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丁”提梁卣

(2011-02-22 10:44:01)
标签:

杂谈

http://s2/small/74a3c826g9df1349e1c61&690                                              父乙角

http://s11/small/74a3c826g9df135f5407a&690
                                             父乙角
http://s12/small/74a3c826g9df139bbb1ab&690

                                            父乙卣

                                               

  中国的青铜器从一开始就被统治者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成为体现礼制的彝器,也就是所谓的“礼藏于器”。古代的工匠用不同比例的铜锡冶炼出不同用途的青铜,创造出来的青铜文化成为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

1986年8月,信阳市浉河区浉河港乡在一次修筑水坝时,发现一批西周早期的窖藏青铜器。县、市文物及公安部门闻讯后立刻前往现场调查,沿着百姓提供的线索,连夜从哄抢的农民手中收缴了这批青铜器。其中有“父乙”簋、“父乙”觚、父乙“尊、”“父丁”觯、“父丁”卣等共13件。根据其铭文及质地,这批青铜器的铭文及质地,分别定为“父丁”、“父乙”两群。

   这批窖藏青铜器,有的呈黑漆古,有的呈绿漆古,几乎件件铸有铭文,铭文多者达24个字。而“作父已”角是西周早期所罕见的礼器,被考古学家称之为“角王”。角为酒器,主要用于祭祀。角王共发现两件,这两件大体相同,通高28、盖直径10.6——19.8厘米。弇口,前后有流,卵底、三足,兽首鋬,有盖。盖顶饰饕餮纹,有扉棱,云雷纹衬底。腹部亦饰饕餮纹,有扉棱,由云雷纹衬底。三足外撇,足外饰蕉叶蝉纹。器盖的内壁和腹内壁各铸一组铭文,三行十二字:“晨肇储用  作父乙宝  尊彝,簋册。”

   角王通体黑漆光亮,没有一丝的铜锈,器身舒展大气。其中的一件角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此角在征集过程中缺少一足,在清理墓葬的过程中也没发现,后得知被当地的村民拣去当废品给卖了,文物部门几经辗转才将其征集回来,完璧归赵。如今,这件角王完整地陈列在河南博物院,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两件角的纹饰、造型及制作工艺,无人望其项背,观者无不一唱三叹。

   令人最为关注的是“父丁”提梁卣,卣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盛酒器之一,其主要用于祭祀,到了西周中后期逐渐被提梁壶所取代。这件卣的外表温润光滑,乍一看还以为是由碧玉雕刻而成,其实它是一件标准的西周早期青铜器。通高24.7、口径10.2——12.4、底径12----16厘米。体呈长形,椭圆腹,侈口、束颈、圈足。提梁两端饰兽首,器身饰单体夔纹。颈部饰整牛纹,中部有牛头系钮。腹饰目纹和四瓣花纹。圈足外饰夔龙纹。器底铸有铭文一行三字“口父丁”。因而我们得知,这件卣是位名叫“父丁”的人生前使用的礼器。

  “父丁”提梁卣通体呈绿漆古色,有着玉的质感,散发出低调柔和的光,完全摆脱了青铜器冰冷坚硬的特质。没有了商代兽面纹繁缛狰狞,充满诡异的神秘色彩。其纹饰采用大写意的装饰手法,整个腹部为一简化的兽面,但在颈部却用写实的手法铸造了两条完整的牛。这两条牛的头在努力的向前伸,一条后腿弯曲,仿佛随时准备搏斗。静与动跃然于整个器型的不同中心位置,而提梁上铸造的夔龙纹,体态修长而有张力。柔美与坚硬,线条与色彩最终使“父丁”提梁卣成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

   牛在中国社会一直居重要的地位,到了战国时代普遍使用牛耕。牛的形象一直被人们熟知和喜爱,它是一种财富的象征。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就把牛的形象作为装饰,但多为牛首。而这件青铜卣的身上清晰的铸造了两条活泼完整的牛,令人陪感欣喜,它的出现是和西周社会的宗教意识密不可分。周人把尊礼尚施放在首位,对鬼神之事敬而远之,注重现实生活,体现在青铜器的纹饰上,那就是粗旷简化并以动物为主。这件铸有两条完整牛的青铜卣全国仅此一件,堪称西周第一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