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乌啼霜满天”是何时?

标签:
江枫渔火问题探讨 |
http://s12/mw690/0028wn0zzy75ByRJlcTdb&690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月落乌啼霜满天”是何时?
---《枫桥夜泊》一诗问题探讨
《枫桥夜泊》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继的代表作,至今刻在苏州寒山寺。然而,因其生平事迹不详,关于这首诗的内容一直被人们质疑,众说纷纷,没达成一致观点。
历史记载,张继,字懿孙,今湖北襄阳)人。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枫桥夜泊》一诗全文如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那么,对这首诗争议的问题是什么呢?
常识告诉我们傍晚是日落月升的时候,不是月落时分。月落是天明的时候。
2. 乌鸦晚上叫吗?
乌鸦是夜间休眠,而且鹊蒙眼,看不见东西,和我们养的鸡一样。白天才出来觅食禽鸟,夜间不啼叫。所以,听到乌鸦叫了,也是天明的时间。
3. 晚上能看到“满天霜色”吗?
霜是水汽在温度很低时,一种凝华现象,寒冷的秋天清晨,户外植物上通常会结霜,这是因为夜间植物散热的慢、地表的温度又特别低、水汽散发不快,还聚集在植物表面时就结冻了,形成霜。不言而喻,霜是在早晨看到的,晚上没有霜。
据此,我们可以说,这首诗写作背景应该是清晨月落时分,天亮了,乌鸦起床觅食发出阵阵叫声,作者寻声望去,房屋、树木,到处都挂着白霜。
然而,为题到此并没有结束。
4. 苏州秋天有霜吗?
苏州属江南地区。江南四季常青,全年无霜期长达300多天,所以秋天无霜。从科学上看,霜是由冰晶组成,和露的出现过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到达100%时,水分从空气中析出的现象。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露点(水汽液化成露的温度)高于冰点,而霜点(水汽凝华成霜的温度)低于冰点,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摄氏零度时,才会结霜。那么,苏州地区何时地表温度低于摄氏零度以下,有霜呢?只有在寒冬腊月。江南有霜期约60天,一般在12月份和来年一月份。由此可见,作者写的“霜天”是腊月,不是“秋月”。
以前,“江枫”所有版本一直解释为“江边的枫树”。苏州寒山寺河边有枫树吗?枫树长在河边吗?诗人为什么不说“河枫”,而说“江枫”呢?在上世纪80年代一位中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苏州做了考查,发现苏州河边从来就没有生长过枫树,即使有过也是人工栽植的,不是江边的枫树。经过查阅史志文献研究发现,原来“江枫”是两座桥的名字,一座叫“江桥”,即作者停泊之桥,现在依然存在;另一座叫“枫桥”或“封桥”,很久以前就不存在了。从此揭开历史之谜。苏州寒山寺旁边的河是京杭大运河的枢纽。当年诗人就是站在“枫桥上”看到了“江桥”,才写下了“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千古名句。
一般都认为,“渔火”就是船上的“灯火”。细想一下,作者为什么把船上的 “灯火”叫“渔火”呢?其实这里的“渔火”不是“灯火”,而是炊火,即渔民做饭的火。古时,船家以打渔或运载旅客为生,以船为家。每日三餐做饭时须停靠岸边,在岸边生火做饭,因为船是木制的,上边不能生火。所以,作者笔下的“渔火”在诗里是指船家在岸边做早饭的火,即江桥和枫桥的船家已经起来生火做早饭啦。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作者这首绝句是叙事、写实、借景抒情诗,没有半点虚构的物象。全诗起句和承句是直叙写法,转句和结句是倒叙笔法。诗的大意说:的在一个寒冷腊月的晚上乘船来到苏州寒山寺边的大运河枫桥夜泊,宿在船上。第二天清晨作者醒来,发现月已落下,乌鸦已经起来觅食啼叫着,漫天霜色。江桥和枫桥的船家已经起身在岸边做早饭,渔火在两桥之间依稀可见,似乎睡眼惺忪发愁,还想睡觉,怨天亮得太早。这时,作者忽然想起,昨天半夜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孤寂的钟声传到了他的客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