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为什么不明码标价
(2012-10-11 14:46:58)
标签:
杂谈 |
在呼和浩特市中心的锡林郭勒南路上,坐落着该市第一家国际五星级酒店——香格里拉大酒店。虽然这家酒店的建筑风格以及店内装修略显落伍,但位于其一层的LV专卖店依旧显得光鲜亮丽,奢华外露。
穿过酒店大堂,刚走进LV专卖店的门口,几个销售人员便伴随着问候声迎了上来。记者挑了几款女包,询问了价格以及质地等,销售人员每次都不厌其烦,热情作答。尽管记者一直没有挑到中意的产品,但销售人员总是跟随记者身后,真是做到了一对一服务。
不购买商品却享受着上帝般的服务,多少让记者心里感觉到一丝不安,到了最后,记者甚至不好意思再张口问询。等到最后记者空手离开专卖店时,销售人员依旧彬彬有礼,并说了句“谢谢光临”,只是音量较之先前小了许多。
走出LV专卖店,记者总隐约觉得店中少了些东西,等掏钱到别处购买商品时才发现,LV专卖店中的所有商品都没有价签。每次记者询价时,销售人员记不清价格时都要掏出皮包中的吊牌看一眼然后再作答。
有些事情正如钱钟书所言,常像一只陌生的猫到屋里来,声息全无,过一会儿“喵”一叫,你才发觉它的存在。
奢侈品在国内不明码标价的事情也大抵如此。顾客在国内购买奢侈品时,第一步好像都要询价,以为这就是奢侈品销售的惯例,极少有人较真儿。
不过,存在未必合理。事实上,明码标价是我国价格领域中一项强制性行政管理措施,也是我国价格管理最基本的形式和内容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经营者销售、收购商品和提供服务,应当按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明码标价,注明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计价单位、价格或者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情况。
此外,我国曾于1990年和1994年先后两次颁布《关于商品和服务实行明码标价的规定》,并发布了实施细则。
在国内,如今去菜市场买菜时,商贩都会立一个简易的牌子,标明价格。即便在国外,奢侈品也都是实行明码标价。记者在韩国购买奢侈品时,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是使用美元进行明码标价,一目了然。
奢侈品到了中国为什么连消费者最基本的知情权都如此漠视呢?有人给出了答案:对于国内商家的这种秘而不宣的销售方式,奢侈品品牌内部称为一种营销策略。他们认为,有消费能力的顾客,并不关心商品价格;而没有消费能力的顾客,即便看到价格,也没有什么用,反倒会引起逆反心理。
对于销售奢侈品的这种行为,可以视之为营销策略也可以称其为歧视性销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奢侈品的新产品通常是率先考虑欧美市场,然后是中国港台地区,最后才轮到中国内地市场。
这并非因为中国内地市场没有需求。欧洲消费研究机构Euromonitor公司最新公布一份调查报告称,中国至2017年将赶超法国、英国、意大利和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消费品市场。《华尔街日报》早在2009年就撰文称“只有中国能拯救奢侈品销售”。
显然,在奢侈品领域中,中国的市场地位与享受的待遇并不对等。令人欣慰的是,已经有消费者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试图打破这种局面。
今年8月7日,沈阳一位许姓消费者在位于青年大街的一家大型商场购物时,发现爱马仕品牌店的部分商品并没有实行明码标价。当天晚上,他发布微博,向沈阳市物价局进行投诉。沈阳市物价局经过调查后便对该爱马仕品牌店作出限期整改的决定。
看来,对于奢侈品还真不能太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