木,勾写人物,笔墨淋漓、画法新颖,其后期炫丽的泼墨新风在此作品上已见端倪。此画章法大异于平日一般构图,近景起自斜插的松树,夭矫如龙。山岩在杂树之后,巨石平坡上有高士盘腿而坐,成为此画的焦点。大千的高士画大多取自石涛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往往是自寓式自画像。因其强调艺术“为感情之流露,为人格之表现”,自比高士,当是在这波澜起伏的岁月里清洁自持,葆有醉心于艺术之心。此《松崖逸士》为大千先生转型之年的得意之作。

探梅图 水墨纸本
![[转载]张大千山水画欣赏(四) [转载]张大千山水画欣赏(四)](//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观澥图 设色纸本
1963年作
《观澥图》作于1963年秋,属于张大千罕见的绘画题材。画面构图大胆,主要以湿笔渲染,花青染底,弥漫的海水几乎侵占大半空间,画面左上角以快意奔放的线条,勾绘少许海浪,营造出波涛汹涌的气势与氛围。画面下方的树桠以湿笔浓墨写画皴擦,张牙舞爪的生长姿态与磅礴的海势交互映衬。树荫下高士的处理则较为细致,人物脸庞及长袍皆以朱磦淡染,拱手侧立入画,长髯纶巾,正抬眼瞭望远处沧海茫茫,而花青为主色调的画面,更衬托出高士的孤绝出尘。这种“营造氛围的人物画”,是其晚期人物画的新风格。此幅《观澥图》正出现在他泼墨画法奠基之后,而又区别于他晚年泼彩风格的人物画,色彩仍以传统的花青为主,属于探索和过渡阶段的作品,极为珍贵难得。

渊明赏菊 设色纸本 1963年作
款识:此写“悠然见南山”意,其淡墨未重勾者,即是废笔。敦煌壁画及龙眼,松雪白描往往如此,不必擦改也。绘秋弟留之,癸卯元月四日,爰翁。钤印:大千唯印大年

李白行吟图 水墨纸本 1963年作
题识:李白行吟图。癸卯三月,写呈醇士道长兄博教,大千张爰。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唯印大年
此幅《李白行吟图》创作于1963年3月,是赠给友人彭醇士的。彼时张大千已65岁,旅居西方国家,生活悠然自乐。自1963年以后,他便始尝“泼彩”形式创作,之后的此类人物画更是十分少见。因此这幅画应为其晚年变法前的珍贵之作。
画面正中,青莲居士正度步吟咏,右手轻捋美髯,帻带飘扬,眉头微蹙,若有所思。人物整体形象几乎全由淡墨勾勒,唯有眼与帻带稍用浓墨破之,下身衣袍则泼墨与破墨并用,与画幅右上角的浓墨题款相得益彰。画家虽是学梁楷的减笔,但衣纹的线描仍有些钉头鼠尾描的意味,而衣角和褶皱处则用略干的淡墨炸开笔锋狂扫,成功表现了诗仙的放浪不羁,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当时闲适的生活状态和放达的艺术情怀。

两高士 淡设色纸本 1963年作
款识:兄明日即去纽约就医,减笔人物二身写寄与弟。吾弟写时须注意眉目、耳鼻、鬓发。兄老且病,不耐结构,但以淡墨渴笔草草涂抹,待其欲干时,以浓墨勾勒一过。吾弟写时不妨用朽炭勾准轮廓,然后落墨也。癸卯开岁第四日,藻秋仁弟留之。兄爰。三巴摩诘八德园。钤印:大千唯印大年
本幅画面甚简,只写高士两人,无背景,具长跋。察题跋内容,既示范人物技法,如课徒稿,又具信札性质,在大千先生“作品”中稀见,极富趣味。画中所见,极简约却丝毫无老病之颓态。自谓“草草涂抹”,但线条利落洒脱,衣纹起伏复叠,飘带系结交搭,交待清晰,描划精准,无半点含糊马虎。行笔畅达无碍,随意中显其精神饱满,于不经营间留下写意人物技法之楷模!

蕉阴逭暑 镜心
1963年作
芭蕉和高士的组合搭配是张大千喜欢的风格,亦能互相衬托两者的精神气质。《蕉荫避暑》作于1963年,应属大千艺术全盛时期的风格。画中人物以淡墨线条浅勾轮廓,运笔注意转折虚实,表现出人物和服饰的阴阳凹凸;脸部线条和衣纹褶皱均清晰明显而富有律动感。人物面部淡淡敷色,以简洁表现出高士的超逸,并与周围环境气氛和谐而统一。芭蕉以写意之法绘出,尤其是水墨阔笔绘制的芭蕉叶,浓淡相宜,虚实相生,立体感极强;墨线、墨点的组合,层次分明,笔简而意全,使得芭蕉形神皆现。纵观全图,可见其设色娴雅,用笔精到,力遵古法,超然出新。整幅作品充满了清逸之气,是融入了文人水墨画风而有高雅气息的展现。

林荫小息 设色纸本
1963年作 泽畔行吟
设色纸本 癸卯(1963年)作

独立秋风
镜心 1963年作
据题款可知《独立秋风》系张大千1963年从日本返回香港写赠毓瑞之作。幅中高士背手伫立老树枝下,侧听秋风,神态自然平和,极具古典文人雅士之闲逸,高古而不陈旧,清逸潇洒中略带疏懒情致,与周围萧疏的秋景相互呼应。但高士渐渐稀少花白而“浑欲不胜簪”的发际、渐宽的衣带以及凝目西向中透出的落寞和孤寂,则显然是张大千望乡之情所致。所谓“逝川前後水,浮世短长生。独立秋风暮,凝颦隔郢城。”如斯之谓也。
但与他幅不同的是,此幅中的高士形象却一反寻常的矮小。此作作於初夏,而图中景物皆秋景,可知张大千对高士形象的处理是有意为之的。

杏林春满 设色纸本 1963年作
款识:杏林春满。癸卯二月,写似养吾医师法教。蜀郡张大千爰。钤印:张爰私印、千秋愿
上款陈养吾中医师,祖籍浙江宁波。出身世家子弟,三代为医,施药救人无数,享年百岁。陈因为替张大千治愈胆结石,得张大千以此《杏林春满》为报。画上所钤“千秋愿”叠篆朱文印系曾绍杰刻,承宋元官印风格,张大千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作画多钤此印。

芭蕉高士 设色纸本
题识:千种芭蕉绕屋除,清阴如水政须渠。殷劲护惜件轻旁,留与衰翁作学书。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大风堂、昵晏楼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该幅画作描绘一高士双手合于背后,抬头仰望芭蕉。高士人物以细线勾勒,运笔虚实转折,飘逸生动,面部平涂赭石,展现出高士淡泊宁静的状态,表现得恰到好处。以没骨法描绘芭蕉,以深浅不一的墨运笔勾写,松动自然。

子遒造竹图 设色纸本 1963年作
题识:子猷迳造竹所,独往自胜,不必七贤六逸相呼聚,方为此君意也。癸卯秋,似郭生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信、大千居士

嵇康听松图 设色纸本 1963年作
题识: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曰: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行。每读世说此语,辄念千数百年来,惟小冬大家足以当之。乃为写此博笑。癸卯春日,大千居士爰。钤印:张大千、大千唯印大年

江南观河 设色纸本 1963年作
题识:江南莺乱草如茵,正有观河面皱人。对此茫茫真百感,当时亲见海扬尘。癸卯三月,似匡人宗兄尊教,大千张爰。钤印:张爰私印、千秋愿

赏荷图 设色纸本 1964年作
题识:北条源氏古镰仓,时有游人觅殿堂。那得闲情管兴废,白莲花正满坡塘。镰仓看荷归,偕乐图写似伯聪仁兄法家正之,蜀郡张大千爰。钤印:张爰之印信、大千居士、甲辰

高士图 泼墨纸卡 1965年作

访松图 水墨纸本 1966年作
题识:听泉入山麓,访旧到松源。踪迹无知处,高枝一挂猨。爰翁。丙午秋日,大千居士爰。钤印:大千、张爰私印

高士图 设色纸本 1966年作

松下高仕 水墨纸本 1967年作
题识:偶爱闲行偶柱筇,偶然佳侣许相从。偶逢胜地能留我,不为丹砂为老松。丁未(1967年)六月十五日,爰翁。留奉司丹馥大学艺术委员会。

仿李龙眠空林萧散图 设色纸本
1967年作
题识:龙眠居士有《空林萧散图》。盖为王荆文公居金陵定林寺时所作也。此图见著录而墨迹不传,每欲追橅,以目翳而止。近顷目力稍胜,遂想像为此。效龙眠作人物者,以赵沤波(赵孟俯1254-1322年)、张叔厚(张渥)为嫡嗣,此图虽未能方驾二公,亦未肯与仇(仇英1494-1552年)、唐(唐寅1470-1523年)作后麈也。丁未春,爰。少有道气,始与谷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南场老子爰。钤印:大千唯印大年、已亥已巳戊寅辛酉、大千毫发、大风堂、八德园、东西南北之人

松下高士 水墨纸本 1967年作
款识:老松阅世千年寿,人是栽松昔日人。沧海扬尘陵谷收,仙家岁月自长春。爰翁,大风堂写。钤印:张爰大千父、大风堂、丁未、长共天难老、己亥己巳戊寅辛酉

苏东坡像
纸本墨色
1967年作
苏东坡像 纸本墨色
1966年作
款识: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邦宜着玉堂仙。丁未秋日,为大任世兄写坡翁像。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张大千名爰,是二十世纪世界级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是近现代从传统中吸取最多、理解最深刻的画家,特别在山水画与人物方面成就卓著。这件人物画是他晚期的代表作,为其友人的子女信笔挥毫,结构精简,中锋用笔,笔立矫健,豪迈雄强。既再现了东坡的潇洒,也刻画了画家自身。

松荫读书图
镜心
1968年作(1322.5万元,2011年5月中国嘉德)
题识:予病目十年,读书作画为苦。春间还台,得运璠乡兄诊治数日而愈。又为配置二重叆叇,双目了然。放翁诗云:岂知鹤发残年叟,犹诵蝇头细字书。予真有此乐矣。因写此图为赠。非敢云报,谨致感激之忱耳。五十七年七月二十四日,三巴五亭湖上拜寄。大千张爰。钤印:西川张爰、金石同寿、己亥己巳戊寅辛酉、大风堂

高士图 设色纸本 1968年作
款识:戊申六月既望,写似化行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张爰,五亭湖上。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八德园、五亭湖
此幅《高士图》一改传统清远悠旷的构图,直取虬曲古松一角,不拘一格,书童回头似乎在听雅士言语,人物衣纹笔法遒劲,曲直有道,颇有韵味。整个画面敷色淡雅,孤松用笔厚重曲折反复,与简洁的人物形象形成对比,其中用笔的轻重和点线疏密粗细有节奏感的排列,沉郁朴拙,体现了画家极高的艺术造诣,得心应手,气力相合,神形皆备,抒发其希冀纵情于物外的情致。

人物
1969年作
东篱采菊 水墨纸本

松下高士
设色纸本 1969年作
题识: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己酉上元,拟彤华仁兄法教,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大千世界
《松下高士》为张大千非常喜欢的题材,张大千用过多种表现手法,在不同的年代都有过描绘。人物以白描法画出,线条流畅挺拔,对于人物的刻画不再追求工细严谨,呈现的是一种不拘一格写意的描绘,正因为这样,松下高士显得更加生动传神。又以大写意手法写松枝,古法用笔,笔笔中锋,松针墨色湿润、水墨交辉,有几分泼墨技法的影子。在创造性的发展泼彩泼墨技法后再回到传统中来,并用新的艺术思维指导着传统的绘画创作,从此画中可以看出张大千艺术风格的巧妙演变和形成过程。

苏辛二公像图 水墨纸本
1970年作
款识:廿载声明海宇喧,白头把臂欲无言;铜琶铁板知谁赏,孙处坡仙汝稼轩。二十年来即闻有孙派名票李东原先生,恨不得见,今岁六月归国,以目寒、实秋绍介相晤台北,握如平生欢。数为予歌《逍遥津骂王朗》、《朱砂痣》诸剧,且录音以壮予行。己而归三巴五亭湖,卧病逾二月,近始。小瘳,偶思拈弄,因写苏辛两公像奉寄,以志饮佩,留以为念,七十谅手僵,目翳,未能细笔也。五十九年岁庚戌十一月初八日,东原吾兄哂正。大千居士爰并题。钤印:大风堂、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大千好戏曲,与菊坛相交尤深,俞叔岩、马连良、俞振飞、孟小冬及晚辈郭小庄等,均有交往。他最欣赏的京剧名角乃有“老乡亲”外号的老生孙菊仙,曾撰写对联“别有狂言谢时望,常撞大吕应黄钟”相赠。1970年6月,他应台北故宫博物院邀请,赴台参加“国际中国古画研讨会”,得张目寒、梁实秋介绍,认识著名孙派演员李东原。本幅乃先生返巴西八德园后所写,寄返台北赠李东原,并附对联两副,一曰“传家有衣钵,惟师无古今”;另副即录上述赠孙氏联的原句,可见他从李氏唱做中回忆约40年前在上海天蟾舞台欣赏孙菊仙演出的情景。今睹其艺传承有人,自属感慨万千,虽病体初愈,仍于四尺整纸上以简笔写宋代两大词家像,以孙菊仙比东坡、李东原比稼轩,盖两人在舞台上的慷慨豪迈有如苏辛的词风,并录七绝一首及长跋细述渊源。画面构图虽简,写来笔墨酣畅,直有梁楷减笔法之精妙,故苏、辛两公神情毕现,生意盈纸,辅以顿挫起伏、潇洒利落的书法,似生龙活虎!

一树梅花一放翁
1971年作
松下高士 设色纸本
1972年作

太白行吟图
镜心 1971年作
题识:写君家太白行吟图,当如贺季真,一见便呼谪仙人乃为佳耳。澈之世仁兄视此为何如也。幸有以教我。中华民国六十年岁辛亥七月十二日,风日晴美,可以居欣然命笔。大千居士爰,年七十有三。钤印:大千居士、大风堂

子猷赏竹图
1972年作 (126.5万元,2011年6月北京保利)
题识:种竹茒斋头,春深护新笋。晨昏对此君,寒绿映衾枕。我思王子猷,高意有谁领。六十一年六月朔,写似世文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壬子、一只眼、环荜盦

环荜望秋 设色纸本
1972年作
款识:环荜庵一角。壬子五月,大千居士爰。钤印:大千唯印大年(朱)、一只眼(朱)、直造古人不到处(朱)
《环荜望秋图》,画家并没有采用当时他正在全力探索的泼彩泼墨法,而是纯用传统山水的笔墨技巧,既表现骨法运笔,恰到好处的皴擦勾勒,又淡加着色,随类赋彩,使画面显现出一派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典雅气格。作品的笔墨是从石涛的笔墨法度而来,巨松的皴法和松针的勾染,表现得淋漓尽致。与早期他临仿石涛的作品不同,多年的积累,使他对传统的画风研究已经到了“化古为我,从心所欲”的自由化境。这件作品本身给观者的印象,就从石涛出发而走向大千,走向自然,而其苍劲老健、秀骨天成的韵致,不但区别于石涛本人,也使这件作品不同于大千他期的作品。把早期临仿石涛的作品与此作进行比较,早期刻意的成分更多些,不如此作自然;早期作品的笔调更柔和流畅而显得甜美,而此作则健笔纷披、苍厚老辣,更具自然和随意的气息。画面上二个人物,形态、衣饰与他早期的人物几无二致,不同的关键是运笔。变圆柔为方折,把顺势运笔转而为逆势运笔。此期的作品对于线条力量的要求更高,对传统书法运笔的理解也益深。显示在画面上,则达到了遒美劲健和骨力内涵的效果。站立吟哦的老者是画面主要表现的对象,画题中“环荜盦一角”的提示,自然地当作是画家本人的自况。画面中将人物处理成古人形态,亦不见国外植被山川特征,仍是中国气度。画面上钤有三印,“大千唯印大幸”是他自作的名印,“一只眼”、“直造古人不到处”是1970年大千先生请台湾名家曾少杰仿宋元印式为他所刻。“一只眼”既为患眼疾后的自嘲,亦复是对自己绘画书法成就的自许自励。“直造古人不到处”一印则是借古人句对自己画艺的评价和肯定,行大丈夫事者往往豪气逼人,可见大千对自己此作的得意。

高士探梅 设色纸本 1973年作
款识:偶然乘兴偶然来,偶爱闲行步绿苔。此是谁家好庭院,粉墙红梅一枝开。六十二年春,环荜庵写,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居士(朱)、环荜盦(朱)

拜石图 立轴 纸本 1974年作
款识:锡我山堂小洞天,仇池未许老坡专。唤兄呼丈从人笑,自诩张颠胜米颠。六十三年甲寅元月,自美西归国,与二三友好往游花莲,遍谒爱石同好。昆峰仁兄独携奇石迳往台北相赠,既到台北乃知予已去花莲,遂抱石遄归,相见如平生欢。此石玲珑透漏,奇峭特异,愧而受之,无以言报。顷还敝居,适有韩国老友远以镜面笺相饷,急命小儿葆萝研乾隆御制‘归昌叶瑞’墨写《拜石图》寄呈。予饷画不足观,用记此一段因缘耳。蜀郡张大千爰。钤印:环荜盦(朱)、张爰之印(白)、大千居士(朱)、三千大千(朱)
《拜石图》绘於高丽镜面笺上,纯以水墨为之,绘湖石一区,高士呼丈相拜。湖石淡墨勾廊,略施皴染,以浓墨醒出,以示阴阳向背,写出湖石玲珑奇峭之特质;人物线条流畅,神采焕然,纯是大千自身写照。画上长题书法隽逸可喜,错落有致。题自作诗一首。引首所钤“环荜盦”及画幅左下所钤梵文“三千大千”印为台静农所刻,常钤用於张大千晚年画作中。
1974年76岁的张大千驿马频仍,元月归台,得石友崐峰赠石,题诗中将此石与苏东坡“仇池石”相比。大千愧无以报,适得友人赠高丽镜面笺,便研乾隆御墨写《拜石图》以回报崐峰。面对佳楮珍墨,挥毫落墨自是不同凡响。崐峰为大千石友。
赏石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历代上至帝王,下至士夫、文人墨客多雅好此道。“石不能言最可人”,文人赏石以境界居上,一方拳石,牵引出峰岗沟壑,层峦叠嶂的画意,给人以无限的骋想。历代藏石名家辈出,宋代的米芾、苏轼、范成大、王晋卿;明代文征明、董其昌、米万鍾等,有清一代直至今日络绎不绝。张大千亦爱石如癡,所蓄奇石甚富,为此不惜重金购置。著名的“梅丘”巨石即大千从美国加州环碧庵运至台北,安置於梅园中。大师生前立下遗嘱,将所居“摩耶精舍”捐出,由台北故宫博物院管理,陈设依旧,改为“张大千纪念馆”供人观瞻。其中所藏奇石之丰,可谓富甲天下。题画诗中大千与东坡、米颠相比,自称“张颠”,亦可见其挥洒豪迈的性情。“仇池山”位於甘肃省陇南地区,古称“瞿堆”,为陇上名山。苏东坡一生对仇池山极其嚮往,所作诗文经常述及此山,并多有吟诵,还将其所著读书笔记题名为《仇池笔记》。宋哲宗元祐年间苏东坡得表弟程德儒赠石,其中一方绿石“冈峦迤俪,有穴达於背”,特为其命名“仇池石”,此石东坡珍藏一生。

米颠拜石图 镜心 纸本 1974年作
款识:将军百战万人豪,意气由来不屈挠。只有石兄堪下拜,直呼老米属吾曹。六十三年甲寅岁端月,予自汉之西陂归于台湾,以子和四弟之介得交其辉将军。其辉息影台北,有元章之好,蓄奇石以百计,入其园中,目为之眩,陡萌据舷之贪。遽蒙遴选其最珍爱者,见惠六七品。昔东坡自儋耳放还,携一片石,有诗云:我携此石归,袖中有东海。予得此厚赐,将易环荜庵为袖海堂矣。近者大病初瘳,试亲笔研写成拜石图,并拈小诗寄呈,不堪一笑也。闰四月既望,大千弟张爰。钤印:蜀郡、张爰印、春长好、三千大千、环荜庵
振衣千仞冈 设色纸本 1974年作
题识:振衣千仞岗。中华民国六十三年嘉平月岁不尽日,写颂裕生仁兄,六十四年开岁百福。蜀郡张大千爰,环荜庵。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此幅作品创作于1975年,是张大千开禄荐福所画。晋朝左思曾云:“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讲的是要有一种高尚胸怀,在千仞的高冈上,把衣服抖一抖,在万里清河里,把脚洗得干干净净,表现了一种不随波逐流的清高之气。画面正是这个诗句的反应,画面中一位衣着古朴的居士在巍峨的山石之上远景,山石由近及远,虚实相间富有变化。

行书“鹤寿” 镜心 纸本 1976年作
“鹤寿”记录了张大千与龚沅先生长达半生的友谊。龚沅,字礼平,19岁考入黄埔军校,与张学良四弟张学思为同学。抗战胜利后,龚沅在重庆主持胜利大厦。某次由上海返回重庆,与大千同坐于三北公司游轮舱首,一路饱览三峡景色,畅谈掌故,是而引为知己。临别时,大千挥笔赠其大幅工笔山水一帧。1949年,龚沅往台,后又与大千面晤几次,大千称与“故人握手,神为之爽。”丙辰(1976年)二月,龚沅六十寿辰并自台南乔迁台北新居。大千作巨幅“鹤寿”二字双庆,又面释“鹤寿千岁”典故。

林下高士 设色纸本 1976年作
(230万元,2012年6月北京保利)
题识:了无一事尚耽书,眼倦犹贪夕照馀。我与鶵孙同一笑,待看归鸟坐枯株。六十五年八月,云河借居作,爰翁,年七十有八。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己亥己巳戊寅辛酉
此幅作于1976年,为大千晚期的写意作品。图中松竹交映,高士与伴童坐于树下,高士注目凝视,若有所思。人物衣纹笔法遒劲,曲直有道,颇有韵味。整个画面敷色淡雅,孤松用笔厚重曲折反复,与简洁的人物形象形成对比,其中用笔的轻重和点线疏密粗细有节奏感的排列,沉郁朴拙,体现了画家极高的艺术造诣,得心应手,气力相合,神形皆备,抒发其希冀纵情于物外的情致。
巢松图 设色纸本 1976年作
款识:千峰蹑尽树为家,头鬓髪鬅薜萝遮。问道山深何所见,鸟衔果落种梅花。六十五年春,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丙辰
在中国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的笔下,对于自然的直接描绘是很少有的,他们把笔墨旨趣作为绘画审美的第一要素,描绘的是对画家个人心灵的表述。也就是说,中国的山水实际上是一种“人格风景”,渗入了各种人文因素,在体验和感受风景的时候实际上是对自己心灵的耕作。张大千的这幅《巢松图》,就是对这种文人心境最直接的描绘。
图中,作者用简练豁达的笔触画苍松与远山,以平缓和悦的笔调画巢居于苍松之上的隐士,意境幽静明雅,苍松老干虬曲盘旋,细枝松针翠绿欲滴,以彩墨大笔晕染,浓淡相宜,重彩和水墨融为一体,白衣隐士静坐在松树之间,面朝远处,双目似瞑似望,直向远山,与之交会,画面的留白使得这方平静的天地更显悠然。作者在这种平明的境界中找到自己心性的所在,将个人的心气、经历和笔意相融合,勾画了真实的心境和个性,也使得观者能在隐士的参禅悟道和笔墨晕染的互相渗透中感悟出至深的境界。

巢松图 色纸本 1976年作
题识:千峰蹑尽树为家,头鬓髪鬅薜萝遮。问道山深何所见,鸟衔果落种梅花。六十五年春,大千居士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丙辰
此幅《巢松图》绘一高士静坐于山涧松林之间,似在聆听空谷泉音、松涛阵阵,是一幅将人物画和山水画完善结合的佳作。画中高士长发美髯,身着白衣,侧身而坐,有几分画家自身的影子。古松主干蟠曲苍劲,满布松鳞,随意点苔并以淡赭染,松针三五攒集,密不透风,复以花青淡染。一枝红梅绽放于松间,为幽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清雅。左侧题诗与画面所绘相互呼应,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共同营造出超出尘外的境界。

拜石图 设色纸本
1976年作
蕉荫高士图 设色纸本 1977年作
款识:手种芭蕉满屋除,清阴如水政须渠。殷勤嘱付休轻(轻)剪,留与衰翁亡学书。六十六年秋,并写于云河小榭。爰翁,年七十有九。戊午十一月,题似顺才仁兄方家、志筠夫人俪教。八十叟张大千爰。钤印:大千唯信大年(朱)、张爰之印(白)、大千居士(朱)、大千豪发(朱)、丁巳(朱)、己亥己巳戊寅辛酉(白)
《蕉荫高士图》属于大千艺术全盛时期的风格。画中人物以淡墨线条浅勾轮廓,运笔注意转折虚实,从而表现出人物和服饰的阴阳凹凸,脸部线条和衣纹褶皱均清晰明显而富有律动感。人物面部并未敷色,以留白法表现出高士的超逸,并与周围环境气氛和谐而统一。高士端坐巨石之上,芭蕉以写意之法绘出。尤其是水墨阔笔绘制的芭蕉叶,浓淡相宜,虚实相生,立体感极强;墨线、墨点的组合,层次分明,笔简而意全,使得芭蕉形神皆现。环境与人物相互照应、相得益彰,整幅作品充满了清逸之气。

松下高士 行书尺牍 设色纸本 1978年作
题识:(1)六十七年上元,双溪结宅新成,阶前遍植花带草,门人有问笔者,写此颇得其姿致。题以寄起伦吾侄,知予尚老健也。八十叟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戊午
(2)三月廿九日晚,张爰草。
张大千为人豪爽,有“袍哥”之风,三教九流,无所不交。此幅书法尺牍上款人即阎晴川,原绵阳青帮头目,后渡海去台。画中上款人“起伦”即其子阎起伦,曾任台北航空站站长。

松风高士 设色纸本
1978年作
(218.5万元,2012年6月北京保利)
题识:松风涧水天然调,里得琴来不用弹。六十七年秋,八十叟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戊午、摩耶精舍
这幅《松风高士》采用横式构图,有两岸夹一水:左岸上一株古松以奇崛苍老的姿态盘曲扭转,延伸到画面中央,其姿态蟠曲苍劲,满布松鳞,随意点苔并以淡赭染,松针三五攒集,又复以花青淡染;右岸则岩石绵延回转,寥寥数笔即将岩石肌理及形态挥洒尽致;中间一山涧水流湍急,激荡在河中礁石上泛起朵朵水花,简单的细笔勾勒即生动描写出水流与浪花的动感。左岸奇石上、古松边则立一高士,白衣飘飘,幽然独立,似在聆听这空山涧水之音。右上侧题诗正是画中之意,可谓点睛之笔。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共同营造出超脱尘外的不凡境界,实为张大千晚年之佳作。

高士 立轴 纸本
1978年作
泽畔行吟
设色纸本 1978年作

东篱赏菊图 立轴 纸本
1978年作
题识: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而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六十七年重九,拈老杜诗写于摩耶精舍。八十叟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戊午、摩耶精舍

策杖行吟图 设色纸本 1978年作
题识:行吟筇杖瘦,啸傲服巾斜。戊午二月既望前一日,八十叟爰,摩耶精舍。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此画中高士执杖立于水岸之滨,转身远望,神态自然平和,极具古典文人雅士之闲逸。高士造型高古而不陈旧,清逸潇洒中略带疏懒情致,与周围萧疏的水岸之景致相互呼应,淡赭色的渲染愈发突出了画面中宁静的意境。高士的发际和宽松的衣带以及凝目西向中透出的落寞和孤寂,则显然是张大千望乡之情于画面中的体现。所谓“逝川前后水,浮世短长生。独立秋风暮,凝颦隔郢城”如斯之谓也。此画前景中的红梅造型雅丽,山石勾勒皴染秀美,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大千山水所独具的整体魅力。

高士听泉 设色纸本 1978年作
款识:松风磵水天然调,袌得琴来不用弹。六十七年上元,爰翁。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居士(朱)、戊午(朱)、摩邪精舍(朱)
此画是张大千晚年的作品,画面前景为一位衣带飘逸的居士,前面青翠的山峦,中间则一涧溪水,掩映其间;溪的后岸,远处有淡墨、淡彩勾勒的瀑布。作品采用的手法,为张大千开一代画风的“泼彩”,抽象的墨与彩“泼”出的山,如海浪般汹涌于画面。构思的宏阔,与细节的清晰,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是张大千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对古代隐士及山水的理解。

高士图 镜心
款识:江静潮平岂偶然,一山卷过一山连,钓台近处行南缓,何用风牵上濑船。蜀人张爰写并题。
张大千的画风,先后曾经数度改变,难能可贵的是技法的变化始终能保持中国画的传统特色。富于书卷气的高士题材在张大千的画作中是一个为他终生不弃的题材,有时甚至将自己和挚友的肖像引入这一题材中,说明作者不单单是喜欢创作这一题材,而是将它作为个人人格理想的一种追求去加以描绘。这张《高士图》未署创作年代,但是从远山的没骨画法等细节之处,以及钤有“摩耶精舍”印章可以判断这是张大千八十岁左右的作品。整件构图简约,寥寥数笔,诗情画境跃然纸上。图中的高士倚坐在山石间,脚下“江静潮平”,遥望逶迤连绵的远山,展现了旷达高远的诗意。与其早期的高士题材作品相比较,此时精炼技法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风格也由“清新俊逸”转尔
“苍深渊穆”之境,虽然画面呈现笔简墨淡,但增强了意境的感染力和画幅的整体效果。

策杖观泉
立轴 1979年作
题识:松云影侧涛,千尺杖屐,春添花一丘。此予三十年前大吉岭未竟之作,六十八年六月既望补成并记。八十一叟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摩耶精舍
此画以轻细柔轫如游丝的线条描绘人物高士,与周遭用笔勾勒的松石和山壁的皴擦,形成极为明显的对比。从题识中可见,画中高士乃大千三十年前(应是1950年)大吉岭时期所绘。从五十二岁,一跃至八十一岁,其间作者经历了由壮年至老年,个人的成长和绘画技巧的转变,使其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同一幅作品上,对照画家相隔三十年的笔墨工夫和时期风格,确实具有特别意义。

右军题壁图 立轴 己未(1979年)作
山荫题壁图 立轴 1978年作
题识:(1)山阴笔势数王郎,好在儿孙试未尝。却笑老人微醉後,起来信手两三行。吾家上元老人尝有此图,为世名迹。迭经高聋公、徐啸波诸公鉴藏。丧乱不在劫灰外否。己未中秋,追想写之。八十一叟爰。(2)人有问大令者:君书何如。君答曰:固当胜。曰:外论殊不尔。曰:外人那得知。他日右军山阴酒後,题壁数行。子敬潜拭去,效其父别书其後。右军见之,亦复不辨,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子敬乃大愧服。初三日,爰又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张爰之印信、大千居士、摩耶精舍、己亥己巳戊寅辛酉、大千豪緑

赏梅图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款识:偶然乘兴偶然来,偶爱闲行步绿苔,此是谁家好庭院,粉墙红梅烂熳开。六十八年己未嘉平月,八十一叟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春长好

蕉阴高士图
立轴 1979年作
题识:六十八年己未嘉平月,摩耶精舍涉事。八十一叟。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诗塘:手种芭蕉满屋除,清阴如水政须渠。殷勤收获休轻剪,留与衰翁作草书。爰杜多十五年前八德园种蕉小诗漫书画上。钤印:大千居士

松下高士 镜心 1979年作
款识:种树自何成,幽人不知老,不爱松色奇,只听榕声好。六十八年己未嘉平月,大千张爰。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居士、摩耶精舍

孤山赏梅图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款识:和靖孤山放翁一树。六十八年中秋,摩耶精舍涉事。八十一叟爰。钤印:己未、张爰之印、大千居士、摩耶精舍
林和靖为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结庐杭州西湖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张大千所绘的林和靖,线条精致流畅、劲健挺拔,设色清雅、独具神韵,传神地表现出人物性孤高娴淡的丰姿。

东篱居士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款识:采采东篱间,寒香爱盈把。人与境俱忘,此语语谁者。己未秋日,八十一叟爰。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居士(朱)、摩耶精舍(朱)、己亥己巳戊寅辛酉(白)
图中绘了一支斜松临空而下,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二,下有一高士独坐东篱间,目视前方,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俗、安然恬静然思绪飘摇的情景。昔有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静穆与淡远,今见大千居士居“三千大千世界”之胸怀。整个画面着墨不多,虽大片留白而不觉单调、空缺,反给人以想象品味的余地,正是此图的神韵之处;而画中以清细柔韧的线条描绘东篱间安坐的高士,与周边粗笔勾勒而成的松枝、菊花及皴擦而成的远山对比强烈,此粗中有细、别具匠心之用笔,更是该图的精妙所在。

观松图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题识:老松阅世千年嘉,人是栽松昔日人。沧海扬尘陵谷改,仙家岁月自长春。己未重九,摩耶精舍闲诘八德园松石写此,友人有诵予旧诗者,因书其上。八十一叟爰。同月后三日,题奉创焕仁兄方家两教。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大千唯印大年、摩耶精舍、大千豪发
八十一岁高龄的画家尚能作这样精致细腻的绘画,实为难得,经历过一生传奇和多次画法变化的大千,在他的晚年,也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将他画中的浮华舍去,仍旧还原成过去那种淡然,就如同画中策杖的高士,站在一颗蜿蜒的青松前,望尽了自己的一生,也望向理想的终极。

子猷看竹图 设色纸本 1980年作
款识:大石当门老树歌,三间矮屋足栖迟。墙边种竹从人看,不用知它我是谁。滨石乡社初构,环荜盫小诗。六十九年庚申九月,八十二叟爰,摩耶精舍。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大千豪发、摩耶精舍

长松高士
立轴纸本 1980年作
款识:长松磊磊多奇节,冬无霜雪夏无热。根头更有千岁苓,向谁与说长生诀?六十九年庚申十二月既望,八十二叟爰,写于摩耶精舍。谨呈修哥教正,弟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大千唯印大年、摩耶精舍、己亥己巳戊寅辛酉
1980年年底,81岁高龄的张大千在台湾摩耶精舍里画了一幅《长松高士》,尽管所画比较简单,整幅只写一位高士面向一棵苍松长身而立,略作拜势,但从其题诗可知这确是张大千非常重要的一件作品,它不仅表达了张大千对其兄长张文修的情谊,更曲隐了张大千自己叶落归根的渴望。从目前可见的张大千作品来看,兼有这两种感情的极为稀见。

独往秋山 设色纸本 1980年作

牧牛图
设色纸本 1980年作
款识:不受田单用,毋为宁戚歌。陇头耕已毕,放牧自婆娑。六十九年二月朔,八十二叟爰,写于摩耶精舍。应荃仁兄方家正之。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庚申、张爰、大千居士、摩耶精舍、己亥己巳戊寅辛酉、大千豪发
此作品1980年2月创作于摩耶精舍,此时张大千绘画进入了归纳总结的艺术高峰,由于晚年目力受损不复工细之作,常常以老辣的粗笔画进行创作,本幅作品中牧童和牛相互依偎,并以山水田园作衬托,画面横向展开,意境深远、笔力豪放。牧牛是张大千晚年喜爱的创作题材,显露出童心未泯的心境和对故土家乡的怀念。

岁寒三高图
设色纸本

乔木芳晖 泼墨泼彩纸本 1980年作
款识:六十九年夏仲,摩耶精舍,试新制仿宋罗纹纸,发墨不减元明诸老所作也。八十二叟大千居士爰。少有道气,终与俗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平生极爱司空表圣《诗品》,得言外意,漫书于上,与破墨相参也。爰。钤印:张爰福寿、大千父、庚申、大千唯印大年、摩耶精舍
大千先生晚岁以乔木高士为题材之人物画多以“乔木芳晖”或“神木老人”名之。所谓“神木”,当指台湾自然奇景之阿里山千年老树。画中老人立于树下,仰首高瞻参天矗立之古木,脸容描绘有若画家自我写照,颇类自画像;人树皆遐龄倚持,不无寄寓自寿之意。至于画家晚年之泼墨泼彩技法运用娴熟自如,已臻浑然天成、不受物象拘限之境地,故取《诗品》之“超诣”诗句移题于上,题曰“乔木芳晖”,则具自许之意。
本幅双题,按规格先纪年署款,复添“超诣”诗句于画面上方。既使书画相衬,构图更形均衡丰富,亦藉此点出与破墨法相参。而所谓“得言外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此作写来满意之情。毋须明言,观者自可领略。

乔木芳晖 镜心
乔松茂林间,两高士闲行漫话。这是张大千晚年定居台湾时期极为典型的泼彩高士题材作品。
“少有道气,终与俗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出于唐代诗论家司空表圣的名著《诗品》。大千先生在晚年的画境中不时出现此诗句,恰正符合了他越来越浓厚的回归自然,不愿与俗人为伍的心境,而在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他隐伏于内心深处向往老庄式的道家出世思想。
本幅采取顶天立地的构图法,而且采用泼彩法渲染,重彩构成遮天蔽日的松杉丛林,一片蓊郁苍茫、朦胧绚烂之美,颇合现代审美情趣,人物特意在留白的空间之外,与浓墨、深蓝色形成强烈对比,打破了画面的浓重,使其不致有拥塞之感,也加深了画面的幽深,主题人物更显突出。
大千晚期的泼彩不同于早期注重线条的精炼与洁净,染色仅及于物,背景空处大抵留白,晚期则更注重画境氛围的营造。大千曾在庚申(1980)嘉平月,以泼彩法画乔木及渲染满幅画面时表示:“此帧与往日别出手眼也”,细观本幅,老树苍郁,青绿蓊翠,应不愧为“别出手眼”之类的晚年精品。

听松图 设色纸本 1980年作
款识:孤松倚云青亭亭,故老谓是苍龙精。古苔无花护铁甲,五月忽听秋风声。幽人恐尔斧斤辱,独傍孤根结茅屋。月明喜看清影摇,雪冻却愁梢尾秃。昨夜飞霜下南海,山林草木无光彩。起来摩挲屋上松,颜色如常心不改。幽人盘桓重慷慨,此物乃是真栋梁。呜呼!既是真栋梁,天子何不用是扶明堂? 六十九年庚申嘉平月,摩耶精舍,诵王元章诗写此。八十二叟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摩耶精舍

脱巾独步 水墨纸本 1981年作
款识:脱巾独步,时闲鸟声。七十年辛酉之五十三日,长孙承先侍笔砚,偶憶司空圣《诗品》二语,乘与写此,承先乞留,遂为题记与之。八十三叟爰。台北外双溪魔耶精舍。钤印:四川张爰、金石同寿
“脱巾”句出典于司空图《诗品》之“沈著”,它与“乱山乔木,碧苔芳晖”同源,亦是大千喜爱选用的题目,特别是见诸晚年笔下,用于高士徜徉于林木的画境中。
“脱巾”之句谓高士远离尘嚣,故曰“独步”;放浪形骸,无拘于世俗,故曰“脱巾”,树林幽邈,鸟声可闲,正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大千写来画境与句意相配,下笔恣意纵横,或水墨,或泼彩,皆老辣豪迈。本幅自不例外,但却隐去了背景,化成了策杖的自画像。虽然已届八三高龄,画中高士仍是清秀雅逸,鬓发须眉,以至身上服装的描划,皆精准,线条俐落无滞,写意中却见工整,点睛尤具神采,晚年鲜见如此精明的自画像,难怪在傍侍笔砚的长孙气留作纪念了!

泼彩林霭高士 设色纸本 1981年作
题识:七十年辛酉之七月。八十三叟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摩耶精舍、己亥己巳戊寅辛酉
此幅作于1981年7月,图中对于泼彩、皴擦、工笔等种种技法的运用和融合,十分娴熟,色彩运用得心应手。图取传统的高士题材,一块巨大的太湖石在画面前方突兀而起,周围衰草丛丛,右侧一高士坐于土坡衰草上,转身而望,极目远处,后景松木高挺,郁郁成荫。画法上,前景的岩石以墨笔勾勒,以干湿不等的笔墨皴擦出坚实的体面结构;高士以细笔画出,衣纹细谨流畅,色彩清幽淡雅,呈现出高士的超逸之气;衰草以湿润的淡花青色打底,再以重墨画出,劲拔的线条表现出衰草的动态和层次感;林木以粗率的笔法写出,形象虽粗略,但仍较为写实;最后在树冠之间,将薄而透明的石绿色泼上,任其自然流动,与少许水墨融合,形成氤氲混沌的氛围,不过这大片鲜艳的色彩并没有完全盖住树木的形态,而是似有若无,虚实相映。整幅将有形之物和无形之物,将抽象与具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章法新颖,色彩生动,情思幽深,乃大千晚年的泼彩佳作。

隐士图 设色纸本 1982年作
款识:吟诗黄叶落,倚杖白云来。少陵诗写似宝峰仁兄教正。大千弟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壬戌、摩耶精舍
《隐士图》作于张大千八十三岁,用笔流畅自如,技巧娴熟,设色高古典雅。用笔刚健,精气贯纸,图中隐士虽侧面,却不减其俊朗飘逸之气,其身躯以墨线勾勒,复覆上浅赭,凸显衣褶之质感,细微处收拾得宜,为张大千晚年人物画经典之作。

松下高士
立轴 1982年作
乔木高士
泼墨泼彩 1980年作

蟠虬人物 设色纸本 1982年作
题识:四山云木尽蟠虬,特立巍然百尺修,不与儿曹同俯仰,饱风饱雨自千秋。七十一年春仲,写梨木并题,恭介沧波道兄八十降诞令辰。弟大千张爰顿首再拜。钤印:大千居士(朱文)、张爰之印信(白文)、春长好(朱文)、以界眉寿(朱文)
此幅《蟠虬人物》是张大千为艺友祝寿所创作。近景高士造型生动准确,比例恰当合理。线条勾勒细谨有力,笔墨的运用清晰明朗,用笔有石涛、石谷之意,格调高雅,气韵生动,展示出一种清雅婀娜的动态神韵。后景古木枝干以墨勾画,皴笔修饰,重墨点苔,写出枝干之苍劲。树干以淡青点之,树叶浓密,丰盈茂盛,充满生机。全图给人以一种悠闲神定,气清格高的愉悦美感。

松寿图 镜心
1982年作
松下高士 设色纸本 1982年作
款识:老松阅世千年寿,人是栽松昔日人。沧海扬尘陵谷改,仙家岁月多长春。七十一年嘉平月,八十四叟,爰。钤印:壬戌(朱)、张爰之印(朱)、大千居士(朱)、摩耶精舍(朱)
大千绘画注重笔墨二法,曾在一幅画中题款“信笔为白描,气韵转胜。”白描为常用的人物描绘手法,在这幅《松下高士》中,大千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特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用少量的词句点染,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画面注重神似,描绘了一位扶松而观的高士形象。旁边的松树苍翠有力,一股傲然之气呼之欲出。松树后面用极淡的笔墨,寥寥数笔,勾画出几块山石,对比之下,更显出松树的旺盛生命力。画面诗书画印统一。

乔木芳晖
镜心 1982年作
题识:少有道气,终与俗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壬戌之十月,八十四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摩耶精舍、大千毫发、己亥己巳戊寅辛酉
“乔木芳晖”或“乔木高士”是大千先生常画的题材,中年时偶为之,至老年渐渐多画。此画主题描绘矗立参天的乔木下,一高士茕立于其间。“少有道气,终与俗远;乱山乔木,碧苔芳晖”四句,是大千非常喜用于题画的文词,系出于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字表圣,837-908)的名著《诗品》,以人品论作为诗品的依据,将诸诗品类分作二十四品,此四句出自“超诣”这一品。探此文意,属于道家思想的气息极为浓厚,旨在回归自然,不屑与俗世俗人为伍。大千所以对此情有独锺,就像中国史上许多士大夫或文人,虽遵儒家的入世思想,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往往响往老庄式的道家出世思想,这种隐伏于内心深处的意识,愈趋晚年就愈发浮现出来。大千在作此画前后这几年中,此类画境出现频率渐增,多少也反映了他晚年的心境。

东方朔偷桃献寿 设色纸本 1982年作
款识:王母东邻劣小儿,偷桃三度向瑶池。群仙无处追踪迹,却自持来荐寿扈。七十一年壬戌夏,恭祝介堪道兄八十三岁降诞令辰,弟爰摩耶精舍呈。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大风堂、以介眉寿
东方朔偷桃的典故源于西王母献仙桃予汉武帝故事。东方朔以长命一万八千岁以上而被奉为寿星。后世帝王寿辰,常用东方朔偷桃图庆典。“寿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被绘画和文房用品等用作题材。本幅是张大千晚年为方介堪八十三岁寿辰而特意所绘,其时大千目疾,难绘工细之作,然而本作神完气足,得泼墨仙人图三昧,洵为难得。

渊明赏菊 水墨纸本 1982年作
题识: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而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七十一年大腊,拈老杜句写寄冠群吾兄,即乞教正。大千弟爰,台北外双溪摩耶精舍。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壬戌、摩耶精舍

垂钓图 立轴 1982年作
题识:钓亦未必得,得亦未必卖。向晚故人居,数尾置门外。八十四叟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此作品是大千离世前一年所作。大千晚年的绘画用笔更豪阔奔放,从本幅《垂钓图》可以完全体现出来。人物衣纹的粗放勾勒仍不乏其盛年创作之飘逸,大笔皴染之坡岸,左上斜生之古木,挥笔勾擦之间苍劲泼辣,实在是鬼斧神工之作。“钓亦未必得,得亦未必卖”更反映了大千晚年超脱的心境。

人物松树 设色纸本 1982年作
题识:九江秀色可览撷,春将此地巢云松。七十一年壬戌八月,写呈少谷道长教正,大千弟,张爰。钤印:张爰

竹林高士图 设色纸本 1982年作
题识:永嘉郡记乐城张鹿隐居颐志家,有苦竹数十顷,在竹中为屋,长居其中。王右军闻而造之,鹿逃避竹中不与相见。一郡号为竹中高士。七十一年十一月,写似抚松吾兄锺玲仁嫂夫人俪教。大千弟张爰。钤印:张爰、大千父、壬戌、法匠、摩耶精舍

松下高士
设色纸本 1982年作
题识:种树自何年,幽人不知老。不爱松色奇,祗听松声好。偶忆李西涯句写此。七十一年,岁在壬戌元霄前夕。八十四叟爰,台北外双溪摩耶精舍。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金石同寿、壬戌、长共天难老、春无量、吟咏春风数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