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摩拜和ofo等共享单车风靡大街小巷之际,交通运输部近日发布的《关于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又使共享汽车进入了大众的视野。由于共享单车野蛮生长产生了诸多问题,这次政府机构抢在共享汽车大热之前发布了政策。在国家政策提前“布控”情况下,共享汽车将驶向何方?
共享汽车市场发展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互联网汽车分时租赁市场规模达4.3亿元。预计到2020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达92.8亿元。随着共享经济和新能源技术的广泛应用,共享汽车分时租赁模式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逐渐兴起。据交通运输部统计,现在全国共有6301家汽车租赁业户,租赁车辆约20万辆,汽车分时租赁企业40余家,车辆总数超过4万辆,新能源车占到95%以上,市场规模正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
征求意见稿虽然明确对共享汽车发展持支持态度,但是顶层设计所聚焦的“实名制租车、用户信息安全;总量调控、研究投放机制;私家车从事分时租赁;开发汽车租赁保险产品;解决 ‘停车难’”这几大问题也说明共享汽车行业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虽然如此,共享汽车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同样不可忽视。
首先,点少量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站在消费者角度,共享汽车从来不像共享单车那样随处可见,想使用就颇为麻烦。以北京为例,2016年发放电动汽车牌照2000个,投入运营车辆不到5000,但是北京的市场需求是20000辆以上。
点少量小伴随着的是停放问题。汽车停放占用空间大,不可能像单车那样随处停放,还需要进行能源补充。放到指定地点不方便,放到公共地点又牵扯到高昂的停车费、充电产生的成本等。理论上,这些问题会随着新能源共享汽车规模的扩大带动基础设施的完善来解决,但是共享汽车行业还处于萌芽状态,点少量小带来的发展阻力如何突破?
其次,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一辆汽车,其成本都不可能像共享单车那样低廉。将一辆新能源汽车投入租赁市场,需要几万到几十万的整车成本,还有日常维护保养、补充能源、保险、停车费等等一系列的后续费用。通过现在共享经济的押金和日常运营来回收成本的周期漫长,盈利更是缓慢。一位分时租赁平台的运营总监透露,不含人工在内,一辆用于分时租赁的新能源汽车每天亏损在50元至120元不等。高昂的成本和缓慢的资金回收也是共享汽车至今没有迎来巨额融资的重要原因。
还有就是驾驶汽车本身带来的困难。开车本身难度与复杂性远高于骑自行车,发生事故产生的损害也更为严重。对于驾驶者的监督需要完善的系统,对于责任的确认也需要明确,这些风险在共享单车的运营过程中已有前车之鉴。把一辆汽车交到一个陌生人的手中,对于汽车的拥有者、路上的行人都是一种风险的提升。即使可以通过协议来规范使用者行为,一旦发生事故带来的后果也是难以弥补的。
安全问题也是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共享单车相比,汽车的驾驶更加复杂,行驶速度也远快于自行车,一旦发生事故,其造成的伤害和影响也远高于后者,这就对使用者和监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车内卫生环境差、车况不佳等因素也会影响消费者的使用意愿。
业内人士也表示,共享汽车比共享单车门槛高,所承载的东西多,可讲的故事也多,因此未来一定会诞生估值超过共享单车的企业。但主要还是要看共享汽车企业团队的运营能力以及企业的自我造血能力。同时,牌照资源、车企资源以及政府资源也是共享汽车领域诞生巨无霸的重要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