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赏析黄厚江老师一堂语文课的教学艺术

(2011-02-22 22:45:23)
标签:

杂谈

平实朴实见巧思

——赏析黄厚江老师一堂语文课的教学艺术

 

汪为洪

 

关键词:语文 课堂 平实 教学

主要论点:语文课堂要用心交流,有效沟通,机会交给每一位;语文课堂要潜心设计,有效训练,体验语文真滋味;语文课堂要精心点拨,有效反馈,激发学生众智慧;语文课堂要静心教学,有效提高,突显传统之精髓。

    “误尽苍生是语文”,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一直备受争议,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探索课堂教学模式、追求有效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纷至沓来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我们语文教师有的无动于衷、有的盲从跟风、有的迷茫困惑,徘徊在教育理念的十字路口,找不到努力前行的方向。

    近日,有幸聆听了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所上的《孔乙己》一课,平实拙朴的教学风格,严谨而不拘泥、生动而不煽情,简约而不简单,教学打着传统的节拍从容走过精彩的45分钟,让我真正领略到了大巧若拙、举重若轻的本色课堂魅力。

    为了便于赏析,容我赘述黄老师本课教学的大致环节与内容——

    师:《孔乙己》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文字很多,请同学们找找看,对孔乙己的哪一点描写上,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命运?我们能够尽量把这些描写找全吗?我们能听听你的理解吗?(课堂反馈情况:学生认为对手的描写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命运。学生分组查找描写内容,相互补充。独立思考、相继阐述自己对描写手动作的看法。教师活动:深入学生之间,手握话筒朝着学生,寻找每一个要求回答和可能回答的学生,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及时给予指导、肯定和纠正。)

    师:本文最后一次对孔乙己手的描写中用“走”,为什么不用“爬”这个字呢?(说明: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理解字面的深层含义。教师活动:适时板书并图示讲解“爬”和“走”的不同形态。)

    师:如果我们也对孔乙己进行一段手的描写,大家看加在哪里比较好?怎样去写呢?(课堂反馈:学生受启发,展示自己的创作,创作者谈自己的写作缘由,学生点评。教师活动:认真倾听,及时点拨评价。)

    师:孔乙己最后的命运是如何的呢?如何理解“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课堂反馈:学生自由讨论,对照文本查找证据。教师引导学生倾听、思考,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从看似矛盾的词语中欣赏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

    师:孔乙己的命运是悲惨的,我们能不能以《孔乙己之死》写一个简短片段,来体现一下大家的创作天赋?(课堂反馈:学生纷纷进入角色,有表情地朗读自己的创作作品。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写作,点评习作,教师下水作文。在师生作品交流中升华小说的创作主题。)

    没有声色兼备的多媒体演示,没有气氛热烈的小组讨论,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回答,在这堂原汁原味的语文课上,让我找到了一种“回家”的感觉。

有人把上课的教师分为四种类型:浅入深出者装腔作势,浅入浅出者全盘托出,深入深出者缺少方法,深入浅出者功底深厚。黄老师的课平实拙朴却匠心独运,精妙之处在于如下几点——

    一、用心交流,有效沟通,机会交给每一位。黄老师的语文课没有讲台,有的只是师生间的零距离接触,他把关切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他把问题绣球抛向每一位学生,手中的话筒始终朝着学生的方向,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李镇西老师说过:“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但提高语言表达技巧,而且要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不经意一句“试试看”的鼓励,看似寻常的“我们”称呼,所体现出来的是执教者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人本理念。

    二、潜心设计,有效训练,体验语文真滋味。黄老师的语文课节奏舒缓,没有急三赶四的“任务式”教学,抓住关键,深度切入,小火慢炖,语文味越发浓郁。有的人认为课堂容量太小,有的人认为没有热烈讨论的氛围。李希贵老师曾告诫过:“不要经不住课堂上的沉默,因为,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潜心设计课堂的“留白”,并给学生提供一个个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阅读、分析、理解、写作、朗读、辩论……所有活动中,没有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南郭先生”,一人回答问题,全班共同参与,互动对话,合作交流,有效破解了语文教学“一人应答”的困境,增加课堂宽度,提升课堂效率。

     三、精心点拨,有效反馈,激发学生众智慧。黄老师的语文课构思精巧。今年,江苏电视台推出的《非诚勿扰》节目火爆一时,看后曾为编导的节目编排拍案叫绝,黄老师的课堂指导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试以指导学生描写孔乙己的手为例:在何处写?选择心仪的对象—最能打动读者心灵的段落;怎样写?展示自己的辉煌—朗读现场想象作品;写得怎样?交给大众认可的权利—同学评判质疑;为什么这样写?激发互动的心灵交流—陈述创作理由;怎样写得更好?提醒关注场上的生成资源—通过下水作文,促使课堂产生更为精彩的智慧火花。“新课程倡导在互动中,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交汇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喷射。”于永正老师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学生才能拥有创造的机会,获得全面的发展,这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四、静心教学,有效提高,突显传统之精髓。黄老师的语文课拒绝浮躁,他认为,语文课必须要用语文的方法来教学,五光十色的“贵族化”教学华而不实,急功近利的“高位式”教学事倍功半,要回归传统,关注常规和常态下语文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教学整体效果的有效性。善诱须用心,顿悟方有效,从本课教学实践看,完全体现了他的这一语文教学思想。扎实的功底、平实的语言、丰实的内容、充实的训练、真实的过程,上有效果,学有效率,教有效益。处处平实处处新,“教”到拙朴见“真金”,这正是黄老师语文课堂教学魅力之真正所在。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无论是钱梦龙老师的善导型教学,还是魏书生老师的民主型教学,无论是于漪老师的情感型教学,还是黄厚江老师的平实型教学,专家们高超的教学艺术与他们深厚的语文素养沉淀是密不可分的,专家们与时俱进的教改理念和创新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栀子 新浪博客《教师课堂管理的66个经典细节》

2.《语文学习》1995年第6期 李镇西的《让思想冲破牢笼》

3.《中国教育报》2010年7月23日基础教育版赵新华《破解“一人应答”之困,增加课堂宽度》

4.《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21—22期 李镇西的《还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权利》

5.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  肖成全等编著的《有效教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