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开始在设计院实习了,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两路口),由导师介绍来到这儿,毕业的同门师兄带着我学习。一开始,师兄让我画梁平法施工图,整整用了8天的时间,画了一层梁施工图,对于期间的绘图过程及一些注意事项,在师兄详细讲解和自己详细查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如下,以期更好的学习知识和以后更方便的查找,并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梁平法施工图绘图过程
一. 画图前的准备
1.
首先拿到一个调好的模型,要看模型里梁的抗震等级;
2. 再查规范
1).
校核模型里的抗震等级是否正确(高规第3.9节抗震等级P21);
2). 熟悉相关的构造要求:
梁纵筋:配筋率:最小配筋率【高规6.3.2-2】P62;最大配筋率【高规6.3.3-1】P63;
配筋面积:底面与顶面的比值【高规6.3.2-3】P63;
直径及根数:最少直径要求及至少两根【高规6.3.3-2】P63;最大直径【高规6.3.3-3】P63;
架立筋直径:最小直径【混规9.2.6-2】P117;
排列间距:上部和下部不一样【混规9.2.1-3】P115;
梁箍筋:最小保护层厚度【混规8.2.1】P102;
非抗震设计:箍筋的最小直径,最大间距,面箍率,肢距【高规6.3.4】P63;
抗震设计:箍筋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最小直径【高规6.3.2-4】P63;
箍筋配筋率,箍筋肢距,非加密区箍筋间距【高规6.3.5】P65;
梁腰筋:腰筋的设置要求和最小配筋率【混规9.2.13】P122;
剪力墙连梁:最小配筋率【高规7.2.24】P92;最大配筋率【高规7.2.25】P92;
箍筋【高规7.2.27-2】P93;腰筋【高规7.2.27-4】P94;
3. 查看计算配筋文件,确定归并的层数
根据配筋较大的连梁或框架梁的配筋变化,确定哪几个标准层归并为画一层。
二. 画配筋最大的一层
1.
通过PKPM梁柱施工图下的梁平法施工图生成梁配筋图
1). 修改配筋参数
主筋直径:去掉22. 25. 28. 32. 加上12的
箍筋直径:去掉14. 16的
2).
选择标准层中配筋最大的一层,生成新图;
3). 通过移动标注,调整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的位置,尽量跟梁墙柱的线不要互相遮挡;
4). 将调整好的T文件转成CAD文件;
5). 再用探索者(或其他软件)转换字体,保证字体高度250,高宽比0.7(字体的设置要熟练灵活)。
2. 进入CAD画图
1).
首先把建筑轴线,轴号套好,并加上图签(院统一图签),加上图名(天正建筑图名输入,字高7.0,字体HZ,高宽比0.7),加上梁图说明(探索者字体,字高400,高宽比0.7)。
2). 校对这层钢筋
同时要进行的几项工作:
a. 对每根梁之前要进一步移动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的位置,尽量不与其他线条发生重叠;
b. 跨数:梁关系比较复杂的部位,要通过受力关系以及计算结果的情况确定;
c. 箍筋:要同时满足计算值和最小直径,最大间距的要求;
d. 纵筋:要注意纵筋的排列根数(平行锚入剪力墙的200宽梁一排最多3根18,上下部钢筋都是一样的,可以2根20或2根25……),锚固问题(垂直锚入200厚剪力墙的上部钢筋直径最大16,尽量14;下部钢筋没有此要求,因为下部钢筋不用锚入支座内部),主筋的通长筋尽量用小(14,
16),600长剪力墙跺两边梁并作一根标注且钢筋拉通,钢筋大于等于12的用三级钢;
e. 腰筋:均按照结构总说明设置,但是有计算腰筋的需要设置抗扭钢筋;
f. 在对配筋过程中,要尽量记住常用配筋面积的钢筋配筋方式,脱离掉钢筋表。钢筋表见图1
3). 对平面
主要包括几项工作:
a. 重结构平面和建筑平面,保证自己图的正确性,再看建筑飘窗,外部线条等地方有没有需要加梁的地方;
b.
核对梁标高,一般厨房到生活阳台的梁450高需要将50,阳台边梁400高需要将100,降了之后要看有没有板顶标高高于梁顶标高的情况,或者出现变截面梁的情况,有的话需要补充梁大样或者变截面梁钢筋做法大样。
三. 进入其他层梁的绘制
上部工作做好后,画其他层的梁就只需要改图名,以及校对连梁和框架梁的距离。
梁平法施工图注意事项
1. 图文件结果的解释:见下图
1).
GAsv-Asv0是指在100mm间距内,箍筋的横截面面积。比如G1.0-0.5,是指加密区在100mm间距内箍筋面积为100mm2;非加密区在100mm间距内箍筋面积为50mm2
。
即:0.5cm2/100mm=50mm2/0.1m=500mm2/1m.
2). Asu1-Asu2-Asu3.
注意上部钢筋必须有2根通长筋(集中标注),端部弯矩太大的用原位标注标出,梁较长时上部钢筋一般不要3根或者更多通长配。举例如下图2:(上图是对的,下图是错的)
图2
3). Asd1-Asd2-Asd3.
注意梁下部配筋找一个最大的数,然后全部通长配筋。比如上图,左边最大为8,即800mm2,集中标注为4根16,上下两层各2根16,面积总共为804mm2,满足要求。(注意:实际配筋面积要大于生成的数据为主,实在不行的小一点可以的)
4). VTAst-Ast1.
为梁受扭纵筋面积-抗扭箍筋沿周边布置的单肢箍面积。
例:VT1.0-0.1
1.0即100mm2. 配置至少4根10=314mm2.
0.1即100mm2.
若1)中非加密区为0.5>0.1.按非加密区0.5配的结果。若Ast1大,按Ast1配的结果,即N……
5). 对于次梁配筋:G0.2-0.2. 配一级6@200=282mm2.
G0.3-0.3. 配一级6@180=314mm2。
2. 构造筋和抗扭筋(都是腰筋)
1). 设置原则:【混规9.2.13】P122.
梁的腹板高度hw不小于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但当梁宽较大时可以适当放松。此处,腹板高度hw按本规范第6.3.1条的规定取用。即矩形截面,取有效高度;T形截面,取有效高度减去翼缘高度;I形截面,取腹板净高。
参照11G101图集P87. 如下图3所示:
图3
2).
设置原因:当梁的截面尺寸太大时,有可能在梁侧产生垂直于梁轴线的收缩裂缝。为此,应在梁两侧沿梁长度方向布置纵向构造钢筋。
3).
对于剪力墙结构中200x500的梁,hw=500(梁高)-100(板厚)-20(梁的保护层厚度)=380<450. 所以500高的梁一般不用加构造筋,PKPM中生成的去掉就行(下图5中2个G4…要去掉)。有VT…要加抗扭N…
图4
图5
4).
抗扭筋和构造筋,PKPM中默认从直径12开始起配,需要自己改从直径10起配,上图N4C12改为N4C10即可。
3. 梁的知识
1).
框架梁KL要有加密区/非加密区之分,次梁不需要有加密区,连梁要求全截面加密。区分KL和L时,可看Satwe数据文件结果是否点铰判断,一般点铰=次梁L,红圈圈到的都点铰了,梁的编号为L,见下图6:
图6
2).
区分跨数时,也是看Satwe数据文件结果,支座处的弯矩,中间不分跨时,弯矩为0,有负弯矩时,则要分跨。下图横向梁为4跨,右面2跨上部配筋面积数据:4-2-2;2-0-2,中间有负弯矩,则分为2跨;竖梁下上配筋面积数据:6-2-0;0-0-4,中间弯矩为0,则不分跨,为1跨。见下图7
图7
3).
支座处负筋面积的标注,两边都标是错误的,只需要标出一边最大的即可。见图8所示:(上图正确,下图错误)
4).
对称配筋时,要注意是否有镜像的情况,镜像的最好分别标注。(竖着的梁可以利用对称标注,对于横着的梁一般不能对称标注,因为镜像的原因,对于原位标注的情况,可能导致施工时识图错误)楼梯的平台梁处一般不用标注,有专门做楼梯的人负责。
5). 注意降板,降梁和梁实线,虚线;注意梁平法施工图字体标注,尺寸标注(一般建筑图3道尺寸,梁平法施工图2道尺寸)
4. 标注识别
1). 平面注写方式是指在梁平面布置图上,分别在不同编号的梁中各选一根梁,在其上注写截面尺寸和配筋具体数值的方式来表达梁平法施工图。平面注写包括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集中标注表达梁的通用数值,即梁多数跨都相同的数值,集中标注的内容有:截面尺寸、箍筋、通长筋、架立筋、梁侧构造筋、受扭筋或梁顶面高差等;原位标注表达梁的特殊数值,即梁个别截面与其不同的数值。当集中标注中的某项数值不适用于梁的某部位时,则将该项数值原位标注,施工时,原位标注取值优先。
2). 箍筋表示方法
⑴ φ10@100/200(2)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
⑵ φ10@100/200(4)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
⑶ φ8@200(2) 表示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 φ8@100(4)/150(2) 表示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
(5)
L φ8@100/200 L 表示螺旋箍筋。
3). 梁上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
⑴ 2Φ20 表示两根Φ20 的钢筋,通长布置,用于双肢箍。
⑵ 2Φ22+(4Φ12) 表示2Φ22 为通长,4φ12 架立筋,用于六肢箍。
⑶ 6Φ25 4/2 表示上部钢筋上排为4Φ25,下排为2Φ25。
⑷ 2Φ22+ 2Φ22 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在角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4). 梁下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
⑴ 4Φ25 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内。
⑵ 6Φ25 2/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下排筋4Φ25。
⑶ 6Φ25 (-2 )/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
⑷ 2Φ25 + 3Φ22(-3)/ 5Φ25 表示有两排筋,上排筋为5 根。2Φ25 伸入支座,3Φ22,不伸入支座。下排筋5Φ25,通长布置。
5). 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
⑴ 3Φ22;3Φ20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2, 下部钢筋为3Φ20。
⑵ 2φ12;3Φ18 表示上部钢筋为2φ12, 下部钢筋为3Φ18。
⑶ 4Φ25;4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4Φ25, 下部钢筋为4Φ25。
⑷ 3Φ25;5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5, 下部钢筋为5Φ25。
6). 梁腰中钢筋表示方法
⑴ G2φ10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一根φ10。
⑵ G4Φ10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Φ10。
⑶ N2Φ10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一根Φ10。
⑷ N4Φ10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Φ1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