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华文化 |
分类: 知识学堂 |
月有阴晴圆缺
——古人如何认识和称呼圆缺变化的月亮
文/老力木头
中秋节一过,圆圆的月亮就要慢慢地亏缺,直到完全看不见,然后又慢慢地丰盈,最后又变成一个圆圆的月亮。我们知道,月亮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是由于月球本身不会发光也不透明,它只能反射太阳的光辉。因此,在太阳光照耀下,月球永远分为光明半球和黑暗半球。同时,月球不断绕着地球公转,而且永远以同一面对着地球;地球又带着月球不断地绕太阳公转,致使日、月、地三个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这样,我们在地球上看来,月球有时光明部分较多,有时黑暗部分较多;有时光明部分在扩大,有时黑暗部分在扩大。所以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就出现了圆缺不同的形状变化。这种月亮位相的变化,叫做月相。
我国自古以来就将月相划分为八种:
1、“新月”
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的时候,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对着地球,并且与太阳同升同没,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时的月相叫“新月”或“朔”。这时是农历初一。《释名·释天》:“朔,苏也,月死复苏生也。”
2、“上蛾眉月”
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这时我们开始看到月亮被阳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弯弯的娥眉,所以这时的月相“上蛾眉月”。一般为农历的初二——初七左右。“上娥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弓背朝向夕阳。习惯上也把“上娥眉月”称为“新月”。
3、“上弦月”
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时分便没入西方。《释名·释天》:“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张弓施弦也。”
4、凸月
上弦过后,月亮一天天变得丰满起来,我们可以看见月亮明亮半球的大部分,这时的月相叫“凸月”。在农历初九——农历十四左右
5、“满月”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黄昏时满月由东边升起,黎明时向西边沉落。《释名·释天》:“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
6、残月
“满月”后,月面西部日益亏缺,这一月相叫“残月”。在农历十六左右——农历二十三左右。
7、“下弦月”
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太阳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
8、“下蛾眉月”
又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这一月相叫“下蛾眉月”。在农历二十四左右——月末。习惯上也把“下娥眉月”称为“残月”。
农历月最后一天称为“晦”日,即不见月亮。《释名·释天》:“晦,月尽之名也;晦,灰也,火死为灰,月光尽似之也。”
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朔”。
在古典诗文中,对月亮有着许多美称。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蛾眉、蛾月等。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明弓、月弦等。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等。
附:
1.月相变化歌: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2.一个方便记忆的口诀:
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