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铨与《涿拓快雪时晴帖》

分类: 北有涿州 |
云在堂识小---涿州故事
冯铨与《涿拓快雪时晴帖》
北京北海公园沿北岸西行,近五龙亭右侧偏东方向有个院落,门额上有溥杰先生题写的“快雪堂书法博物馆”。这是一处闹中取静的三进院落,第一进称为“澄观堂”,从前是皇帝读书的地方;第二进称为为“浴兰轩”,是帝后消暑游玩的场所。乾隆四十四(1779)年,为了保存《快雪堂法书》石刻,仿照圆明园三园之“长春园”内“淳化轩”的规制,在“浴兰轩”之后同一轴线上建了“快雪堂”(图1)。这个几乎被游人遗忘的院落,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地位。除了“快雪堂”东西两廊镶嵌的法书石刻声名赫赫外,这里还曾经是“松坡图书馆”的旧址,是纪念蔡锷将军和存放蔡将军藏书的地方。如今“松坡图书馆”的藏书已归藏国家图书馆。
“快雪堂法书”石刻,是清代冯铨倾力成就的一项功业。
冯铨(1595-1672) ,字伯衡,又字振鹭,号鹿庵,顺天府涿州人,明末清初大臣。从冯铨的为官履历上看,其虽有政声,但明末依附魏忠贤,清朝又为贰臣,历来颇受人垢病。但冯铨在文化上的贡献应给予客观评价。冯铨称得上是一位大收藏家,其留给后人的,除了著有《瀛州赋》和《独鹿山房诗集》外,最大的贡献也许就是辑刻了题名为《快雪时晴》的历代法书刻石,并把刻石传拓留之后世(图2)。
《快雪时晴》历代法书刻石,是冯铨辑选了他自己收藏的晋代至元代,包括著名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在内的21位书法家的墨迹共计81篇,其中还包括: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在东晋父子被称为“二王”;宋朝四大家之称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楷书四大家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赵孟頫;唐朝僧人怀素的狂草等优秀作品,请当时的镌刻名家刘光晹摹刻上石。清康熙年间,冯铨的后代因家道败落,将石刻质于州库,后由易州牧、福建人黄可润赎出,并带回福建,后来闽浙总督杨景素又从黄可润手中购得此套石刻。乾隆四十四年,杨景素为讨得皇帝的欢心,将这套石刻献于乾隆,乾隆见此石刻后,如获至宝,龙心大悦,为了保存这套稀世珍宝,亲命在“浴兰轩”后增修这一进院落,建造楠木大殿,将石刻镶嵌在东西两廊内壁上,并亲自题写了《快雪堂记》镶于廊内。
这套刻石在历史上三易其地,故拓本也有区别,分涿拓、闽拓和内拓 3种。涿拓即是刻石完成后,在涿州拓的;闽拓是刻石流落福建时的拓本;内拓就是乾隆得到后,由内府所拓。这三拓的用墨也有说道。“涿拓用沙墨如蝉翼,闽拓用焦墨若乌金,内拓以乾隆御制墨逾乌金,而字清洁”。摹镌者刘光晹也堪一记:刘字雨若,安徽人。博雅好古,擅长书法篆刻,又精于鉴赏,被顺治帝封为鸿胪序班,并御书“特赐清班”赐之。除了镌刻《快雪时晴》的历代法书刻石,刘还有其他作品传世。刘光晹因出入皇宫,饱览皇家收世藏,有机会通览历代书法名作,曾选其中精品,一一双钩,后来带出宫去,摹勒了三十六块木板,前后两面刻,共七十二面,定名为《翰香馆法帖》。
《快雪时晴帖》历代评价以涿拓为贵(图3)。明清间镌刻的书帖很多,有评论认为“以快雪最为精美,嗜帖者得快雪涿拓,宝之不啻宋刻”。
http://s4/mw690/0028pgmezy7aVHkZc8X93&690
http://s12/mw690/0028pgmezy7aVHo9caDdb&690
http://s6/mw690/0028pgmezy7aVHpfhT795&690