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学案例分析:混龄、冲突与分组
(2015-01-04 14:20:04)
标签:
蒙特梭利蒙氏混龄教育蒙氏教学案例分析 |
分类: 蒙氏教育 |
工作时间开始了,3岁的豆豆还没想好要做什么工作,于是,他就走到了轩轩身旁,发现5岁的轩轩正在画画,白白的纸上五颜六色的,这深深地吸引了豆豆的目光。
于是,豆豆轻声地问轩轩:“轩轩,我可以和你一起画画吗?”
轩轩抬头看了看豆豆,说:“可以啊,那你再去拿张白纸吧!”
豆豆立刻兴奋地拿来了白纸,准备用彩笔画画,可是,他怎么也拿不好画笔。在一旁的轩轩见了,忙说:“画笔这样拿,会拿不稳的,我告诉你怎么拿。”
于是,轩轩边解说边示范,还时不时地帮豆豆纠正姿势。
经过轩轩的指导和自己的练习,豆豆拿笔比之前稳多了,于是,他开始兴致勃勃地画起画来。
豆豆和轩轩一边画画,一边向对方讲述着自己的画的含义。豆豆说:“轩轩你看,我画了一个荷包蛋,今天早上我吃的就是这个。”
轩轩听了,灵机一动,向豆豆提议说:“咱们把吃过的蔬菜、水果也画下来,然后在它们下面写上名称,怎么样?”
“好啊,好啊!”豆豆高兴地说。
两人立刻就忙碌了起来,边画边标名称,很多字豆豆不会写,就由轩轩帮他来写,一写完,两人就高兴地拍手、齐声地念,再碰到不会的就问老师,忙得不亦乐乎!
【分析】
蒙台梭利班级实行混龄编班,包含多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其中年长儿童常常指导或帮助年幼儿童。于是,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总是帮助别人,这会不会延缓年长儿童自身的成长呢?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年幼儿童要得到年长儿童的帮助或指导,首先要得到年长儿童的同意。因而,年长儿童是有自由选择权的。不仅如此,在帮助年幼儿童的过程中,年长儿童通过多次的重复和讲解能够使自己的相关知识或技能更加精进。同时,年幼儿童的一些想法和行为也会给年长儿童以启发,有时还可能帮助年长儿童认识到未曾发现的缺点,或是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正如案例中的豆豆和轩轩一样,豆豆在轩轩的帮助和指导下握笔更稳了,而轩轩也受到了豆豆的启发,从荷包蛋想到要画自己吃过的蔬菜和水果并给它们命名,这不仅丰富了画画这一工作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学习的深度。
此外,年长儿童和年幼儿童在这样的互助学习中,既增强了自信心,又提高了交往技能,而这些仅凭自己独立完成工作是不能够获得的。
【案例2】物品冲突问题
在自由工作时间里,儿童开始选择自己想做的工作。
亮亮拿起了棕色梯中的一块,这时他发现轩轩也在拿棕色梯。两个人都想做这项工作,可是,棕色梯只有这一套。
于是,亮亮走到轩轩身边,对他说:“轩轩,你要做棕色梯的工作吗?”
轩轩回答说:“是啊,我早就想做这个工作了,昨天刚学会。”
亮亮比轩轩大一岁,他已经学过这项工作了,但他还是很想做:“我也很想做这个工作,能和你一起做吗?我可以帮助你。”
平时,轩轩就经常得到亮亮的帮助,于是,他很痛快地说:“好吧,我们一起做吧!”
然后,两个人就配合着把棕色梯都拿到了工作毯上,开始不亦乐乎地工作了起来。
【分析】
在蒙台梭利教室中,物品冲突是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况。案例中的亮亮和轩轩之间虽然出现了物品冲突,但两名儿童都没有急着争抢,而是年长的亮亮提出了一起工作的建议,由于这样的合作在蒙台梭利班级中时常发生,并且年长儿童能够很好地帮助年幼儿童,因而轩轩并没有拒绝。
蒙台梭利博士提倡混龄的班级组织形式。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不同年龄的儿童之间有一种交流与和谐。年长儿童认为自己应该保护和帮助年幼儿童,而年幼儿童也羡慕并崇敬年长儿童的能力,期待自己能和年长儿童一样。不同年龄的儿童间存在着爱和敬仰的感觉,营造了大保护小、小崇敬大的气氛。这种氛围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同伴冲突发生的可能性。
【案例3】教师精力的分配问题
教室里,所有的儿童都在忙着工作,老师则在一旁仔细地观察着儿童们的活动。有些儿童遇到了困难,但是通过同伴细心和耐心的指导和帮助,大多数问题都顺利解决了。
这时,老师注意到了在教室一角的优优。优优在做剪纸的工作,她正要收拾桌上的纸屑,突然吹来一阵风,纸屑都被吹到了地上。优优常常会看见其他小朋友扫地,但她还没有扫过,所以,很想试一试,于是,她走到了扫把旁边。这时,教师走过来,告诉优优:“地上有垃圾,我们要把它打扫干净,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扫地。”
然后,教师带领着优优把需要的工具(小扫把、小簸箕、垃圾桶)都拿了过来,先教优优如何抓握小扫把,用小扫把将垃圾集中扫在一起,接着用另一只手拿小簸箕,将垃圾扫入簸箕,再慢慢将它移到垃圾桶上方,将垃圾倒入桶内。优优在一旁看得很认真,学得也很快,教师示范完以后,她便将没扫完的垃圾也清扫干净了。
不仅如此,优优还主动承担起了班级的清扫任务,她很仔细地清扫,最后整个教室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分析】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教师是环境的提供者,也是自由的保障者,还是发展的协助者。教师为儿童提供适宜的环境,让儿童自由地从事他们所喜爱的工作,并且要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以促进儿童的发展。
案例中的教师便是这样,根据观察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来教授儿童。有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班级里有那么多儿童,教师怎么分配自己的精力,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呢?其实,蒙台梭利教师之所以有这样的自由,原因主要是同伴间能够相互学习。儿童通过与同伴的互动交流学会并掌握了许多知识与技能,有时并不需要教师的再次教授。
同时,对于班级里的一些维护工作,教师也可以指定儿童来完成。参与维护工作的儿童不仅增强了自身的相关技能、提高了自身维护环境的意识,而且也为班级中的其他儿童提供了良好的榜样。
因此,蒙台梭利班级中的大多数儿童会自觉地维护班级的环境,而不会乱扔垃圾或乱放教材教具,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够有选择地进行教学,既有针对性,又能提高效率。
【案例4】儿童学习时的分组问题
数学课上,为帮助儿童理解守恒,老师采用了小组教学方式,但并未将同一年龄的儿童分在一组,而是将能力水平较为接近的儿童分在一组。
首先,老师把几何图形卡片放在每组儿童的桌上,让儿童亲自动手摆一摆。随后,各个小组的组员都行动了起来。亮亮和宣宣拿到了同样大小和形状的几何图形卡片,他们不停地变换着卡片的位置。忽然,较年长的亮亮兴奋地对宣宣说:“你看,你看,咱们的卡片是双胞胎。”原来,他们正好采用了相同的摆法。“是啊,是啊”,宣宣激动地说,“还有其他的双胞胎吗?”这句话激起了亮亮的兴趣。
于是,亮亮就提议整组成员都来寻找相同的卡片,组员们听后很喜欢这个提议。于是,“搜寻”工作立刻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只见大家不停地变换着卡片摆放的位置,找到一个就将它和“双胞胎”卡片放在一起……
【分析】
蒙台梭利博士也提倡分组教学,但她所谓的组与组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并不是固定将生理年龄相同的儿童分在一组进行教学,而是根据儿童发展的实际能力进行分组。
正如案例所述,能力水平相近的儿童被分在一组,他们能顺畅地边进行操作边交流彼此的想法,年长一些的亮亮发现了卡片的特点后,年幼的宣宣也马上认识到了这一特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从而发起了整个小组的探究活动。这样,整个数学课就变得活跃了起来,小组成员们共同探索,逐渐发现守恒的奥秘。
在蒙台梭利博士所倡导的小组教学中,能力水平相近的儿童之间能够充分交流、相互激发,大大提高了学习及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众多学科中,数学是最不易进行综合教学的学科,所以,分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教师应密切关注儿童的能力发展状况,合理分组,以充分发挥分组教学的作用。
(本文节选自CMS蒙台梭利教育丛书系列《科学的蒙台梭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