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朱梦秋)
创新“汽车 ”模式
汽车制造业是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人才密集、企业产业链超长的行业,未来汽车制造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满足用户消费升级的竞争。“我们将进入移动出行领域,在车联网和移动出行领域持续发力,驾驭面向未来的产业生态圈,为用户提供更加多元化、智能化的出行解决方案。”孙慧斌说。
今年4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联合印发《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中提到,要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不断提高生产装备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建立充分互联协作的智能制造体系。围绕跨领域大数据的应用,创新出行和服务模式,推动汽车企业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这实际上提出了关于汽车的新概念。联办财经研究院近期发布的《中国汽车行业创新发展面临大变局》报告认为,这种新概念意味着汽车正从交通工具转变为大型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实现智能互联和数据共享。
报告还认为,IT业将成为智能交通的主体,“工业3.0”体系下的传统汽车创新发展模式将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工业4.0”下的创新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智能研发平台为主体,以跨界信息系统为基础,将使得汽车行业供给主体呈现多元化局面。报告预计,未来我国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将裂变为五类:引进生产线、支付专利费的追随型企业,具有非核心技术模仿创新能力的仿制型企业,能够研发费核心技术的追赶型企业,能自主研发前沿技术的战略型企业。
国产车企的“弯道超车”机会
近年来,一系列新能源汽车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200万辆。
鉴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广阔,外企来我国投资电动汽车的态势非常强劲。比如大众集团,在其2025战略中,计划为中国消费者提供约150万辆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其中绝大部分是电动车;通用,计划在2016—2020年之间,在中国推出至少10款新能源汽车。
然而,与燃油汽车领域中外企具有先天性优势迥异,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国产车企毫不逊色。比亚迪,先后推出了“542“战略和”7 4“站战略,力图打破旧有的汽车性能、安全和油耗标准,为新能源车划定性能指标;长城汽车,计划未来10年形成多个新能源车平台,并推出多款车型;长安汽车,计划未来10年推出34款新能源产品,并以纯电驱动为主;北汽新能源,实施“卫蓝计划2.0”战略,打造绿色智能出行生态圈;广汽传祺,加码新能源领域成立专属公司;江淮汽车,发布“iEV”战略,预计10年后新能源车占比30%以上;吉利,实施新能源车扩张战略,计划2020年新能源车生产占比将达到90%。
“总体来看,燃油车的核心技术基本上是被外国汽车厂商控制着。电动汽车兴起后,希望我国企业改变燃油车时代的发展的路径,在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掌握上,争取实现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