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经注·浊漳水》考误

(2021-02-15 07:43:06)
标签:

水经注

浊漳水

梁期故城

邯沟故城

肥乡故城

分类: 古邺纵横


《水经注·浊漳水》考误 

 

康世民

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水经注》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内容丰富,信息量巨大,又经历代传抄,错误在所难免。《水经注》自问世以来,虽屡被后世史家疏证,但仍存留许多遗误之处。今就《水经注》所载“浊漳水”条下几处错误略作考证。

《水经注》卷十“浊漳水”记载:

漳水又东径三户峡为三户津。张晏曰:三户,地名也,在梁期西南。孟康曰:津,峡名也,在邺西四十里。又东,汙水注之,水出武安县山,东南流径汙城北。昔项羽与蒲将军英布济自三户,破章邯于是水。汙水东注于漳水。漳水又东径武城南,世谓之梁期城。梁期在邺北,俗亦渭之两期城,皆为非也。司马彪《郡国志》曰:邺县有武城,武城即期城矣。漳水又东北径西门豹祠前。祠东侧有碑,隐起为字,祠堂东头石柱勒铭曰:赵建武中所修也。魏文帝《述征赋》曰:羡西门之嘉迹,忽遥睇其灵字。漳水右与枝水合。其水上承漳水于邯会西,而东别与邯水合,水发源邯山东北,径邯会县故城西,北注枝水,故曰邯会也。张晏曰:漳水之别,自城西南与邯山之水会,今城旁犹有沟渠存焉。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赵敬肃王子刘仁为侯国。其水又东北入于漳。昔魏文侯以西门豹为邺令也,引漳以溉邺,民赖其用。其后至魏襄王,以史起为邺令,又堰漳水以灌邺田,咸成沃壤,百姓歌之。魏武王又堨漳水,回流东注,号天井堰。二十里中,作十二墱,墱相去三百步,令互相灌注,一源分为十二流,皆悬水门。陆氏《邺中记》云:水所溉之处,名曰堰陵泽。故左思之赋魏都,谓墱流十二,同源异口者也。魏武之攻邺也,引漳水以围之。《献帝春秋》曰:司空邺城围周四十里,初浅而狭,如或可越,审配不出争利,望而笑之,司空一夜增修,广深二丈,引漳水以注之,遂拔邺。本齐桓公所置也,故《管子》曰:筑五鹿、中牟、邺,以卫诸夏也。

以上这段文字,前后均为浊漳水流经西门豹祠前,进而展开叙述西门豹治邺事迹。然而中间突然插入一段“漳水之别”的文字,显得十分突兀,词不达意,以致于清末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作《水经注图》时,将“邯山”“邯水”“邯会城”一并置于邺城西南漳水南岸。然而下文漳水流入列人县(治今肥乡城东北)境时,又言“其水又东历邯郸阜,张晏所谓邯山,在东城下者也。”以致于在邯郸城东南又出现一座邯山,颇为费解。故叙述“漳水之别”的那段文字,恐为《水经注》错简(竹简前后次序错乱)所致。试将该段文字移于“列人县”下,“邯山”“邯水”“邯会城”排布得当,与其他史料记载相符,一切抵牾均可自然消除。(见《列人故城考》)

《水经注·浊漳水》考误

                                                      《水经注》卷十“浊漳水”流经邺城图考

之后,“浊漳水”流经磁州界记载:

漳水又北,滏水入焉。漳水又东径梁期城南。《地理风俗记》曰:邺北五十里有梁期城,故县也。汉武帝元鼎五年,封任破胡为侯国。晋惠帝永兴元年,骠骑王浚遣乌丸渴末径至梁期,候骑到邺,成都王颖遣将军石超讨末,为末所败于此也。又径平阳城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元年,邺师败邯郸师于平阳者也。司马彪《郡国志》曰:邺有平阳城。即此地也。

今据历代典籍所载“梁期城在邺北五十里、磁州城东北二十里”,可考梁期故城地处邺北漳水北岸,古磁州东北,在今磁县(与成安接壤处2016年划归邯山区)、成安、临漳三县的交界处的成安县西南吴村水柜一带。(见《梁期故城考》)。再据唐代李泰(李世民四子)所著《括地志》所载:“平阳故城在相州临漳县西二十五里”,唐时临漳县治所在今临漳县小庄,可考平阳故城在磁州城南一带(见《平阳故城考》)。故“梁期故城”与“平阳故城”前后叙述倒置。如将“平阳故城”移于“梁期故城”之前,则以上顺序错乱自然化解。(参见上图

再后,“浊漳水”流经肥乡界记载:

漳水又东北径列人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为列治也。……白渠故渎南出所在,枝分右出,即邯沟也。历邯沟县故城东,盖因沟以氏县也。《地理风俗记》曰:即裴城,西北二十里有邯沟城,故县也。又东径肥乡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八年,伐邯郸取肥者也。《晋书地道记》曰:太康中,立以隶广平也。渠道交径,互相缠魔,与白渠同归,径列人右会漳津,今无水。《地理志》曰:白渠东至列人入漳是也。”

考古之肥乡境内,号称肥邑,故城密集,河渠纵横。《水经注》载漳水流经肥乡界时,其支流白渠流经肥乡界,叙述亦有舛错。据文献可考,“邯沟故城在肥乡城西北七里”,而“肥乡故城在县西二十里”,故“肥乡故城”应在“邯沟故城”西。《水经注》所载“白渠”先经肥乡城西北七里“邯沟故城”,再倒流经肥乡城西二十里“肥乡故城”,明显与事实不符。白渠故渎实际应先经“肥乡故城”,再经“邯沟故城”,再东“至列人入漳是也”。此处“肥乡故城”位置有误,或与肥乡境内其他故城舛讹所致(见《肥乡故城考》)。

《水经注·浊漳水》考误
                                                 《水经注》卷十“浊漳水”流经肥乡图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