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画家焦秉贞作过一幅画,一个老头含着糖逗孩儿们玩,尽享天伦,其乐融融。这使我想起一句话:“隔代亲”。今天,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中,“隔代亲”比起古人来,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少年时也曾听长辈们说过这句话,当时颇为费解。如今方觉其中之意。孙儿们来到世间,他们便成为祖辈最牵挂的人。他们那虎头虎脑、傻里傻气的样子,让祖辈们打心眼里喜欢。亮亮的眼睛充满童真和探究世界的好奇,咯咯的笑声荡满了稚气和欢乐,握一握他们的小手让你感到了力量和骨肉亲情,叫一声爷爷奶奶使你享受到天伦之乐和幸福的慰藉。为孙子们买点小礼物,孙儿笑,心里安,孙儿哭,心里乱,孙儿有点磕磕碰碰、头痛脑热、食无味,夜不寐,这种至疼至爱,大大超出了对自己儿女的关爱,这就是“隔代亲”。这种亲和爱是无私的,是人们纯真亲情的自然迸发,是血脉相传情感的真实使然,这种至疼至爱,构成了人类社会成熟与天真、厚重与稚嫩的和谐乐章,蕴含着生命活力和智慧文明生生不息的传承。
亲,本人之天性;爱,更无可厚非。但亲不等于宠,爱不等于溺。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况:爷爷奶奶带孙子与朋友聚餐,客人还没到位,孙子已爬到餐桌上抓东西,爷爷不仅不教育,反而帮孙子挑瓜拣枣;孙子糟蹋饭菜,,爷爷奶奶还夸奖孙子如何聪明“淘气”,在场的朋友啼笑皆非。父母教育孩子稍有过火,爷爷奶奶便心疼,形成爸爸批评儿子,爷爷训斥爸爸的情况,“孩子小,不懂事”、“你小时候比他还淘气”等等。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一个宝宝是一家人的掌上明珠,不仅爷爷奶奶溺爱,甚至父母和外祖父母也哄着宠着,使有些孩子慢慢养成了任性、蛮横、自私等不良性格,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
历史上,有许多因对孩子溺爱过度而贻误孩子终生的深刻教训。春秋时期,卫庄公对儿子州吁宠爱有加,州吁不修德而沉湎于武亊,卫庄公从不管束。大夫石碏多次相劝无果。后来,州吁杀死了父亲自立为国君,魏国大乱。卫庄公喝下了自己酿制的毒酒。今天,我们也时常看到少数年轻人,因从小家庭溺爱过度,缺乏良好的道德修养,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是非不辨,无所用心,受不得辛苦,吃不得委屈,花钱如流水;更有甚者,染上了恶习,不学无术、抽烟、酗酒、赌博、打架斗殴,甚至与社会上不良人员为伍,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歧路,这些教训都不能不唤醒我们,理性地思考“隔代亲”,理智地表现“隔代亲”。
孩子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未来。今天的孩子就是明天的主人,今天孩子的素质决定着明天我们民族的兴衰成败。爷爷奶奶们、爸爸妈妈们把孩子教育好、不仅关乎一个家庭的幸福,更关乎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和中华民族的振兴。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德若水之源,育人先育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德是基础。最大的亲和爱,就是教育孩子修身心、怡性情、育德行。
这些年,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德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大体应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做人的基本品德和社会道德,如心地宽厚、关爱他人、光明磊落、公道正派、向善包容,也就是常说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这是做人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原本要素;第二层面是职业道德,就是从事社会活动,担负社会职业的人都应具有道德规范,如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书育人,商店售货员的职业道德是热情诚信,会计的职业道德是不做假账等;第三个层面是国家公务人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品德,就是对党忠诚,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廉洁自律,勤政为民等。这三个层面的德行,第一层面是基础,是孩子健康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的前提。当前,社会教育的一个缺陷是,只注意对孩子的才能知识的培养,对基本道德的培养重视不够,这也是某些社会公德退化的重要原因。由于“隔代亲”的原因,祖辈们成为孩子道德行为早期教育的启蒙老师。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待人接物等,都对孙辈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祖辈们多数已退休在家,具有年轻父母无法拥有的时间、精力和耐心,一般来说更容易与孙辈们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祖辈们还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通过给孩子们述人生、授知识、谈感慨、叙亲情、论孝道、传礼仪等,对儿童的最初认识和对美与丑的感受、善与恶的判断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可以补充学校教育之不足。
“隔代亲”,即言传,又身教。墨子说:“人性如素丝,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孩子们心灵纯洁,犹如白纸,“及渐长,受熏陶”,当爷爷奶奶的要用良好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影响和濡染他们,教育孩子们应先教他们学会做人。怎样做人,孔孟以来,历代先贤,多有遗训。孔子讲:“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讲“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吾善养吴浩然之气”。我们的先人,把圣贤的思想、举止言行、处事待人用浅显易懂的话写成了儿童启蒙教材,教化人心。《三字经》、《弟子规》等对社会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直到今天,都应该让孩子们好好学习。“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路遇长忙趋揖;见人贤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市井气却戒之”等等,从小用这样崇高的品德塑造孩子的心灵,有了这样的品德根基,才会有感恩之心,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与社会和谐共处。有了这样的品德根基,才会为国尽忠,为民尽心,为父尽孝,为友尽诚,才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