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响水县双语实验学校的考察报告
(2014-07-16 15:52:30)
标签:
教育 |
低头好走上坡路 出水才看两腿泥
------来自响水县双语实验学校的教育考察报告
2013年12月16日,全县教育基本现代化创建工作动员大会上,县长崔爱国响亮提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教育问题改起。”“要在县经济开发区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缓解县城新增学生入学压力,更好地满足农村广大群众让孩子进城读书的需求。”新的发展机遇再一次将绿色的橄榄枝递响了响水县双语实验学校。
提起双语实验学校,很多响水人对她赞誉有加,这不仅仅是因为她帮助周边群众圆了送子孙进城读书的家庭梦想,最大满足了许多留守儿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有效解决了外出打工人群和来响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而且,她以严格规范的管理和优质过硬的质量,坚持诚信办学,坚持口碑办学,撑起了我县民办教育的一方新天地。
拿稳“多棱镜”,一路逐梦一路歌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有蛮夷,以属华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回顾我县近年来的民办学校发展历程,我们就会看到
2003年9月,沭阳客商来响投资的艾天中英文学校开学,从小学到高中,广招教师、广招新生,规模一度空前,可是撑到2006年的时候,管理松懈、资金匮乏、质量下滑、师生流失,在一片讨债声中悄然消失。
2004年,又一批外地客商来响投资办学,在原响水中学的旧址兴办响水县外国学校,号称财力充盈、师资过硬、生源充足、教学有保证,在校学生最多时候达到1200多人,可是到2006年时,由于学校经营不善,短短的两个月里,就有近500名学生转学离校,家长呼苦,学生叫屈,教师喊冤,一片混乱中,校牌被摘除。
一时间,质疑四起,非议如潮,响水民办教育何去何从?风口浪尖中,一位娇柔的女子挺身而出,不顾亲友劝阻,力排众议,东挪西借,筹措资金,求亲拜友,诚邀名师,租借厂房,改造设施,经过一番苦心准备,终于在2006年6月建成了响水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民办学校——双语实验学校,她就是后来的董事长顾迎春女士。
建校后,双语实验学校始终恪守“根深叶茂,百花齐放”校训,秉承“以爱为源,因材施教,质量第一”办学宗旨,坚定“实施赢在终点的教育,让师生灵魂在更高处飞扬”办学追求,严格管理,狠抓质量,勇于探索,追求卓越,不断刷新考取四星级以上高中校的录取记录,不断收获当地干群的一个又一个好评与口碑。2009年,为了满足周边群众实际需求,双语实验学校投资3000万元,在小尖镇新建一所初中校,面向社会招贤纳士,将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工作阅历、不同的专业技能、但都有共同教育目的,都有着强烈责任心,都有着过硬素质与能力的教育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朝气蓬勃、温馨融洽的多元化大家庭。
近年来,该校凭借着的不断领先的教育教学质量,先后被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苏省盐城中学授予“优秀生源基地”,被盐城教育局授予“盐城市优秀家长学校”、“留守儿童快乐家园”;被国家教育部法规司授予“中国民办教育特色先进校”;获得了“中国民办教育百强学校”、“中国民办四星级示范学校”、“全国课堂教学创新示范学校”、“中国民办十大知名品牌学校”、“江苏省模范民办学校”等荣誉称号。董事长顾迎春还作为特别嘉宾应邀参加了“中国教师报第100期庆典活动”。
作为下岗再就业的顾董感慨万千:人生就像一副多棱镜,不同的角度折射出的光就不一样,双语实验学校是她教育梦想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地方,也是响水千千万万留守儿童们人生梦想开始的地方,她经历了艰辛创业、苦心办学的酸甜苦辣,更享受了并仍在享受着与孩子们一路逐梦一路欢笑的点点滴滴。
勤用“放大镜”,一滴晨露映彩虹
放大镜实际就是凸透镜,凸透镜在一定的物距范围内具有放大功能,看微小的物体更加清楚。用放大镜来赏识老师的优点、学生的特长,我们可以看到别样风景和无限潜力。
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扬道:“你真厉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这就是放大镜式的教育。
在双语实验学校,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我自信、我出色”“学海泛舟,灌江儿女多奇志,蟾宫折桂,双语学子谱华章。”每一面会说话的墙壁都传递出赏识的信息。据说在双语的每一个班级都在开展“评星”活动,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品德修养、综合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每周一评定,每月一总结,得到“五星”的颁发奖状,得到“六星”的颁发奖金,同时获得“星级”表彰同学的照片还会被张贴在校园的光荣榜。2014年刚刚考上响水中学的体育特长生徐栋钦深有体会,因为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随着中考的日期越来越近,一向争强好胜的徐栋钦唉声叹气,几度产生放弃中考的念头,班主任刘德昌了解实情后,多次主动找他谈心,帮他分析查找得失,并且鼓励他利用自己运动强项在体育特招方面做出一定努力,后来果然如愿以偿。
“学生很容易满足的,哪怕是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贴心的问候,都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鼓舞、不尽的动力”,初中部校长刘国辉说“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基础状况及学校历年中考的业绩确定目标生、希望生、潜能生、学困生人群,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特长,分层要求,分层突破,层层提升,层层推进,以重点带动全体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让优秀者更杰出、普通者更优秀、困难者不困难”。
用放大镜观察优点,用合适的评价方法评价学困生,使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他们的潜力就能够得以挖掘,就能焕发耀眼的光芒,就能成为灿烂未来的明星!
巧设“反光镜”,返躬内省善其身
一块透明的玻璃,在镀银之前我们可以透过它看别人、看风景、看世界,可一旦加上点银子,就可以使我们看到自己。经常照照镜子,就可以看到不足,找到差距,提升自我。
在双语实验学校我门可以看到学生为学生树镜子、老师为学生树镜子,学生为老师树镜子。殷嫚嫚是初二(5)班的班长,开学之初,她就与邻班的班长结成竞争的“对子”比学习、比规范、比管理、比荣誉,每天比一比、说一说,就像对着镜子照一照,相互挑剔、相互提醒、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一年过后就连她自己都惊讶自己的进步。学生张冰冰说:“我从前性格特别内向,看到老师也不敢问问题,当我看到我结对的同学性格很活跃,就一点一点地学着她,慢慢地上课也敢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见到老师也敢主动接近了,心理感到特别高兴。”据说这样的“镜子生”占到全校生数的90%以上。“镜子生”多了,学生竞争意识强了,自加压力大了,学习氛围就更浓了。
双语学校的教师特别注重言传身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做到。学生汪海晨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没到双语学校上学前一直随着爷爷奶奶生活,学习环境和学习习惯都不是太好,学习成绩一直跟不上趟,就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没人管教的孩子。进入双语学校后,班主任老师给予了他特别的照顾,与他同吃同住、同来同往、同学同乐(这就是双语学生管理中的“六同”理念),成为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汪海晨很快就养成了“入班即静、入位即学、入笔即工”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直线上升。“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师的下水作文,每次老师要我们写作文之前,他都会自己写一篇同样的作文给我们示范,所以我们现在不仅不怕写作文,而且还有作品在学校的《博雅》校园报上发表了!”汪海晨说到这些总是感激万分。
最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双语学校的学生为教师树镜子。每一节课,班级的学生干部都会将教师的上课表现如实地记录下来:是否迟到、是否拖课、是否体罚学生等逐一记录,每天投到指定信箱,由学校工作人员集中汇总,及时掌控教师的教学动态。每周一次组织开展学生评教问卷调查,对任教的各科教师从师德表现、课堂管理、课堂教学、作业批改等方面进行等级评价,鼓励学生评选自己最喜欢的教师及理由,鼓励学生对教师和学校提意见和建议,通过学生的观察与评价,给每一位教师的形象进行画像,并及时通过校园短信平台反馈给相关教师,帮助教师修正自己的错误,规范自己的言行,完善自己的形象。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要多听听别人的看法和意见,学学他人的经验和做法,通过相互的沟通、协作,一定会使师生的学习与工作更加出色。
善用“显微镜”,见微知著觅不足
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通过显微镜可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点到面,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从苗头性中发现倾向性,从动态性中发现规律性,从而判断污点的来源,达到对症下药、标本兼治的目的。
抓学科检测的对位率考核,是双语实验学校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得力举措。在校长办公室张督学的办公桌上,我们看到了一张班级与学科考核的位次汇总表,每一个班级的参评生数、目标底数、达成底数、离差指数、班级学科总分位次、单科人均位次等一目了然,考核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的两位数。“不要小看这0.01的分值,有的时候它却能看出学科教学的不足,能充分激发教师间相互竞争的激情与斗志,能有效凝聚起班集体各学科间的团结协作的正能量。”张督学说:“考核位次的此消彼长,让教师们常怀如履薄冰之心,常怀天天向上之志,推动了整体教学在竞争中趋于平衡,在平衡中促进发展。”
“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学生作业本,学生的所有作业都在课堂中以教学案的形式完成。”分管校长季祥朗介绍说:“课堂上的教学案都是经过教师反复推敲,在个人初备、听课修改、教研讨论的基础上,三易其稿而成,无论是教学思路还是作业选题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喂学生‘夹生饭’,不让学生‘走弯路’,作业当堂布置,当堂完成,当堂反馈。”这种在第一时间检测教学效果的做法,便于及早发现教学问题,使得双语实验学校将复习迎考时候的“末端治理”,变为平时教学的前期预警,有效解决了“困惑”课堂教学的“肠梗阻”现象。
在双语实验学校的公共场所有许多监控探头,这既是安全管理的需要,同时也为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打开了一扇隐蔽的窗口。分管校长高奇峰在一次调看监控画面时发现,不时有学生会独自一人躲在某个角落悄悄哭泣,有的哭完就走,有的边哭还会一边在地上写划一些什么。细心的高校长按图索骥找到画面中的地方,发现被脚踏踩过的痕迹中依稀有“爸爸、妈妈,我想你!”的字样。孩子们想家了!是呀,全校初中部1136个学生中有1134个住校生,他们怎能不想家?第二周,校园内部安装了20余部磁卡电话,每一个学生的宿舍都有一部电话,孩子们随时都可以与远在外地的父母通话聊天了。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认领了10多位留守儿童为自己的孩子,课余时间带着他们看电影、学唱歌、学绘画,练武术等,让这些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与关爱。孙永闯、吴宇京、孙慧杰等这些当年从双语实验学校考上四星级高中的孩子们,依旧会在节假日时间回母校感受那份久违的温馨。
见微知著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留意。管理站位不能低,管理思路不能窄,既要占领制高点,又要关注“小问题”,要通过“显微镜”抓取身边看似细小的事件,解剖教育教学中的“大问题”,从小迹象中引出大动作,达到“四两拨千斤”的管理功效。
心装“望远镜”,登高眺远上层楼
经常远眺,扩大视野,增强眼力,可以避免“坐井观天”、避免“鼠目寸光” 、避免陷入现实困境,从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为了给双语实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本着“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的指导思想,办学之初,学校就曾组织专门班子先后去上海浦东新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浙江绍兴、山东杜郎口等地名校学习考察,积极借鉴名校的成功经验。并陆续与南师附中、盐城解放路教育集团、盐城中学、射阳实验初中等名校合作,不断吸收先进办学理念,促进名师互动、合作研讨、资源共享。双语实验学校每周都会组织教师远赴射阳实验初中参与那里教师的集体备课活动,始终保持与射阳实验初中的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方法统一和考试考核统一(“四统一” 的全程合作教学法),大力度推进课前预习,采取中期与短期相结合,书面与口头相结合,课前检查与当堂检测相结合的形式,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每一周、每一节课都编印具体的预习方案,在作业总量中拿出近一半的时间用于预习,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方案先行自主预习,尽可能解决最基本的知识,如英语的单词、语文的字词、理科的概念公式等,对检查或检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授课时予以评讲,评讲到嘴到肚,这样不仅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基础,也为课堂教学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放眼未来,为给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着“教书育人,励志为先”的理念,双语实验学校经常组织开展读励志书、“吾日三醒吾身”活动、优秀毕业生回母校汇报、聆听励志讲座等系统的励志教育活动,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成就欲望。学校还针对不同年级和个性特长的学生,设立专门的激励机制,新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初三学生阶段考试奖学金、学生音体美劳等单项素质发展突出奖的评选和颁发,尽量扩大学生的获奖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导效果。
走进初三(7)班的学生宿舍,墙壁上“日读名著三百页,不辞长作读书人”的条幅特别醒目,我们惊奇地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枕头下面都有一本名著在悄悄地躺着。在熙熙攘攘、光怪陆离的信息化时代,除教科书和教辅材料外,文摘类、消遣类、武打言情类和网络文学类读物弥漫校园,可是在这里我们却看到了《贝多芬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等大师级作品在伴着孩子们欣然入梦。 “百海西山都可恋,我来只为读奇书”,今天的双语学子名著当枕香梦长,明天的双语师生腹有诗书气自华。
登高则可望远 望远而致思深。面对学校的发展、师生的发展,只有立足长远,更上层楼,敢于走出去、勇于走出去、争与走出去,才能先人一步、快人一招,才会有“山临绝顶我为峰,无限风光一望中”的气势与豪情。
摘除“太阳镜”,破茧成蝶振翅飞
有色镜可以帮我们挡住烈日、保护我们的视力,但它也会让我们眼前的世界失真。因为世上的人和事都在不断变化,我们不可以用僵化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双语实验学校的师资来源大多来自社会应聘,为此有人认为他们的师资力量不是很强,可是当学生和家长们真正接触和了解双语教师之后,才会发现他们是多么的尽职和优秀。本着“决不让一位教师落伍”的办学原则,双语一直注重对教师的在职培训,《正能量》、《走近陶行知》、《第51号教室的奇迹》等教师读本成为教师周前会学习的必读书目。“今年上半年来,我们已经先后组织了六批教师远赴上海、苏州、烟台、南京等地培训学习,培训回来的教师不仅要为本校教师开设讲座,还要开设公开课,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原汁原味地反馈给本校教师。”小学部校长陆道松介绍说,“假期刚开始的时候,国家督学、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宵兵和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中心副主任曹志祥等来双语作了专题报告,再过两天,我们又将组织教师到青岛参观学习。陈洋、陈兵等青年教师现在大多成为县市教学技能大赛的佼佼者。”陆校长对此非常自豪。
今年6月份双语实验学校预报到的那两天细雨绵绵,可是前来报名注册的学生和家长却络绎不绝,很多外市县的学生家长慕名而来、排队等候,可是名额有限,最后不得不接受17选1的残酷竞争入学。为什么家长们绞尽脑汁要将孩子送进双语读书?“因为孩子在双语读书让家长省心、放心和舒心!”很多家长直言不讳。在双语学校的小学部教学楼里,100多名学幼小衔接班的孩子正在听课,因为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来自偏远的农村,学前教育基础几乎为零,忙于外出打工的父母根本就无暇照顾与教育孩子。“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是双语办学多年一直秉承的教育原则,他们组织专业教师为这些孩子重温学前教育内容,同时积极引导孩子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友、学会独立。在双语实验学校的暑期操场上,成百上千的孩子正在快乐地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在操场周围的一块块展板上,学生的优秀作文、美术作品、软硬书法、手工制作等五彩斑斓、琳琅满目,一阵阵悠扬的歌声从琴房飘出,那是音乐兴趣小组的孩子正在练习歌曲合唱。近年来,已有数百篇学生习作在江苏省网上家长学校、《小学校园文化》和其它报刊发表与获奖。在喜迎十八大征文竞赛中,该校魏明康等12位老师获得国家级辅导金奖,有175位同学获得不同奖项。
在双语的小学部有13位音体美劳等专业教师,所有专业课全部开齐开足,“如果有一节素质教育课不上,教师就会被罚款,抢上一节素质教育课的教师也会被罚款。”陆校长说,但即使是这样,双语的小学六年级文化课成绩在全县的小学期末质量抽测中依旧雄踞学科人平总分第一的位置。7月的一天,从双语走出去的刘玲、刘爽、刘婷婷三姊妹今年同时考上本科院校,第一时间就给双语报喜了,当年因为贫困,一度濒临失学边缘的三姊妹,不仅感受到双语给予他们无私赞助的温暖,也从双语汲取了自强不息、克难奋进的人生动力,用他们的实绩演绎了 “丑小鸭”出落成美丽“白天鹅”的现实版传说。
据有关媒体报道,有些学校曾给一些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佩戴“绿领巾”;有些学校曾给优秀学生穿红色校服;有的学校根据学生成绩好坏分别发放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作业本;有的学校要求成绩差的孩子到医院测智商等。这些教育“冷暴力“的行为都是因为没有摘下“有色眼镜”看学生。美国早在2002年开始实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计划,旨在强调每个孩子都应该受到发挥其全部潜能的教育。摘下“有色镜”,用父母般的眼光看孩子,我们会看到每一个孩子都是希望、都是阳光。
“一位自主、自信、自强的教育者,总是会在大多数人只把教育当作生计的时候,就能以专业的眼光与方式去探究教育;也会在人们刚意识到教育需要专业化的时候,就已经将教育作为终身奉献的‘志业’了”。多年来,响水双语人以他们广博的视野、卓越的见识和执著的追求,拥抱爱心、点燃激情,追寻真谛,在坚守中走向高远,彰显了涵养大气的办学风范。
响水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