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隋唐雕塑艺术述略

(2017-06-09 10:45:01)
隋唐雕塑在继承秦汉优秀雕塑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外来艺术,显示出极为纯熟的艺术技巧、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和雄健奔放的时代精神,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极盛时期的宏伟气派,历来为世人所瞩目和推崇。

一、隋唐雕塑艺术的发展

隋唐时期雕塑艺术的成就体现在石窟佛教雕塑、陵墓雕塑和陶俑方面。

1、佛教雕塑。宗教造像是这一历史时期雕塑艺术的主流,佛、道两教在统治者的提倡和庇护下迅速发展,宗教艺术也随之充满了活力。其盛况从隋代一直延续到盛唐,敦煌、龙门、天龙山、麦积山、乐山、安岳等石窟积极发展以佛教题材为主的造像,各地兔窟、各种品类造像和寺塔的营造都十分兴旺,盛况空前,艺术水平亦达到很高的高度,嗣后虽然出现暂时的衰退,但到了晚唐,造像风气转移到了四川等地,又在新的土壤中展露了蓬勃的生机。

2、陵墓雕塑。唐代的陵墓雕刻应属纪念碑雕刻,较少受到佛教雕刻的影响,而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高祖献陵前的虎、犀牛,高宗乾陵的蹲狮、鸵鸟、天马、大臣,昭陵六骏及顺陵、崇陵的石雕群都堪称陵墓雕塑的杰出代表。唐代陵墓雕塑直接从秦汉的写实主义传统中吸取营养,表现方法洗炼简洁,栩栩如生。如昭陵六骏石刻浮雕概括地刻划了六匹战马的匀称健美的体态和站、卧、奔、引的动态,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又如乾陵的冀马、石狮等,不仅制作精湛,而且丰满有力顺陵石狮高约米,昂首挺胸,气势非凡。雕塑家用夸张的手法使肌肉膨胀,足爪也由此显得更为尖利,赋予了形象一种威镇四方的力量。但作为帝王陵墓前的仪卫雕塑,它既要有装饰性,又要有庄严感,这就使得这些陵前雕塑必须符合一定的形制要求,动物的姿态和形态受到严格的约束,因此,狮虎只能是蓄势待发的神态。

3、陶俑雕塑。隋唐厚葬之风超过前代,明器制作盛极一时,题材内容比以前更为扩大,不仅反映了官僚贵族们生活,也间接反映了经济文化与国际交流的状况。到了隋唐,由干制作技术更趋熟练精湛,陶俑雕塑能抓住各种人物的外表形象和内在精神特点加以概括刻划,并能反映出当时社会习俗的变化,如对女俑的各式发髻、面部花铀和域外翻领装都能如实加以描写。盛唐时期的女俑一度出现容貌丰满、体态肥胖的特色。此外,制作材料与表现形式亦丰富多样,除了素烧和一般釉陶、彩绘外,还在俑的表面施以橙、黄、绿三彩釉,创造了空前绝后的唐代陶俑的代表品种——“唐三藏”。

二、隋唐雕组的艺术成就

隋唐时代,石窟或寺庙造像虽然表现的是佛、菩萨、天王或力士,但已明显反映了当时真实的生活以及现实人间的美好形象,尤其是代表着美的女神的菩萨或观音像。匠师们发挥了卓越的艺术创造才能,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于人世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正由于这些光彩美丽的艺术形象是出自无名匠师之手,才更能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情感息息相关。它们已经不是宗教偶像中的神,而是人世间的一种美与善的化身,因而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造型方面,隋唐既有其时代共性,也由于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和匠师的审美意识、技巧水平的差异,各地区的佛教雕塑各有其特点。唐代佛教造像的特点主要是形象刻划的典型性及主题性都非常突出,能表现出不同人物应有的身份和形象特征,对于那些具有吸引信众、宜扬教义作用的菩萨或观音像,更以世俗化的美化手法加以表现,而对于以护法为职责的天王、金刚力士,则唯恐其不够威武而给予夸张表现,甚至以脚下踏着鬼卒的姿态来加以强化。这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在南北朝佛教造像中还不曾见到。

至唐代,佛教信仰加人了更多世俗化的意味,由依附于神的幻想进而凭借神来表现人间生活,在造像宗教性减弱的情况下,艺术性和真实性反而到了加强,这可以说是唐代佛教造像倾向于现实主义的动因。隋唐陵墓石雕及装饰雕塑的神话迷信色彩同样逐渐消失弱化,陵墓石雕中的镇墓兽已由前代象征神的飞狮、飞虎演变为现实中没有飞冀的狮与虎,虽然唐代各帝陵前的飞马还留着双冀,但马的基本形象则来自现实生活,其神秘性大为减少。

隋唐时代的墓葬陶俑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代表。这类作品由于多出自民间匠师之手,必然会带有民间匠师的个人感受和审美取向,从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优美形象,唐代陶俑中,马、驼、牛、羊尤其是盛唐时代的马,其生机勃勃的形象是同时代其他雕塑所难以比拟的,因此,隋唐时代的陶俑雕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隋唐时代创造了极其丰富的雕塑艺术珍品,形成了影响久远的美学观念和造型风尚,不论是佛教雕塑、陵墓雕塑或基葬陶俑及本文尚未论及的装饰雕塑,都呈现出绚丽夺目的光彩,开启了一代新风,并在与世界文化和贸易往来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学习的典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