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断舍离》读书笔记1:关系轴、时间轴、机制

(2018-05-14 11:39:37)
标签:

断舍离

生活

哲学

读书笔记

教育

分类: 断舍离
“……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
个人理解:这种机制是,处理你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是你对物品取舍的一种依据。比如,你在商店看到一个杯子,买还是不买?比如你看到办公桌上有一个杯子,留下还是扔掉?解决类似的问题的指导思想就是这种机制。如果把这里的“杯子”换成“抉择”,就变成对人生的断舍离机制了。(对机制的理解是,机制是通过自己不断施行,最终内化成自己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达到“不由自主”的境界。)关系轴就是一种使用价值的判断,我用不用得上这个东西?时间轴就是在确认用得上这个东西之后,进一步判断什么时候用。这两步判断可以总结为:当你看到一个东西后,首先判断我用不用得上它,用不上,就断舍离,用得上,再思考什么时候用,如果是很久以后才用得上,那么是否也应该断舍离。问题是,如何确定某些东西我未来一定用不上呢?

不得不去收拾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因为那些东西是我们的敌人,是给我们带来烦恼的根源。但如果没有那些东西存在,身边留下的都是自己此时此刻正需要、正适合自己的东西,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在这种情况下,身边的东西就全是我们的战友。”
个人理解:从团队管理者的角度对待周围的东西,自己要主动管理周围的东西,让自己处于一个掌控者的地位去对待东西,而不是看到这么多东西感到发愁、无从下手。

“其次,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就是拿物品当主角……而断舍离则是以不断地循环代谢为前提,让居住空间永远保持着变动流转的状态。”
个人理解:对待一件物品的态度是——我需不需要它,强调主角是“我”而不是“物品”。怎么对待“扔了怪可惜”这种心态?联系最近在解读的“讨好型人格”,这种“可惜感”其实是在讨好这件物品。想想,你因为“可惜感”留下这件物品,之后你要付出哪些心理成本?首先是这件物品的存在,让自己的空间更杂乱,导致自己潜移默化地变得烦乱;每次看到这件物品,都会有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为之奈何感;总是以这种态度对待物品,也会导致自己对待事情、他人表现得优柔寡断,这是一种潜在的不良心理状态的培养,要警惕!让周边的物品“不断循环代谢”是个很好的提法,新陈代谢多么熟悉的一个理论,在此之前,只知道是用在人体各类机能的活动中,道理都是相通的,人事上亦适用。

“‘断舍离’这三个字的发音本身似乎就拥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吸引力,充满了神奇的力量。我甚至觉得,这三个字本身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传达了它所要实行的内容和所包含的意识了。”

“看得见的世界和看不见的世界”
个人理解:通过实践使自己意识上发生变化。

“这种改变的机制是这样的:要得到“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这样的判断,人就必须要清楚了解自己。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个人理解:通过不断地对身边的物品做“断舍离”,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慢慢了解自己,这是通过“断舍离”机制达到的效果。当然,这种总结性的结论(意义的描述)要在实践之后得出,所以这本书要经常回过头来读一读,有些本该在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在书前面的部分。

“一旦开始使用那只杯子,自己就会和那件东西逐渐相称,看东西的视角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东西,这种机制一旦运转起来,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了加分法。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这些都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
个人理解:“象牙筷子理论”的正面应用,促进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看不见的世界背后,还有一个更加看不见的世界,你可以叫它神的领域,或是未知的伟大,总之就是命运一类涉及灵魂的次元,意料之外的偶然性、共时性也会在这一世界里发生。把物品这一次元收拾干净了,以往一向阻碍视听的东西没有了,就能够看得更清楚,就能开启通往更深次元的通道。”
个人理解:一个人做一件事情,背后是做这件事的逻辑,逻辑背后是得出这个逻辑的依据支撑。你为何会得出这个逻辑,为什么会这么想问题,这就是你的神和灵魂(神→逻辑→行为)。通过做事情修炼,慢慢剥开事情本身去思考做事逻辑,通过琢磨逻辑,进而直抵神和灵魂,人性是否就是这里所谓的“神和灵魂”?或者,是规律。“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等读到第五章再看作者的观点。

“断舍离的任务就是,取回以往所有被浪费掉的这一切。在最初阶段,你要先分析自己到底被这些物品夺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为,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靠自己的判断和行动就能做到。”
个人理解:实施方法:分析自己被这件物品夺去了多少能量——时间、空间、心理,然后一件件筛选物品,如何筛选?通过自己的判断。

“通过实施“断”,人会发现日常生活很多不起眼的东西其实是该被珍惜、被感激的,除此之外,这个概念也能让人消除一些无妄的执念。”
个人理解:这个道理,看起来是这样,乍一看,是正确的,可被接受的。生活中常常有些道理,都是看起来是这样的,可以被接受的。但想要真正领悟它,只有当自己亲身实践经历后。这个意义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是这样一个道理。那如何对待这些“看起来是这样”的道理呢,一来,你无法反驳它,二来你无法实践(应用)它,那么,先记录下来,常常翻开来看看。就事论事,这个道理以前没接触过:“断”能让人消除一些无妄的执念!

“如何对待自己,就决定了一切。这种改变最初会体现在物品的世界里。因此,如果能与物品形成更好的关系,一切都会随之发生改变。从家里的衣柜、抽屉开始,进行有意识的改变,慢慢就连你与周围人的关系都跟着改变了。”
个人理解:改变,最直观的体现在伴随你左右的物品上。至少别人会觉得你改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