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er《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
(2012-03-09 14:12:10)
标签:
纪录片纪录片之家字幕翻译杂谈 |
分类: 相关资料 |
下面这篇是我写的《《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首发在“网上读书园地”的读书参考版。
《余光中谈翻译》读后
相信大家认识余光中先生,大都通过他那首家喻户晓的诗歌《乡愁》,这首深情诗诉说了海外人士对祖国家乡的无限依恋,他也被誉为“乡愁诗人”。其实,诗歌之外,余光中的散文、评论和翻译也同样出色,散文洋溢诗意,评论富于文情,翻译追求真实。对每一项,他都十分钟情,曾诙谐地说:“诗是我的妻子,散文是我的情人,评论和翻译则是外遇!”余光中的译作甚丰,除中诗英译、英美诗中译外,文学译作有《梵高传》、《老人与海》、《不可儿戏》、《理想丈夫》、《温夫人的扇子》等,足见余老深厚的中文功底。
自己做业余翻译也有几年了,算计也有几十万字了吧。近期有幸拜读了《余光中谈翻译》一书,收获颇丰,也深有感触。虽然自己主要做科技领域的翻译,没有文学翻译要求那么高,还是觉得自己中文表达能力有待加强。作者先从翻译和创作的关系谈起,认为翻译也是一种创作,至少是“有限的创作”,因为译者必须斟酌上下文的需要,且依赖他敏锐的直觉,已经颇接近创作者的处境了;接着指出了早期作家和现代人使用的生硬拙劣的文字,通过实例说明如何使用纯净的中文。我最喜欢“从西尔不化到西尔化之”、“中文的常态与变态”、“论的的不休”这几篇文章。这不仅是一本书教你如何翻译的书,也是指导你如何写好中文的书。正如思果在序言中指出的,“时常发现改学生的翻译不是改翻译,是改他们的中文”。
翻译过程中,译者除了掌握译入语以增加原文的理解力外,更要精通译出语以增加译文的表现力。具体到英汉翻译,就是充分理解英文句子的意思(单词、短语、结构等)后,如何用通顺、贴切的中文表达出来。时常听到一些同学说,一段英文,单词都懂,意思也明白,可是要用中文译出来,却无从下手,或者译出来的话别人看不懂,看得也很费劲。其实,翻译之前首先要知道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避免出现那种逐字逐句等价转化的“翻译体”。下面结合英汉差异和余光中书中的例子总结一下翻译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1. 英文重形合,中文重意合
中文重意合,结构松弛,多用分句或独立单句,逻辑关系多依靠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所以应付英语长句切成几(分)句,多加逗号;而英文重形合,句子之间的关系要靠连词连接,才能体现句子的逻辑关系。余光中举了when这个例子,大家看到when就译作“当……的时候”,结果当当之声,不绝于耳。如“当他洗完了头发的时候,叫他来找我。”,就可改为“他洗完头发后,叫他来找我。”其它的连词,如if,
since, so…that,
but等有时侯不必译出来,译出来也不一定非要“如果(还有假使、倘若、果真、万一)、由于、如此….以至于、但是”等。反之,汉英翻译就要把意思用连词表达出来。如“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译为“If
I had known it would come to this, I would have acted
differently.”
2. 英文重静态(名词),中文重动态(动词)
英文好用抽象名词做主语,中文用具体主语,尤其是人做主语。如“他的收入的减少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中文是“他因为收入减少而改变生活方式”。中文常用一件事情(一个短语)做主语,英文则常用一个名词。“横贯公路再度塌方,是今日的头条新闻”,是中文的说法。“横贯公路的再度塌方,是今日的头条新闻”,是英文的说法。
英文好用抽象名词,结果弱化了动词,得出“万能动词+抽象名词”结构,现在这种结构(如作出、进行、得到、造成+抽象名词)也进入了中文。“作出重大贡献(改革)”、“进行分析”、“得到更新”、“造成三十人死亡”都可改为“贡献很大”、“大加改革”、“分析了…”、“更新….”、“死了三十人”。在前面加上一个极其空泛的动词,夺去了原来动词的生命,是中文的堕落。
顺便说一下,对于抽象名词的翻译,要避免译作“性、化、度、型”等,考虑用中文的现成说法,“汉化”时也要好懂、简洁、必须。如“这本小说的可读性颇高。”改为“这本小说很好看。”“很高知名度”改为“很有名”。
3. 英文多被动,中文多主动
碰到英文被动句,不能一概译作“被”,先想一下可否转化为主动句,或添加主语(大家、人家等)译作主动句,此外还可译成“受”、“任”、“为”、“获”、“经”、“遭”、“给”、“教”、“让”、“由”、“使”等。中文中也有以(英文)受词做主语的,如“饭吃过了吗?”;“机票买了吗?”;“这本书正被千千万万的读者抢购,改为千千万万的读者正抢购这本书”。He
was given much
welfare,他被给予许多福利,改为他享有许多福利。“他的低下的出身一种被保密着,不告诉他所有的下属。”改为“他出身底下,却一直瞒着他的下属。”。
4. 英文多复合长句,中文多简单短句
这里应注意英语定语从句和宾语从句的汉译。中文“的”难以胜任一连串的修饰语,应把它切开,为它另找归宿。如“献身于革命的壮烈大业的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改为“他献身于革命的壮烈大业,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对于宾语从句,中文往往用一件事作宾语(字面上则为短语),而英文要找一个确定的名词充当宾语。如“张老师最讨厌平时不用功考后求加分的学生。”改为“张老师最讨厌学生平时不用功,考后求加分。”,这才是纯正、天然的中文。再如“我决不原谅任何事先没有得到我的同意就擅自引述我的话的人。”改为“任何人事先没有得到我同意就擅自引述我的话,我决不原谅。”。
5. 其它应该注意的地方。
中文没有冠词a, an,
the,可不译,代名词(他、他的、我、我的、它、它的等)也少用。如“他是一个医生”改为“他是医生”。“你这件衣服真漂亮,我很喜欢它。”可去掉“它”。“我拿了我的书”中的“我的”应删掉。
中文少用介系词(关于、有关、对于、由于等),如“你有关于老吴的消息吗?”、“我们讨论有关台湾交通的问题。”、“对于这件事,你还没决定吗?”、“由于秦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都可以删掉介系词。
连接词and不要总译作“和、与、及、以及”,“而、并、而且”都是好选择。
少用“…们”,“乘客们、师生们、同胞们”都是西化的说法,也包括现在已通用的“女士们、先生们”,以前都说“各位女生、各位先生”。“人们”的其它说法是“人人、大家、大众、众人、世人”。
最高级也不要总译作“……之一”,有时可省去,如“李广乃汉朝名将之一”中的“之一”。
用“有”,不用“存在”,更不要用“存在有”。
切忌“的的不休”。翻译后,看看“的”字可不可以删去。一连串形容词只需在最后一个形容词加“的”。
逐项检查后,译文可以放一段时间,到了对英文不熟悉时,再拿出来看,这时还会发现不少错误。拿给别人看也是一个好办法,特别是不会英文的人,如果他(她)都能流畅的看下去,就说明译文没有西化的地方。
在本书最后一篇文章“翻译之教育与反教育”中,余光中认为,美丽的中文,我们这民族最悠久也是最珍贵的一笔遗产,正遭受日渐严重的扭曲与污染。一般的译书,误译之外,多是生硬的直译,讨巧的意译,甚至不负责任的删节。不少学者(甚至名学者)写起文章来西化成风。影响最大的是日常媒体,如电视、报纸等使用的西化语言文字。所以余光中推荐大家多看看国学大师的作品,钱钟书、林语堂,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还有《红楼梦》、《水浒传》这样的白话文经典。
央视百家讲坛曾邀请余光中做了《创作与翻译》讲座,节目开始时介绍了下面一段话,可看出余光中对美丽中文的热爱之情:
这世界,我来时收到它两件礼物
一件是肉身,一件是语文
走时,这两件都要还它
一件已被我用坏,连她自己也认不出来
另一件我越用越好,还她时比领来时更活、更鲜
附录:
书本始页的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衣阿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先生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评论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二十一种、散文十一种、评论集五种、翻译集十三种,共五十种。
书本序言前余光中为本书题字,手写体:
译者未必有学者的权威,或是作家的声誉,但其影响未必较小,甚或更大。译者日与伟大的心灵为伍,见贤思齐,当其意会笔到,每能超凡入胜,成为神之巫师,天才之代言人。此乃寂寞之译者独享之特权。
—— 余光中
书本尾页的评论:
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余光中先生译论散文二十余篇,既谈翻译,也谈现代中文。作者认为:翻译须用纯净的中文。
以散文形式写译论,熔知性与感性于一炉。
见解精辟独到,文笔优美清丽。各篇论文本身就是好文章,足以示范。
1. 英文重形合,中文重意合
2. 英文重静态(名词),中文重动态(动词)
3. 英文多被动,中文多主动
4. 英文多复合长句,中文多简单短句
5. 其它应该注意的地方。
附录:
书本始页的作者简介:
余先生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评论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二十一种、散文十一种、评论集五种、翻译集十三种,共五十种。
书本序言前余光中为本书题字,手写体:
书本尾页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