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平县古十景

标签:
广平县十景高爽夏显煜韩作舟 |
分类: 旅游考古 |
广平县古十景
一、紫荆毓秀

康熙《广平县志》卷一〈土地志·山川〉记载:紫荆山,去县东北三十里北张村,西逼河岸,虽经冲突,而紫荆遗本尙存,人多异之。清朝顺治末广平知县高爽诗曰:
雄关高耸帝畿西,千里腾辉望欲迷。
为问鹅城毓秀处,一峰横翠与云齐。
民国《广平县志》卷四〈舆地·山川〉记载:紫荆山,在县东二十里〖《一统志》作三十里〗,山产紫荆,西逼漳河,旧岸虽被冲突,而紫荆遗本尙存〖以上《畿辅通志》参旧府志〗。“紫荆毓秀”为县景之一。民国时广平县知事韩作舟诗云:
留得盘根在,不教波浪移。
岂独田家树,可以伸长思。
二、拳壮朝宗
康熙《广平县志》卷一〈土地志·山川〉记载:拳壮河,去县东十里铺上村。按《水经注》曰,洺水东北流经广平县故城东,积于大泽之中为登泉,南北四十里,东西二十里,亦名黄塘泉,疑即俗所谓拳壮也。清朝顺治末广平知县高爽诗曰:
拳壮由来不记年,一泓亦自可朝天。
源头是处方为水,万顷烟波自有泉。
民国《广平县志》卷四〈舆地·山川〉记载:拳壮河,《方舆纪要》拳壮河故道在广平县东十里,本漳河之支流,自成安县流入境,至肥乡县复入于漳。《县志》漳河南徙后,此河遂为枯槽。按“拳壮朝宗”为县景之一。民国时广平县知事韩作舟诗云:
拳壮引漳河,朝宗入于海。
片帆归去迟,但听声款乃。
(注:款,按格律以及词义均不通,疑应为“还”。)
三、辘轳明沙
康熙《广平县志》卷一〈土地志·山川〉记载:辘轳山,去县二里,一在贺家庄,一在王家庄,南面拱堤,北负城郭,四望环拱。清朝顺治末广平知县高爽诗曰:
槔桔朦朦小就功,辘轳几许与山崇。
玉峰头上人如月,不道沙堤一样同。
民国《广平县志》卷四〈舆地·山川〉记载:辘轳山,在县城西南二里,以形似得名,现仅存土阜一区。按“辘轳明沙”为县景之一。民国时广平县知事韩作舟诗云:
四、迤逦金堤
康熙《广平县志》卷一〈土地志·桥堤〉记载:一曰故堤,在城西宋固村,西北去城十五里,北至孟固,南至成安。清朝顺治末广平知县高爽诗曰:
漫言虎踞与龙蟠,迤逦金堤此际看。
勤苦当年修筑方,何缘保障不云官?
民国《广平县志》卷四〈舆地·堤堰〉记载:故堤,在县西宋固村,西北距城十五里,北至孟固村,南至成安县界。按“迤逦金堤”为县景之一。民国时广平县知事韩作舟诗云:
玉粒足千家,金堤映晚霞。
他年沉灶处,一望尽桑麻。
(注:沉灶,即成语“沉灶产蛙”,意思是灶没于水中,产生青蛙。形容水患之甚。出自《国语·晋语九》。)
五、漳江烟雨

康熙《广平县志》卷一〈土地志·山川〉记载:漳河,一在县西北,一在县南三。清朝顺治末广平知县高爽诗曰:
一漳雾雨锁寒烟,短笛横吹扣渡舷。
人去台空何处是,西陵衰草自年年。
民国《广平县志》卷四〈舆地·河流〉记载:漳河,按《图经》,漳河自县西南入境,计分南北中三派,氾泛糜常,灾及全县,幸迭次南迁,现均成为桑田矣。又“漳江烟雨”为县景之一。民国时广平县知事韩作舟诗云:
灾害七百年,数县遭其圮。
南迁故景留,轻烟江上语。
六、鹅浦秋声
康熙《广平县志》卷一〈土地志·古迹〉记载:“鹅城”之名不见史传,惟元王世鉴碑铭曰,“太原之系,奕叶西华。转徙鹅城,始奠厥家。”坡在县西五六里,遗址尚存。清朝顺治末广平知县高爽诗曰:
低徊无那送客愁,欲洗劳心赋远游。
入耳秋声非是雁,鹅城何日不闻秋?
民国《广平县志》卷九〈古迹·城址〉记载:鹅城,《名胜志》鹅城之名不见史传,惟金王世鉴碑铭“太原之系,奕叶西华。转徙鹅城,始定[奠]厥家。”在县西五六里,遗址尚存〖《大清一统志》〗。旧志王世鉴作元时人〖《旧府志》〗。按城西碱,又地方原为池沼,土人朝起每见城郭,凌空如海市,然且常闻鹅声隐约,因得是名。“鹅浦秋声”为县景之一。民国时广平县知事韩作舟诗云:
城郭明朝霞,鹅声动远浦。
秋来剔残碑,留待史官补。
七、千佛凌空

康熙《广平县志》卷一〈土地志·寺观〉记载:千佛寺,在县城东隅,伊洛(今洛阳)阎禹锡有记。清朝顺治末广平知县高爽诗曰:
突兀楼台插碧霄,佛天无地不岧峣。
登高四望遥闻偈,疑向寒江夜听潮。
清朝康熙年间广平知县夏显煜诗曰:
宝阁嶙峋倚雉开,涂丹堊漆壮崔嵬。
只今大雪连蜷后,更觉层梯拥镜回。
万里云横金碧洞,百年人到水晶台。
公余登眺眸全放,收得西山爽处来。
民国《广平县志》卷九〈古迹·寺观〉记载:千佛寺,在县治东〖《畿辅通志》〗,有阎禹锡碑记,今圮。明代铁佛尙完好。“千佛凌空”为县景之一。民国十三年改为教养院,现改为县立女子小学校。民国时广平县知事韩作舟诗云:
铸身成铁汉,壮气凌空虚。
觉遍三千世,归来听读书。
八、层霄雁塔

康熙《广平县志》卷一〈土地志·寺观〉记载:崇福寺,在县东三十里平固店,唐时所建,有记。清朝顺治末广平知县高爽诗曰:
塔形今已久归空,毕竟须思未有同。
若使有无同一视,高层何日不摇风?
民国《广平县志》卷九〈古迹·寺观〉记载:崇福寺,在县东北平固店,唐时建,明宏[弘]治间僧悟能重修,有伽蓝殿、天花院诸胜,寺内有塔高十三级,号“凌霄塔”。“层霄雁塔”为县景之一。清康熙五年重修,嘉庆十三年,山右刘克昌及其侄汉疆一律修整。民国时广平县知事韩作舟诗云:
高影写层云,清光照几席。
登临未及时,雁阵横天际。
(注:据考,“层霄雁塔”之景,在今县城东北三十里平固店镇崇福寺。今者将“层霄雁塔”载为“云霄雁塔”或“凌霄雁塔”,更把“雁塔”指认为城内千佛寺塔,实属考误也。)
九、顾堤烟柳

康熙《广平县志》卷一〈土地志·桥堤〉记载:新堤,护城堤围绕县治,培高爽余,漳水莫侵,上栽柳树,既以固堤,尤森郁壮观。顺治年间,邑令顾公创筑。清朝康熙年间广平知县夏显煜诗曰:
当年功与白苏齐,堪并西湖两筑堤。
借荫周迴垂柳下,春风夏雨遍群黎。
民国《广平县志》卷四〈舆地·堤堰〉记载:新堤,绕县治周九里四十步。顺治年间知县顾如华筑,今存。“顾堤烟柳”为县景之一。民国时广平县知事韩作舟诗云:
两漳害城郭,一树护田庐。
为问陶公柳,至今有也无。
十、棠桥夕照

康熙《广平县志》卷一〈土地志·桥堤〉记载:桥四,在德化街者为芾棠桥。清朝康熙年间广平知县夏显煜诗曰:
长虹远驾郭东南,轳岭风微送晚岚。
多少行人登眺处,只今犹诵召棠甘。
民国《广平县志》卷四〈舆地·津梁〉记载:芾棠桥,在城内德化街,久废。土人相传在东门外。“棠桥夕照”为县景之一。民国时广平县知事韩作舟诗云:
古迹没平沙,日斜人影瘦。
遥闻叱犊声,归去黄昏后。
【参阅书目】
刊名
卷数
主修
编纂
刊印
刊名
卷数
纂修
刊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