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莘县名胜古迹

(2011-02-09 09:44:08)
标签:

王旦

莘县

三槐堂

名胜古迹

徒骇河

莘县名胜古迹1http://www.onegreen.net/maps/m/a/shenxian.jpg

莘县简介

 

  莘:读shēn。莘县唐虞三代属兖州之域,春秋时为卫国之“莘邑”。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分为三十六郡,时属东郡,始置阳平县。后齐改为乐平县。后周设“莘亭县”。586年(隋开皇六年)复称阳平县。588年改称“清邑”。606年(隋大业二年)始称莘县至今。

  宋代先后属河北东路大名府和中书省南部东昌路。明代属东昌府。

  莘县清代属山东省布政司东昌府。民国初年属山东省东临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1944年8月1日,莘县全境解放。

  1949年至1952年属平原省聊城地区。1958年底撤销莘县建制,属地划归范县、冠县。1961年7月1日复置莘县。1964年后,金堤以北之范县属地全部划归莘县。现在的莘县版图实际上包括了历史上莘县、朝城县、观城县的全部以及范县、濮县的一部分。

  莘县有过辉煌的历史,古观国、卫国、武阳郡、莘州等都有过幅员广阔、富庶繁华的一页。徒骇河源头、马颊河环流、固若金汤的黄河外堤、高耸云端的莘县宝塔、知名度甚高的古战场马陵道以及一代贤相伊尹的发祥地莘亭伊尹耕处等等,都留下过不少历史名人的足迹和传世诗篇。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莘县的许多古迹和景点没有得到应有保护、开发和利用,甚至遭到令人痛心的破坏,很多历史上知名度颇高的名胜古迹如莘县的宝塔、伊田、三槐堂、发干故城、神道碑,朝城的会盟台、魏公馆、臧洪陵、江东墓、天主教堂、清真寺、山西会馆,观城的古观国遗址、郭威墓、琉璃井、野猪林、紫金堤以及古城的秦台、仲子庙、子路书院、金代铁钟、郑板桥县衙等等几乎被世人遗忘殆尽。

莘县属黄泛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海拔49.0~35.7米。西南高,东北低。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泛滥,形成了高中有洼、洼中有岗的微地貌,主要由河滩高地、沙质河槽地、缓平坡地、河间浅平洼地、河道决口扇形地等组成。

  境内主要有徒骇河、马颊河、金堤河、金线河四条自然河流和七条人工干渠。

莘县辖四个街道:莘亭街道、振兴街道、雁塔街道、东鲁街道;十三个镇:张鲁回族镇、朝城镇、观城镇、古城镇、大张家镇、古云镇、十八里铺镇、燕店镇、董杜庄镇、王奉镇、樱桃园镇、河店镇、妹冢镇、七个乡:魏庄乡、大王寨乡、俎店乡、张寨乡、徐庄乡、王庄集乡、柿子园乡,1153个行政村。

莘县徒骇河公园

徒骇河属山东省海河流域内最大的河流。徒骇河位于黄河下游左岸,山东省北部。流域南依黄河、金堤河大堤,北接马颊河、德惠新河水系,今徒骇河发源于山东莘县西南隅同智营,干流起自大沙河文明寨,经河南省清丰、南乐二县东部边界入山东。流经莘县、清丰、南乐、阳谷、东昌府、茌平、高唐、禹城、齐河、临邑、济阳、商河、惠民、滨州、沾化15个县(市、区),于沾化县暴风站入渤海。

  莘县定位为生态园林城,徒骇河穿境而过。莘县徒骇河公园投资二千万元,至今已初具规模,公园依河而建,县城因公园而增辉,水中有城,城中有河,浑然一体,成为莘县的一大亮点。目前,公园内郑庄橡胶坝主体工程已正式蓄水,栽植雪松、龙柏、海棠、垂柳、连翘、紫叶李等绿化苗木十一万株;新建亭台三处、亲水平台两处、仿树桩桌凳26处、石拱桥1处。

http://s10/middle/74b63a65t9bcfb0aa4d69&690

 徒骇河公园

  徒骇河公园如今河宽水清,碧波荡漾;绿树繁花,浓荫匝岸;亭台楼榭,曲径通幽;鸟语花香,游人如织,成为人们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莘县古八景

  莘县古八景有:马颊环流、斗城捧月、甘泉淑玉、古塔摩天、伊庙松风、冰井呈霞、弇山藏秀和祐堂槐影等。(弇:音yǎn)

马颊环流

  马颊环流亦称马颊分流,马颊河古为禹疏九河之一,因河道上宽下窄形如马颊而得名。该河起源说法不一:一说禹疏九河之一(《莘县志》);一说是禹疏九河之迹(《朝城县志》);一说乃黄河故道,因下注笃马河故有其名(《观城县志》);一说唐开马颊河(《莘县水利志》)等。该河源于河南省濮阳县东,向东流经河北省大名县的冢北进入本境,经董杜庄、张鲁、河店等8个乡镇至河店务庄出境入聊城,经高唐、陵县、庆云,至无棣县注入渤海,全长437公里,流域面积8693平方公里。其中莘县境内长31.5公里,流域面积291平方公里。马颊河为纵跨豫冀鲁三省的排涝河道。

  “马颊分流”作为原莘县和观城县的八景之一享誉数百年之久,历代职官文人观景抒怀,留下了许多传世诗篇。明代知县王琛有诗《马颊河》:“银黄别派寄人间,昼夜潆回一带湾。雨洒波文添皱绿,泉穿石眼弄潺源。碧莲鱼跃开仍合,青荇风牵去复还。好景满怀吟不尽,临流钓叟自清闲。”(旧志不同版本首尾两句不同)展示了马颊河昔日的风采。(莘县文化艺术发展中心提供)

  抗日战争时期,马颊河畔茂密的林木、灌丛、芦荡掩护抗日军民,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建国后,冀鲁豫三省人民团结治水,把马颊河打扮得更加美丽。河上桥、涵、闸、渡槽配套,河岸绿树成荫、灌木丛丛、芳草萋萋,构成纵贯南北的防风林带,与马西林场共同形成改造小气候的平原绿洲,成为消夏观光的好地方。

斗城捧月

  莘县境内古有城,正方形,似斗,俗称斗城。城池高峻,雉堞连云。登上城楼,仰望明月,皎皎在天,别有情趣。为古莘县八景之一。

甘泉淑玉

  甘泉又名龙眼井、甘泉龙眼井。位于县城东街,水甜如饴。相传,昔有领命欲取东海水以疗疾者,限期甚急,夜宿莘县东鲁店,梦里有神相告,说此地有泉,其源通东海,可以复命。天亮后至井尝其水,味甘美,取水煎药,病果愈。“甘泉漱玉”为原莘县“八景”之一。

古塔摩天

  古塔摩天,指莘县雁塔而言。

  莘县塔亦名宝塔、雁塔。位于莘县城内,建于金天眷二年(1139年),一说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

莘县雁塔为楼阁式十三层平面八角型砖塔,塔底层东西长23米,南北长22米,高40多米。

据旧志载,塔顶上有铜笼能容二十余人,可望七十里,至顶可望数十里,并有“手可摘星辰”之感。塔有四门,入北门可攀至顶部。

  南门内有一尊石雕女神像,传为南海大士,俗称“石奶奶”。莘县一带百姓旧有正月十六登塔,十月十八日赶庙会之俗。1928年破除迷信,拆庙拉神,古庙不复存。

莘县雁塔曾为“拒寇护城”起过重要任用。明清两代曾数次维修,邑人亦“迭赋鹿鸣”,将塔视为莘县的骄傲和莘城的象征。

  1944年解放莘城时,塔作为全城的最高点被我军首先占领。

1968年塔被以“不安全”为由拆毁,拆出五部北宋刻本《妙法莲花经》、一部写本《陀罗尼经》、一座小银塔和一具石函。函内有舍利子,上漂浮着银质薄片船。银塔属板金工艺,玲珑剔透、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经书、银塔现存山东省博物馆,石函存县文物室。1981年、1982年《文物》杂志对其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作了高度评价。巍峨雄伟的雁塔,历史上多被用作军事瞭望台。

http://www.sdsx.gov.cn/old2/xz/lyj/Untitled-4_clip_image001.gif

            燕塔 王朝瑞摄.jpg

 

【注】过去有民俗曰:正月十六“爬城头”(又称走百病)。

鹿鸣指诗经——雅中的鹿鸣篇

鹿 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伊庙松风

  伊尹,名挚,出仕前,曾躬耕于莘野,教民种谷植桑。

  伊尹生活在夏殷之间,他协助成汤打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荒淫暴虐的国君夏桀,废夏立商。汤尊之为阿衡、保衡,总理国事。

  后又辅佐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帝,乃五代元老,世称贤相,孟子称其为“圣之任者”,故后人称伊尹为任圣。

  伊尹去世后,商朝君王沃丁以天子礼葬之。

  在莘亭东古有伊尹庙,又称任圣祠。为汉时创建,后多次移址重修。清代移于城内。有正堂三间,门一间,周环垣墙,院内松柏参天,气象幽森,古为莘县八景之一,曰:“伊庙松风”。

莘亭伊尹耕处http://www.sdsx.gov.cn/sxly/UploadFiles_8300/200801/20080107151258157.jpg

  莘亭位于莘亭镇大里王村西。莘亭,始建于汉代,后亭废基存,清康熙五十五年东昌知府程光珠书“莘亭伊尹耕处”,题曰:“尧舜之道,畎亩之中,圣作物睹,龙云虎风。”令县令刘萧勒石立碑,重修莘亭,亭东侧有伊尹庙。

据《孟子》记载,伊尹相商前曾躬耕于有莘之野,后来莘县城北之地一度被称为“伊田”。

莘县旧志载:“莘之北门外曰伊尹田,世传为伊尹躬耕处也。

http://www.sdsx.gov.cn/sxly/UploadFiles_8300/200909/2009090910304098.jpg

 

冰井呈霞

  冰井位于城西北莘城镇武庄。其水极冷,类于冰,故名。相传刘备为平原令时过此,六月天热,渴甚思冰,饮此井水而渴解;天将雨,则有霞光瑞霭自井中出,其景甚美,故“冰井呈霞”被莘县旧志列为“八景”之一。

山藏秀(弇:音读yǎn)

  弇山在莘县河店镇马桥村西。后魏孝昌二年(526年)地下忽有泉涌出,下为碎石,俗称此处为弇山。后人甃泉为井,建亭于其上,列为莘县八景之一。

:甃(甃音:昼zhòu),帛《易》作“椒”。其意为修治。又说为以砖瓦垒井壁。

山东东昌府志记载:莘具,南按伏阳之水,北抵清源之河,东近于会通西联乎,谓川境内坦而低洼,相间亦郡西形胜地也,弇山在县治北四十里马城镇西,后汉孝昌三年泉忽涌下,有碎石乎为弇山,后人因甃泉为井,建亭其上,今亭废井存。

祐堂槐影

  “祐堂”指槐堂,三槐堂是宋朝名相王旦家族的宗祠,坐落在莘城镇东北的群贤堡村。苏东坡在《三槐堂铭》中写道:“魏公之业,与槐俱荫。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荫满庭”。详见“槐堂”条。

龙潭涌浪

  北马陵村过去这一带是一排排东北、西南走向的大葫芦沟,下雨可排水,晴天可通行。

  据观城县旧志上说,东汉王景修金堤,位于马陵附近的堤段叫“马陵堤”,堤下有十亩大的黑龙潭。大雨时,洪水顺纵横交错的大沟汇入黑龙潭,潭满后顺沟东流,注入范县的竹口坡,再向东入阳谷的鹅鸭坡。黑龙潭至清初尚存,后渐被淤为平地,“龙潭涌浪”是清代“观城八景”之一。

三槐堂

 

  古三槐堂在莘城镇东北的群贤堡,民国时移至城内古楼东路南。

  三槐堂系王祐及其子宋朝名相王旦家族的宗祠,坐落在莘县莘城镇群贤堡。清代中叶,因村中出现了一座庙中有庙的“套庙”,当地人皆称其为“套庙王”, 2004年8月恢复原名群贤堡。

  王祐,字景叔,五代时后唐状元王彻之子,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后汉乾祐元年(948)进士,951年入后周,先后担任魏县(河北)、南乐(河南)县令。此后北宋为太祖、太宗手下名臣,累官兵部侍郎,雍熙三年薨于任上。享年六十四岁,谥忠烈。灵柩暂厝于陕西华州安丰里,后迁葬莘县群贤堡。

王祐生前曾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

  三公是周代对太师、太傅、太保的合称,是周代最高的三个官衔。为此,周朝至宋朝“三槐”代指三公。

  后其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天下谓之“三槐王氏”。后因子王旦贵于宋,累赠晋国公、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

  王祐有四子:王懿、王旦、王旭和王勉。

  王旦宋朝人,字子明,自幼沉静好学,其父王祐曾说:“此子将来必定官至三公宰相。”

苏东坡在《三槐堂铭》中写道:“魏公之业,与槐俱荫。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荫满庭”。

  王旦宋太宗时中举进士,起初任平江知县。据传,当时县府内传说常闹怪物,不得安宁,王旦将到任前一夜,看守官听到群鬼在大声呼叫说:“宰相公要来了,我们应该避开离去了。”于是怪物从此绝迹。

宋真宗时,王旦累升知枢密院,又任宰相,进封太保。受朝廷重用,居相位最久,凡事不固执己见,受人毁谤不与计较,军国大事都参与决策,常为国家荐引贤才,却不让其人知道。

  当王旦任宰相时,寇准屡次在皇上面前说王旦的短处,然而王旦却极力称赞寇准的长处。有一天真宗笑着对王旦说:“卿虽然常称赞寇准的长处,但是准却专说卿的短处呢!”王旦回答说:“臣居相位参与国政年久,必然难免有许多缺失。寇准事奉陛下无所隐瞒,由此更见寇准的忠直,臣所以一再保荐…。”真宗由此更赏识王旦。当寇准任枢密院直学士时,王旦在中书有事送枢密院,偶尔不合诏令格式,寇准便上奏皇帝,王旦因而受到责问,但是王旦并不介意,只是再拜谢过而已。不到一个月,枢密院有事送中书,也不合诏令格式,被堂吏发现便很高兴地呈给王旦,认为这下子可找到整治寇准的机会了,可是王旦却命送回枢密院更正,并不上奏。寇准大为惭愧,见王旦说:“同年怎么有这样大度量呢?”王旦不答。

  当寇准免去枢密职位后,曾私下求王旦提拔他为相,王旦惊异地回答说:“国家将相重任,怎可用求来的呢?” 寇准心中很不愉快。其后皇上果然授予寇准节度使同平章事。寇准入朝拜谢说:“臣若不是承蒙陛下知遇提拔,那有今日?”皇上便将王旦一再推荐之事告知,寇准非常惭愧感叹,自觉德量远不及王旦。后来寇准终于不负王旦,成为宋朝贤相。

  当时有位卢某,深夜送黄金百两来求王旦提拔为江淮盐运使,王旦正色推辞说:“你的才能,不可担当这个职务,我那敢私受贿赂而废弃公道呢?”卢某惭愧而退,便整天焚香咒诅王旦快死,有一天晚上,卢某梦见神明呵叱他说:“王公尽心于国家,你竟然心存恶念,要他快死,上天将要惩罚你了。”卢某惊醒,汗流全身,经过几天就去世了。

  薛奎初任江淮运使,将赴任前,来向王旦辞行,王旦不谈其他,只说:“东南地方,民生非常困苦啊…”薛奎退出后说:“听宰相的话,可见他时刻都在关怀百姓啊!”

王旦居家,未曾发过脾气,家人要试验他,在他食用的肉羹内,投入尘灰,王旦只吃饭而已,家人问他何以不吃肉羹,王旦说:“偶尔不想吃肉。”其后连饭也将它弄脏,王旦也不责问只说:“今天不想吃饭,可以另外弄些稀饭来。”

  王旦家中不购置田宅,说:“子孙应当自立,何必田宅,田宅会让子孙因争财而做出不义之事呢!”临终时召集全家人到跟前嘱咐说:“我们家世清白,不要遗忘往日槐庭阴德,今后大家应当守持勤俭朴素的美德,共同保持我王家的门楣。我死后,可为我削发,披穿缁衣,依照僧道例殓葬即可。”说完便瞑目而逝。真宗临丧哀恸。追赠为尚书令魏国公,赐谥号文正。

王旦墓http://t0.gstatic.com/images?q=tbn:8DPkft6JmwtQzM:

  总之,王旦一生为官清正廉洁,不谋私,不受贿,不置田产;忠奸分明,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创王家世代家风。

  王旦有三子,长子王雍,官至国子监博士;次子王冲官至左赞善大夫;三子王素官至工部尚书。

王槐王氏自王旦之后,可谓人才济济,名人辈出。王旭、王素、王质、王巩、王靖、王古、王震、王伦、王楠在《宋史》中均有传记。

  三槐王氏自王祐起,至今已有四十八世,其后裔散居在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近几来,不断有新加坡、菲律宾、香港等地的名人来莘县“三槐堂”寻根访祖,延续家谱,追思先人之高风亮节,弘扬中华之传统美德。

  据莘县旧志记载,王旦祖茔在莘县城东北二里之群贤堡村东,占地十亩,“旧有神遂碑数通及石人、石兽、望柱(即华表)等,至明初尚存”。

  永乐年间改修会通河闸,将陵中之石刻件拉去镇邪,王陵之地上之物丢失殆尽。成化十七年,莘县知县贾克中重修王旦墓。“弘治四年,知县顾岩修补坟后土提甚高。十三年,知县孟隆重立王文正公墓碣一通”。从王巩建王旦墓至明弘治年间重修王旦墓,历时约四百年。明正德莘县志中所列“莘县十景”,“郊外名坟”是其一。

  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群贤堡之三槐堂圯毁,知县遂将原社学的房屋加以修缮,定名“三槐精舍”。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知县蒋克家在城内鼓楼东路南(今工商银行)重建三槐堂,内供三槐王氏列祖列宗牌位,厢房系学子读书处。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三槐堂被拆,“三槐堂”匾额被王氏后人辗转保存下来,现荐莘城镇王化村。三槐堂碑石被压入工商银行楼基,三槐堂外景照片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三槐堂匾额系楷书题写,行家分析认为已非苏轼原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莘县发干故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